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又忘记回我消息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你又忘记回我消息了。

2018-02-28 00:00:46 作者:陆亦非 阅读:载入中…

你又忘记回我消息了。

  “等,入夜到白昏”

  《等》

  文 / 陆亦非

  大年初一那天,聊天列表里盛况空前

  经常和一个人在聊天时,突然左上方会蹦出一条新消息,不返回也大致知道,应该是一句新年快乐

  一开始还会立即回复,之后就不太有耐心了,打算攒到晚上再挑关系近的一起回复。

  但批量就容易有遗漏,阿星就属于被遗漏的那一个。

  奇怪,我们想提醒对方时候总会一反常态地委婉,不会直接抱怨,反而会问“忙不忙”,“在干什么”。

  她这么问的时候,我还以为她有什么事,点开才发现,她不仅给我发了新年快乐,后面还加上了我的昵称,大概是想和群发区分开来,这点小心思让我觉得更加抱歉

  所以我立刻回复了两声抱歉之后又说了两句不忙,最后还用三个感叹号结了尾。

  屏幕出现“你怎么这都能忘啊,我还以为你不想理我了”的时候,我仿佛听到她那边长舒了一口气

  人一旦心虚,就会用叠词,感叹号,回复速度也会变快。

  这些都是为了表现热情希望能弥补之前的错误,顺便表示自己不是故意的。

  其实大多时候也真的不是故意的。

  我们口中的忘记,其实并不是忘记“回消息”,只是忘了“收到了消息”这件事。

  它更多是机缘巧合的结果,并不针对任何人。

  但也是有故意的时候。

  我弟是个不爱回复的人,群聊不回,通知不回,私聊里不是问句的他也很少回,对此他总说,

  “我觉得没必要回啊,我知道了不就好了吗?”

  我每次都挑着眉调侃他真是洒脱,也不怕得罪人。

  有次他不再开玩笑,撇了撇嘴认真解释,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只是有时候忙着别的就给忘了,后来想起来又过了很久,就不想再回了。

  他指着列表里一条问他在干什么的消息对我说,你看,都一小时前了,说不定他现在已经不想知道了。

  我低头看看自己的列表,发现大家都是一样的。

  一开始是忘记收到了消息,后来记起的时候已经没了时效,嫌麻烦,也怕造成麻烦,反倒对“回消息”抗拒了起来。

  只是不管是不是故意的,对于发消息的那一方而言,可能意味着反复的琢磨和犹豫

  不知道对方有没有看见,也不知道该不该再问,一条没得到回复的消息,就像是一块没缝合的伤口,放在那总是特别的扎眼。

  一方的疏漏,就是另一方的挣扎,即使不是故意的。

  前两天我清对话框的时候第一次发现,在删除键的旁边原来还有一个“标为未读”键。

  我一开始觉得它不实用意义,结果问了几个朋友之后他们却说真的会用到。

  有人说会把快递的待取信息标为未读,有人会把暂时不能仔细看的消息标为未读,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他说昨天把姐姐提醒他给妈妈电话的信息标了未读,因为怕第二天会忘记。

  对于看重的消息,他们选择当作没读过那样,等之后像新消息一样再读一遍。

  除此之外,我们甚至可以定个闹钟,或是暂时置一下顶,如果真的不想忘记,仔细想想其实是有办法的。

  忘记本身的确没有针对性,但忘记那些本可不必的事,往往还是分对象的。

  荆棘之前发过一条朋友圈,几乎所有人都点了赞。

  他说,“我觉得同事之间看到消息还是有必要回复的,这是尊重。”

  那之后,我明显发现他回复的频率变高了,而我自己,在想要省事不想回复,或是过了好一会才记起的时候,也都会因为他那条朋友圈,仍旧给他一个回复。

  那些你原本觉得没有必要的事,倘若知道对方很重视,好像也会不自觉地去尽可能做到。

  就像我弟懒得回复的群消息,我经常都会回复,只因为每次班长发完通知之后都会说一句,“你们看到了记得回”。

  她多说的这一句,证明她看重这件事,她需要大家的回复,如果她不说,我很可能会选择屏蔽这个群。

  忘记看似是一种无能为力自然现象,但它的背后其实是不够重视的事实,不止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没回复那一方,也是需要回复的那一方。

  我们说忘记,其实也是没那么想回复,而他们得不到回复,或许也是因为没有那么想得到回复。

  最后,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近万赞的一段话,

  “回复别人消息时分两种速度,一种是0.5秒,另一种是3-5个工作日,如果没有回,别误会,我不是讨厌你,只是用意念回复了。”

  里面提到的两种速度虽然有些夸张,但却点明了一件事,“不被秒回的消息有很大可能就会被暂时忘记”。

  但为此想出一个“意念回复”的概念来将它合理化已经有些离谱了,这种理直气壮的叫嚣其实是一种懒惰逃避

  所以也怪不得那些因为重视所以又来询问的人言辞间会表现出失望卑微,他们比我们更清楚忘记是可以避免的,但我们仍然选择去忘记。

  想到这又觉得,那些“你又忘记回我消息了”,“你很忙吗”,“你不看手机的吗”的控诉,都带着悲哀又无力的气息,明知道自己不够重要,却仍然要问出一个究竟,但更悲哀的在于:

  他们往往得不到真实答案,只能等到一句我忘记。

  插图 |《请回答1997》

  音乐 | you'll see

  编辑 | 张荆棘

  作 者 介 绍

  陆亦非

  我没有理

  “嘿,长按二维码,跟我们一起有趣

  我们想给你一个理由 继续面对这烂生活

  信箱:WeAllMessUp@Foxmail.com

  这里收集了那些不太愿意迎合的年轻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