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逃离了北上广,才发现故乡根本回不去
从小到大我不知道立下过很多flag。
像是每次考试一定要考到多少名,像是高考之前特别想报外省,其实不是为了奖励就是为了自由,后来才发现真正的舒服只有故乡能给。
总以为走得越远越自在,回头才发现以前蛮不在乎的,到后来拼命想珍惜。
因为自己是独生女,爸妈又都要工作没时间陪我,所以小时候几乎是在我妈上班的医院长大的。
谁家孩子在家主动做家务地要说,谁家孩子能按时起床从不迟到要说,谁家孩子进了学年前几名更要说,妈妈们的虚荣心在这些无聊的比较中显得尤为夸张。
有一次期末考试学年第三,一起玩的一个女生没考好,就回家和她妈说“这次题很难,宋澍泽班级都快倒数了。”
她妈妈上班就来跟我妈说:“听说澍泽这次倒退很多,小孩子一次没考好没啥的”,我妈一脸懵逼地说:“她考了学年第三啊”。
然后回家一直问我成绩是真的假的,把我问烦了,我一个电话打给班主任,让她告诉我妈我真的考了第三。
动不动就叽叽歪歪,为了面子还爱说假话。相比起来男生够直爽够义气,于是背着我妈混入其中。
和我关系最好是妈妈同一科室阿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有时候感觉他就像是亲哥哥,带着我上房爬树下河扬沙子的。
童年就在嬉嬉闹闹中度过,大人们问我们长大后想做什么时,男生总是说要当警察,女生就说想做个老师,而我呢常说要做有钱人。
忘记从哪一天开始,放学了要赶去补习班,周末也有写不完的作业,中考之后接着高考,原来长大只是一转眼的事。
后来在街上碰到以前的玩伴,张口想喊却又不敢确定。只有过年陪爸妈出去串门,才敢确定谁是谁,可是气氛又很尴尬。
离开家三年跨了大半个中国,才发现到不了的叫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
最近在看张嘉佳的新书《云边有个小卖部》,曾经拼命想逃离的,却是现在最想回去的过去。
回家了却也不觉得温暖,因为想念的不是那个地方,而是曾经的那群人。
某一个瞬间你会发现,过去真得怎么都回不去。上次还坐在一张桌上吃饭的人,之后就没有机会再见,很多事情无能为力只有无奈。
几年前我还在高中,拿着家里给的生活费坐在寝室床上啃鸭脖,手里捧着张嘉佳的爱情故事;
几年后我开了公司,一手忙着码字另一个手忙着和我妈讲电话,手边放着张嘉佳的亲情故事。
书里的人很简单,一个开着拖拉机的外婆,一个自律却总是不成功的男孩,还有一个萤火虫一样难捕捉的初恋...
要不是提及身份,总是觉得外婆王莺莺是个刚刚三十出头,做事干脆利索的女人。
喜欢打麻将,把拖拉机当作出行工具,村里出了事别人会先想到通知她。到了夏天就多上了十几箱啤酒来卖,学生间流行写日记,就立马进回来一批花花绿绿的本子。
外孙到了青春期,自己毫不避讳的拿出五块钱,让他去租本碟片了解一下。
外孙在外面没混好,自己打圆场编了很多个版本。接外孙回来的那天,嘴上骂骂咧咧,却没忍住偷偷的留下眼泪。
一直到癌症晚期,还坚强着没让任何人知道,既是好外婆更是好兄弟。
而刘十三还在小学时,就写下目标:考取清华北大,远离王莺莺,去大城市生活。
不玩拍纸片,对连环画嗤之以鼻,家里开着小卖部却连个变形金刚都没有。
第一份爱情遭遇了劈腿,没有考上清华也没有去成北大,毕了业开始做保险,三个月要十五单,三个月过去了还有十五单没完成。
后来发现,自己的根在故乡,所以能成交的资本也在这里。
又或者说他是幸运的,因为一直有程霜陪着他。刘十三见到程霜第一眼就心生喜欢,却在长大后对这个人记忆模糊。
程霜就像是忽明忽暗的萤火虫,飞不远也飞不久,却一路上都在拉扯着刘十三成长。
也许每个看起来嚣张跋扈的人,内心都极其柔软。不言不语,却始终默默陪你。
还有都市里选择物质的牡丹,为了弟弟不断妥协的毛婷婷,渴望爱情的牛大田,机灵懂事的球球...都在我们身边真实的存在着。
《云边的小卖部》从头到尾都有一种看起来大大咧咧却又在娓娓道来的舒服感受,和张嘉佳以前那种出口成脏的有力度文字完全不一样
毕竟这两年,变化太多。
发微博全靠缘分,却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还带着不一样的文字回来了。
读完《云边有个小卖部》,发现我们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
山这边是刘十三的童年,山那边是外婆的海,那是他曾经日夜相见的山和海。
所以一定要过好当下,怀念离开我们的那些人,感谢陪伴我们的那些人,最后留住自己心中的山和海。
7-9月张嘉佳会开始在全国签售《云边有个小卖部》,7.28签售第一站将在南京举办,南京的小伙伴一定不要错过哦~
智哥 - 刘十三 / 音乐|
郑爽胡彦斌复合:和你在一起,打脸也愿意
不是很秀,但是很废,安排!
“给你五十万,我们分手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看完记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