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别再指导年轻人的人生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别再指导年轻人的人生了

2018-05-31 16:33:08 作者:不走寻常路的 </sp 来源:看理想 阅读:载入中…

别再指导年轻人的人生了

  你发现没有,我们正陷入一个指导过度的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相信你一定经历过这样内容洗礼

  《送给年轻人的10条忠告

《年轻人,我奉劝你远离这些东西》《年轻人,我为什么劝你别省钱》《年轻人,我为什么劝你要省钱》《你还年轻,别再熬夜了,会死》《年轻人,你见过凌晨3点的北京吗》

  《留给年轻人的时间不多了……》

  《30岁,你的人生就定型了》

……

  或者一定看过这些看起来“诚心诚意”的推荐式指导:

  《年轻人必读的100本书》

  《给年轻人的10本改变人生的书》

  《年轻人不得不看的10部最励志电影

  《还没看过这部电影?你已经out了》

  《最适合年轻人的100首轻音乐

  《年轻人都在听的欧美音乐TOP100》

  ……

  随便打开一个搜索框,输入“年轻人”,类似的内容就抑制不住地疯狂弹出,唯恐你的人生没了这些“诚意”指导和推荐就要变得不知所措——这是个连指导和推荐都要拿来消费的时代。

  又到了一年的毕业季,又一批即将迈向社会的年轻人,又一波给年轻人的“指导忠告”正蓄势待发,“你应该…”“你不能…”“你得这样做…”,好像在某个时刻,每位稍长者都有了“过来人”的姿态资格,都变得苦口婆心、掏心掏肺,“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且不说多少“指导”的本身就存在明显自相矛盾,就算按部就班地照做了,我们的人生就一定能变得更好吗?

  毕竟,就连爱因斯坦他老人家也说:“并不是每一件算得出来的事,都有意义;也不是每一件有意义的事,都能够被算出来。”

  道长常常被人视作“人生导师”,但其实他一直都很抗拒所谓“人生导师”的高帽,他不止一次地在演讲、在节目坦然:很多人把我当人生导师,但是我没办法回答你关于人生意义问题,因为它太重要了,我不敢回答。

  在这个毕业季,还是想对年轻人说,别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年轻的美好就在于有太多的可能性,你走的“弯路可能转角就遇到更美的风景,而“人生意义本就没有一个稳定答案,你必须自己去寻找。”

  年轻就在于有太多的可能性

  讲述 | 梁文道

  1.

  整个社会恰恰需要年轻人引导

  其实我对青年人总是希望被人引导这种现象是很抗拒的。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太正常地方。 

  我去很多地方演讲,都有很多年轻人跟我说:“梁文道,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方法。”

  在他们的思维里,已经假设了好像真的有某种正确的方法或道路,又假设了好像有人知道这种正确的方法和道路,他们又假设了自己可以被引导向这样的人生道路。

  但是其实这三种假设都是很荒谬的。

  我没见过有第二个国家的年轻人像中国年轻人一样这么渴望被引导。

  我觉得这和我们的教育和整个社会都有关系,我们总是习惯引导,比如社会舆论需要引导;比如老百姓看娱乐节目太多了,都要被引导。 

  这有什么好引导的呢?年轻就在于有太多的可能。

  恰恰应该是整个社会反过来需要年轻人引导。 

  乔布斯那一代的美国年轻人,当年躲在家中,根本没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没人知道他们的未来会怎么样。

  但是后来事实证明人类社会就是被这样一群年轻人给引导前进的。 

  2.

  期望年轻人多给自己时间发呆

  今天的年轻人都觉得,他们要工作、要买房,用一辈子的积蓄来供贷款。他们都觉得这些是需要的,做人必然要经历这个阶段

  可是我会想,五年前、十年前,中国的年轻人就没有认为房、车是必要的,他们不会把结婚和车、房捆绑起来。

  当下中国变化这么快,如果中国每隔五六年就有这么一次巨大生活方式观念的变化,我们如何可能只凭着过去五年的生活经验,就得出人一辈子必然要做的一个规律呢?

  可怕的是,现下我们认为“做人就得这样”的观念,居然仅仅只是从过去五年的生活经验得来,这个样本太小。

  你怎么知道过了五年、十年后,中国又会变得怎样? 我期望年轻人都能够更加独立。不要急于去表达,不要急于去成功,给自己足够的成长空间,给自己多点发呆的时间。 

  3.

