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性药到卖救命药,《我不是药神》为何惹哭数亿人?
无论是朋友圈,微博、豆瓣......甚至是多年不用的QQ空间,随便一刷都是《我不是药神》的影子,更出乎意料的是,几乎都是好评。
为什么会觉得意外?因为细细想来,中国电影似乎很久没有这样被广为称赞了。
昨天,是第一天正式上映,累计票房(包含点映)已突破3亿人民币。
公映后的大众评分9.5,猫眼9.7,淘票票9.5,连向来以严格著称的豆瓣评分都达到了9.0。
不少人说:“本来是冲着喜剧去的,没想到哭成了狗。”
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能获得大众一致青睐?到底有多好看,能让看过的人都自愿免费宣传?到底有多戳心,能让大家在影院哭成一片?
怀着这个好奇心,我在公映的第一天就跑去看了。
客观来讲我是个泪点很高的人,但实不相瞒,我也哭了。
才更戳痛人心
(可能涉及剧透,介意者慎点)
2002年,陆勇被确诊为白血病,治疗这种病,有一个特效药,叫格列宁,这种药能让患者生存概率从50%提高到90%,且需要终身服用。
而在当时,这种药23500元/盒,因正版“格列宁”的专利截止期临近,生产该药物的瑞士公司采取了买药随赠的方式,掏三个月的药钱,可以领一年的药。可即使是这样,一年吃药还是要花7万元,加上其他的检查费用,少说每年也得花10万块。
很多白血病人吃不起药,看不起病。
转机出现在2004年,潜心搜集治疗方法的陆勇看到了希望——印度仿制药,比正版药便宜几十倍,疗效却没差多少。
陆勇走上了海外代购国外仿制药的道路,他通过网购的信用卡为吃不起正版药的病友代购这种药。也正因此,他被湖南省沅江市检察院以涉嫌“妨碍信用卡管理罪”和“销售假药罪”提起公诉。
听说为大家代购救命药的人被抓了,几百名白血病患者曾联名写信求情。影片中这一段也被还原了,无数病友站在街道的两侧,不顾危险摘下能稍微阻隔细菌的口罩,目送程勇。
当徐峥饰演的程勇被抓时,周一围警官试图和自己的领导解释,他卖的是救人命的药,对方回了一句:“法大于情你见的还少吗?”
法理和情理之间到底要如何割舍?法大于情,那么法大于命吗?
不过,现实中的结果还算美好,检查机关最终撤回了对陆勇的起诉。
检察官说了一段话:“如果认定他的行为构成犯罪,将背离刑事司法应有的价值观。”可敬,可叹。
陆勇没有因此受到刑事处罚,不少关注此事的人终于舒了一口气。但问题又来了,那些吃不起药的白血病人接下来怎么办?
“我吃了三年药,
影片中,警察在查处卖假药的案件中,一直没有头绪,最终试图从那些买药的病人中查找线索。
所有人坐在那里,低着头,一声不发。警察询问从哪买的,大家还是不说话。
许久,一位老太太缓缓站起来,摘掉口罩:“求求你了,不要再追查这药了,这药4万块(电影里是4万块),我吃了正版药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
“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这是一位吃不起药的人最后的恳求,她不是一个人,她只是无数白血病人的缩影。甚至不仅仅是局限在白血病的病人身上,这几乎是所有患病了吃不起药的人的影子。
王传君饰演的白血病患者,不想继续给妻子、给年幼的孩子带来更多的负担,割腕住院后,还是选择了自杀。
而他死之前看妻儿的最后一眼,让人心颤。
我们活着,是为了自己而活,还是为了我爱的人而活?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但凡还有一丝希望,谁都不愿离开家人,离开朋友,离开这个世界吧......
韩寒看完这部电影说:“更难得的是,这部电影也许可以推送现实的进步。”
这部电影,已不单单是好看不好看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印度仿制药经患者亲身验证,效果不逊色于价格昂贵的正版“格列宁”,为什么会被称为“假药”,它的效果并不假啊?”
“为什么看病难,为什么看病贵?为什么不把印度仿制药进到中国来呢?”
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话题,因为涉及到了专利和知识版权方面的问题。研发研发该药物的公司申请了专利,其他人再去制造这个药就属于侵权。
研发新药成本很高,周期很长,如果允许仿制药肆意横行的话,就没人愿意搞研发了,就会从有药没钱变成有病没药治的局面。
“而在这部电影中,为了戏剧冲突需要,唯一的反面角色是那家研发出新药的药企。事实上,一些药企,为了研发新药,时间投入都是数年十数年,资金投入数亿十多亿,甚至一无所获。
本质上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研发,很多绝症才有了希望。这是一个复杂矛盾的话题,在这里就不展开了,总之不是非黑即白无商不奸这么简单,所以不希望大家看完以后把怨恨宣泄在那些研发新药的药企身上。他们不是坏人,这也会歪了这部片子的良苦立意。”(韩寒影评)
医疗保障才是我们要去关心的点。这部电影和它背后带给社会的最大贡献也在于此。
很多家庭因为一个病,从小富变贫农,甚至是倾家荡产。这也让许多人生不起病,不敢生病,但我们相信总会有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