困在圈子里,会以为全世界都一个样
因为全职写作的原因,我的社交圈子多为作者和编辑,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跟老乡吐槽“太多人写书了,感觉写书的人比看书的人还多,写着写着会怀疑写作这件事的意义。”
老乡有点愣“没有啊,我只认识你这一个写书的,会觉得写作挺有意义。”
后来跟一位留学生朋友聊天,他说“生活太难了,所有人都想要一张绿卡,你得排在人堆的前头。”
听到这话我也有些愣,我作为“所有人”的一员,并没有拿绿卡的渴望,也并不追求非排在别人前面的生活。
每每此时,总是忍不住感慨,当一个人在某个圈子呆久了,他会渐渐以为这个圈子代表全世界,全世界的人都在为同一件事奔忙,全世界的幸福和辛苦都长一个样。
这其实挺没意思的,人会被圈子困住,像蜗牛掉进了蘑菇汤里,连感知外界的触角都伸不出去。
前阵子去海南参加了三节课发起的一个招募活动,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名90后一起度过了六天,有课堂有旅行还有秉烛夜谈。
本来只是抱着去温暖地方度假的心态去的,却收获了很多来自圈子之外的感知,觉得挺神奇的,原来生活除了写作,还有这么多种可能。
我的室友(上图合影中坐我旁边那位)是个漂亮的北方姑娘,还在念大三。
六天的行程,她带了一个29寸的行李箱,光鞋子就四双,化妆品堆满了整个洗漱台,大概是我的五倍还要多,角落里我可怜兮兮的化妆包显得势单力薄,我俩早上同时在镜子前化妆的时候,我被衬托得像来自贫民窟的猪猪女孩。
之前觉得,特别爱美的姑娘容易不爱学习、不爱工作,但跟室友熟悉后发现,有人可以样样都爱,且样样都做好。她现在在清华念书,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还在琢磨着自己的创业项目。
如果我们早上8点要集合,她可以早上6点起来化妆,如果晚上要做分享,她会牺牲午睡时间来做并不强制的PPT,哈哈,这大概就是行走的鸡汤本汤了吧:“我不过是用你们睡懒觉的时间变美变强”。
这次活动让所有人印象深刻的小伙伴,是一位热情的内蒙古小伙子(上图中最后一排举双手的那位,也是下图中躺着的那位),学的是播音专业,只要有他在,全场就会很嗨。
他是比较爱折腾的那种性格,大学期间开过酒吧做过小生意,主持过各种婚礼和晚会,挣了不少外快,算是学生中的富豪一枚。
谈及梦想的时候,我以为他会说一些跟钱相关的。他却说,他的梦想是在内蒙古全面推广普通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心头一暖。
我们总爱用自己对一个人的了解去揣摩他的想法,像做因果等式,殊不知,除了那些俗气的多数人都爱的东西,还有更多美好的风景值得找寻。
团队中还有个任何时候都抱着手机的家伙(上图中穿红鞋子的那位),他有几个加满了5000人的微信,还有N个微信群,每天对着屏幕,在他几万个微信好友里徜徉。
别看他只是每天玩手机,这个大学还没毕业的小伙,每天在玩手机的时候把一手的信息得到,把普通人几倍的薪水得到,某个app分享下载可以得现金,他就分享给自己的几万好友,轻松薅羊毛几千,某个活动想推广给当地大学生,他动动手指也能搞定。
有朋友需要帮忙时他卖力吆喝,碰到抄袭他嫉恶如仇,五个朋友圈同时开火,撕到对方公开道歉为止。
感觉,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年轻人吧,玩手机的过程也是发家致富的过程,爱钱更爱正义,你以为他只低头忙自己的事,其实他关心全世界也关心你。
有发表了十几篇A刊论文的北大博士姐姐,有排队时能加到美女微信的跟谁都能搭讪上的唠嗑专员,有自己拍的小片被转爆网络的短视频达人,有大学期间就成功创业成功找到另一半的人生赢家……还有各种有才有趣的人儿。
一直觉得“人脉”是个很俗的词,每当别人说起“人脉”的时候,我总感觉人变成了商品在被标价被交换。
还是更喜欢称呼为朋友吧,无关身份和地位,朋友是玩得来、聊得来、有意思、有闪光的人,我喜欢和这样的人相处,而这次的海南之行,就给我“闭关锁国”的生活里,送来一群这样的人儿,可以说是意外之喜了。
困在圈子里,会以为全世界都一个样。
要多认识日常生活之外的朋友啊,他们不仅能让你看到,生活的更多可能,也会给自我感觉良好的你,敲敲警钟。
巫小诗
旅行 影视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