  我的人生方向规划不适用于所有人

  鼓励大家读书还有个原因就是希望读书让大家更有文化、人变得更好、社会更和谐,但是我觉得这个不一定会发生,这种愿望往往会落空的,因此我很讨厌开书单。

  在香港我有一些写书评朋友每年都被媒体要求:开书单吧,暑假了,给学生一点好建议。我觉得书单是不能开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相信所有真正的好书严肃的书都能起到改变人的作用

  一份书单其实是在规划你成长的目标,你的人生变化的方向,所以它也是人生的计划

  你想想,我们凭什么就将一份人生的计划、人生的进程,给一些我不认识读者?我觉得那是不负责的。

  我凭什么告诉一些年轻人你应该怎么做人?你应该变成什么样的人?我能介绍一些我喜欢的书,但是我一定会强调我喜欢的书绝对不是每个人都适合。

  我人生的方向、我的规划绝对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人,那是不可能的。

  4.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价值选择

  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学者当然有自己的立场,但他们不应该在教室里面去告诉学生,我们的社会该怎么样,我们的政治怎么样,我们该信仰什么主义……学者不能够在课堂上讲任何政治主张,甚至人生意义。

  马克思·韦伯说:教室,不是公众集会的讲坛。你在讲坛上大声疾呼推销自己的政治理念,这是理所当然事儿,但是一个学者不能这么做。学者应该把所有的政治理念甚至人生价值都排除在教室之外。

  假如你活在中古的欧洲,是个面包房的师傅,那你的人生意义就是烤面包。烤面包的意义就在于,你会觉得烤出来的每一块面包本身都在赞颂着上主。

  那样的时代每个人都有信仰,所有的社会组织、政治组织都围绕着信仰展开。如果有一个人开始怀疑上帝真的存在吗?”……当你发表这种言论,很可能就会被送上宗教法庭接受审判

  我们今天是不能接受这种事儿的,因为我们都认为,应该是用理智理性来认识世界

  一个理性化的现代世界理,我们开始会问,为什么政府需要存在?为什么它能够跟我收税?……

  在这个时代,唯一指导我们的最高原则就是理性,万事抬不过一个“理”字,你跟我讲道理,别跟我神神叨叨。

  马克思·韦伯形容这是一个“多神斗争”的时代。相较于过去的神教,“多神”意味着有很多套终极价值,每个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价值选择。

  于是,人生意义就变成没有一个稳定的答案,你必须自己去寻找。再也没有一个全社会、全人类都遵循的神圣道路跟价值源泉了。

  今天有很多年轻人都期盼生命导师,甚至恨不得我们《一千零一夜》这个节目也成为你的生命导师。

  但马克思·韦伯曾告诉我们,一个好老师不该是人生导师。

  老师,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当你选择某一个价值作为你安身立命所在时候,你该付出什么代价

  5. 

  相信年轻人

  今天这个社会太流行看不起年轻人。

  我发现很多人都有个误会,以为年轻人该看的总是很浅白、很简单的书,一些很深奥的、有深度的书,应该是到了一个很成熟年纪才开始看。

  我不赞成这样的想法。做出版、做书的人都知道,你的主要对象就是年轻人。

  各位朋友,你们去电影节、音乐节看一看里面的听众观众多大岁数,都是十几岁,最大的也就是40岁。

  我从来都认为,出版社如果要出很深奥、很庄重的东西,主要对象应该是 18 岁到 40 岁的人。

  我们出版界出的一些很厚、很深奥的书,都是谁在买?都是年轻人在买。

  因为只有年轻人还葆有对世界的好奇,他还相信大海彼岸有着一些什么东西,山的那一面大概还有些别的什么。

  他要去的那段路是很困难的,但他花得起这个力气,他花得起这个时间,他愿意看这样的书。

  年轻人才是真正做文化的人最应该尊重的,最应该看得起、最应该相信的人。

  相信年轻人。

  哎,放轻松

  毕竟谁的青春不迷茫

  本期内容根据道长一千零一夜节目以及部分采访演讲整理而成。

  转载: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投稿klx@imaginist.com.cn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