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情欲的外衣下,是一个民族对自我的拷问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情欲的外衣下,是一个民族对自我的拷问

2018-07-08 08:02:11 作者:苏渺 来源:麦家陪你读书 阅读:载入中…

情欲的外衣下,是一个民族对自我的拷问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的领读

  麦家陪你读书

 

  夏日的醉美时光,偷得浮生半日闲,体会一样阅读之旅。

  后台回复读书计划,一起培养阅读习惯~ 读书,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严格说来,《朗读者》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好读”的书。它的开篇就是爱欲交织,一个15岁少年因为荷尔蒙产生爱情是那样狂热。然而当这爱情的火焰因为没有足够养料而熄灭时,书的主旨才逐渐突显。

  包裹性感大胆爱情故事外壳之下的,是作者对于战争反思、对尊严的解读、对于原谅和和解的态度

  从第二章开始,作者的文风就从描写爱情时华丽软腻的笔触转为晦涩严肃,他常常采用大段的独白来叩问每一个人。在读这样一本书的时候,你不会太舒服,因为作者用笔逼迫你去思考,去质疑,去发现

  然而当我们在讨论这本书时,总是逃不过爱情这个主题全文用了极大篇幅在讨论米夏和汉娜的爱情,以及他们燃烧着的激烈欲望

  米夏在街上偶然地接受了汉娜的帮助,他为了向汉娜道谢而走进了她的世界;汉娜也对这个小家伙从不拒绝,他们因性而爱,这在书中是赤裸裸、坦荡荡的。

  书中米夏对于汉娜的肉体有大量的浮想。从刚见面时米夏看见汉娜折叠衣物场景,到她穿着连衣裙情形,都通过米夏的视角进行详细生动的描写。

  除此以外,米夏对于汉娜身上的味道出人意料敏锐嗅觉。当他第一次遇见汉娜,他闻见的是新鲜的汗味,这是旺盛生命力象征。当米夏与汉娜做爱时,他闻到的是她身上特有的女人香气

  这些直接的感官刺激是米夏对汉娜最深刻印象

  至于汉娜对米夏的定位,书中从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但从所有的侧面来看,汉娜喜欢喊米夏为小家伙,含着七分轻佻,两分宠溺,一分轻看。

  她从来没有把米夏当成是与她势均力敌伴侣,而是闲暇时的一只宠物小狗,是满足生理欲望的一个男孩

  可如果仅有性,是无法支撑这场恋爱的。

  真正给予这场恋情持续的动力,是两个人对彼此的付出

  米夏为汉娜朗读,是打开她眼界、提供知识重要途径,也是汉娜在之后的监狱生涯中学会如何获取知识的另类启蒙

  而汉娜带给米夏的则是性的满足,还有他在家庭中所缺失关怀,在汉娜自己都未意识到的时候,她帮助米夏获得了从一个男孩向男人转变所必须的品质——自信

  如果故事能一直这样进行下去,那就是两人彼此成长美好爱情。但本哈德·施林克的真实目的不在于此,于是他在此刻充分发挥了一个好作家该有的冷酷

  他赐予了汉娜无人能敌的自尊心和一个会被大部分国人所看不起的缺点

  为了维持自己的尊严,汉娜选择了不告而别。

  爱情戛然而止

  若干年后,汉娜以一个罪犯身份回归米夏的生活,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全书的主旨:这是本严肃文学,探究的是战后德国第二代人对于战争的反思。

  《朗读者》的前言中提及“本书的核心主题是探索两代人之间的爱与背叛”,父辈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他们的,也是这一辈人的,然而父辈人对待二战的态度与年轻人迥然不同。米夏、汉娜与庭审中的其他人都分别代表一种态度阵营

  有求索精神青年,如米夏,就选择背叛自我灵魂里埋藏的麻木消沉。他们认为战争是罪恶的,那些曾经的恶行应该被承认。

  米夏不仅仅停留在这样的认知上,他还从行为上进行“赎罪”。

  汉娜在他的眼中实际上就是“罪”的一个象征。

  米夏在汉娜入狱之后,经过犹豫、思考的过程,最终给她寄去了录音带。而这一行为就是他在正视自己、正视过往,为了集中营悲剧不再上演而进行的努力的象征。

  尽管这个行为很简单,甚至作用也仅仅在汉娜身上有所体现,但这个行为代表的是米夏所代表的新一辈人对于战争的反思,从头脑中落到实地,并且可以看见成效

  汉娜与集中营的其他看守、米夏去往法国途中遇到的司机等人则代表着当时陷入战争中的部分人。

  他们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仅仅只是巨大国家机器上的螺丝钉,根本无法窥得战争的全貌。然而,他们自以为正当的“工作”,却是在杀人。

  在战争中,死亡轻于鸿毛,人们对此习以为常,在他们的认知中,执行命令就是最正确事情

  他们活在无知黑暗中。

  而在庭审过程中出现法官、检察长、旁听人员则是代表了米夏的父辈们对于战争的另一种态度:麻木不仁

  或许他们曾经有过触动,但当“反思战争”的口号喊得比吃饭还频繁时,他们开始熟视无睹。他们把自己当成局外人,并企图以此保全自我,免受自责的痛苦

  “这种铺天盖地的麻木不仁萦绕在所有人身上。死亡、耻辱负罪感,这些字眼随着战争的结束反而变得更为沉重。”

   

  作者这样描写当米夏在法庭上看见其他人对于法西斯战争的审判态度。

  当米夏也长时间浸淫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现自己也逐渐被同化成这样的人,他对于汉娜的情感变得淡薄,他成了自己生活的局外人。这是一种可怕状态,精神麻木的国民无法辨别是非也无法保护自己。他们甚至都无法想象,他们本该拥有的新的生活状态

  如果仅仅是反战,那么这本书可以说是优秀,但决谈不上是可以畅销几十个国家并经年受到赞誉经典

  《朗读者》最迷人之处就在于,它还包含德国式的哲学字字珠玑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汉娜身上,则表现是“若为自尊故,一切皆可抛。”

  她所经历的一切苦——抛下米夏不告而别,辗转各地流浪生存,为求生存加入党卫军——都是为了保全自己那点微末的自尊心。

  曾有一名教授对汉娜的这些举动作出解释:在汉娜·施密茨的那个时代,德国人当中几乎没有文盲。汉娜的一生都以自己是文盲为耻,羞耻心让她作出了一生当中所有的重要选择。

  汉娜在保全尊严与说出真相为自己减刑之间选择了前者,而米夏则在保全汉娜的尊严与公开汉娜的秘密之间也选择了前者。

  是的,在汉娜被战争与罪恶包围的命运中,我们谈论的是自由与尊严。

  曾经网上有流传这样一句话:“德意志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用思想拷问世界,要么用战争拷打世界。”这两者在《朗读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让我们来品味本书的标题“朗读者”。毋庸置疑,米夏是汉娜的朗读者,他的作用是启蒙,是求知。而这些正代表了当时部分试图寻求正义光明希望摆脱纳粹统治的德国人的心态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汉娜作为带领米夏体验了爱情的启蒙老师教会从未有过欢愉忧伤思念当他们重逢后,汉娜又用她的亲身经历为米夏揭开了世界这本大书最为残酷的一页。

  也是因为汉娜,米夏才有勇气去亲历集中营现场,去亲手揭开历史的真相。

  所以说,汉娜才是米夏人生路上最重要的“朗读者”也丝毫不为过。

  而书中所有出现的人物,也是我们的“朗读者”,他们不同的态度、做法何尝不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思路呢?

  好了,以上就是本周共读《朗读者》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喜欢,可以捧起原著读一次,相信会有更多不一样的体会。

  点击播放《朗读者》电影节选视频

  

  视频剪辑作者:@Banana

  下周精读预告

  下一周,我们将要一起共读的是美国作家莉丝·默里自传小说风雨哈佛路》

  《风雨哈佛路》讲述了“奇迹女孩”莉丝的人生历程父母吸毒、家境贫寒混乱,这使得莉丝从小与家庭外的光明世界隔绝,但这样的“寒门女孩”却用自己的坚持踏出了一条通往哈佛的路。

  “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莉丝带着她的努力过上了不平凡的人生。那我们呢?

  麦家说,世界很大,但书最大,因为书能让我们长大,让世界变小。

  从明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进入《风雨哈佛路》的精彩世界,感受一种“生活因我而不凡”的人生体验。一起读书,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

  文末歌曲:Wonderful Wonderful - Johnny Mathis

  撰稿人苏渺。偶尔动笔。如果可以,希望我对书的诠释恢弘而光艳。

  领读人:亚楠,资深媒体人,美食、情感主播。

  特此声明文中插图为电影《朗读者》剧照著作版权属于原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开启暑期家庭伴读计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