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江山散文|端午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江山散文|端午

2018-07-31 09:15:35 作者:江山文学 阅读:载入中…

江山散文|端午

  端午

  左妍

  榴花又开,南风又来,端午佳节复重来,往日情怀已不再。

  流年善变,一回首,往事天涯人生漫长,长到心中搁不下太多拥挤的旧梦;人生又太短,短到无法弥补过往仓促遗憾

  如果可以,我希望时光可以停驻在昨日。今生只做那个柴门草巷里的女子,山间看月,庭前赏花,

  宋人杨无咎曾有词云:“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写的是宋朝时候,荆楚之地丰富多彩的端午风俗朴素风雅。那些悠缓的古老光阴中的闾巷人家,总是费尽心思地把朴素的节日,过得隆重精致。  我爱宋朝的那场疏疏绵绵的黄梅雨和那个雨后随令而至的端午节日,还有,那些沉浸在节日中,盛装嘻戏的婉丽女子。诗词里的那一抹风景,早已随岁月老去,只是那一缕浓郁欢乐的节日气息,隔了千年未曾淡去,依旧芬芳馥郁。无端将我牵进一段记忆中的旧时光,让我想起了儿时家乡的端午节。  旧时那个僻远的村落民风淳朴人们年岁岁渔樵耕猎,过着与世无扰、自给自足清静日子世世代代沿袭着上古祖辈的旧俗,悠然忘世。五月,夏槐阴浓,碧荷擎盖,佳节又端阳。艾草兰风,菖蒲美酒,角黍飘香。那个来自先秦的远古节日,依然约定成俗地在乡野村落里慷慨盛行。  那些质朴风雅的荆楚旧俗,从遥远的上古流传到了宋朝,经过杨无咎客居的州府南昌,又流转至旧时鲁南之地的村庄,其实相差无几。艾草插门,蒲剑挂壁,菰叶裹黍,彩缕缠臂,锦囊裹香草,雄黄撒庭院,都是旧时村人在端午节必恭行的礼俗。  清晨,檐下的月季探上窗台,送过清幽香。我早醒起来,趴在窗台,看晨光云影。窗外鸟雀劲啼,鸡犬闹晓,庭前响彻盆碗声。母亲早已在忙碌,将昨夜浸泡的糯米沥掉水分,又将粽叶洗透浸软;父亲洒扫庭院,将雄黄粉块围铺在院墙内外;我便也去帮忙,将艾草和香蒲捆扎成小捆,挂在门前廊下。然后,一家人坐于檐下,围在石几上包粽子。此时,远近邻舍唤语喧起,忙碌之声,递送巷里,传遍整个村落。  堂前榴花似火,明艳照眼,有花瓣萎熟,落红堆地。我也有模有样地学着母亲的样子裹着粽子,灵巧的小手婉转包折,裹成的角粽甚是漂亮。乳白色的糯米,浸饱水后粒粒浑圆,盛在白瓷盆里。用木勺量取,裹进鲜绿的苇叶里。再放一颗红枣,用稻谷桔梗捆扎成三角形状,我们这地方叫角粽。角粽里可以包裹大米,还可以包黄米、黍米、绿豆花生等;包角粽的粽叶,除了苇叶之外,还有箬叶,荷叶、槲树叶等,总之,粽子的材料花样种类繁多。  每至端午前夕,村人们便提前备办节物,香烛茶酒、糕点肴馔可去市集购买;粟米自家种;粽叶、菖蒲、艾叶等则需采集。我们家往往都是我散学后,约了小伙伴山野采回。挽着小竹篮穿梭于溪山间,山坡拔艾,池塘挖蒲,溪边摘苇叶。时下,绿野蓬勃,万物丰茂,轻易便满载而归。节随时令来,节物亦随时令而生,过节所需物品,皆可就地取材。先人的智慧,即使物享贫乏之穷薄乡野,亦可有丰盛的节日。  午风清暑。乳燕在廊厅下的巢窠里嗷嗷待哺,母燕穿杨枝觅食而去。生糯米和新苇叶的清香,在净水的淘洗下,已经盈鼻,还未下锅,我已垂涎。巷口的老井旁,汲水声扁担铁桶声,铿然作响;门口的大路过往人声喧嚷,羊叫牛叫猪也嗡嗡。有小雀儿飞来啄食落在地面上的米粒。混在鸡鸭群里在院子来回游荡,也不怕人。蹦蹦哒哒,欲趋欲近,直到碰到我的脚尖,才喳喳飞起。

  邻居家的小伙伴们来寻我弟弟,于庭中榴花树下嬉闹。母亲在生火煮粽,煎炒菜肴。灶膛里柴火噼啪作响,炊烟袅浮于庭院。我与霞双双坐于檐阶上,并肩读一本宋人词。手臂脚踝上,早已佩戴上昨夜准备好的彩缕,五种颜色丝线搓织在一块,叫做长命缕;还有桃红的荷包,用红绒绳佩在脖颈上。长命缕要一直戴到节后,第一次大雨水来,方才解下,投掷在河渠里,让洪水裹挟了冲卷而去,就把一年的病瘟祛了;荷包是用色泽艳丽的绣锦绸缎布做的,里面装裹了干艾叶粉和香料,有种特别香气,清而馥,可避蚊虫我喜欢这清芬的荷包和五颜六色的长命缕,爱它深浓的鲜和艳里,带着世俗喜气和祥瑞。  霞的母亲手巧,缝制的荷包十分精美我母亲不善女工外婆缝制的荷包,却也是针针脚脚细密巧妙,我戴在项上,珍爱无比。想起《红楼梦》中宝玉出生时口中所衔的通灵宝玉:一能除邪祟;二能疗冤疾;三能知祸福。若莫失莫忘,则可保仙寿恒昌。宝钗也曾得癞头和尚赠一项圈,上也刻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我外婆也希望我能芳龄永继、仙寿恒昌,每年端午都给我缝制荷包,黄丝线绣牡丹,背面绣的是“一生平安”,甚是有灵气。  外婆年幼历经乱世风雨,遭受灾苦离难。她常对我说,我们虽不是世上华丽人家,但是能够生于安乐盛世衣食无忧,却也是深得天地神明庇佑,占尽人间祥瑞,一世为人,自当珍惜感恩,方不辜负澄明世界。我当时年幼无知,不解外婆话中深意。只每次戴上荷包,便觉自己仿佛也成了宝钗一样的候门富家小姐,我的人也娇贵也鲜明了,觉得自己在人世沉甸甸的有分量内心里说不出得好。  生于穷乡,陷于贫贱,是无可奈何宿命。只是幼时在村庄,逢佳节之际,我每每著艳丽的衣裳,便觉日子花团锦簇,一如繁华城邑里人家的生活精心雅致富贵绵长。乡野人家见素抱朴,华丽葬身泥土草木。而我心中一直渴盼的,是与我穷乡僻里的日常有着云泥之别的华贵奢侈。想来是轻贱如泽草野木,也同园花御柳般,渴盼着韶华胜极。  南风越过短墙,井台上、檐阶上、米盆里,簌簌落入榴花瓣,殷红可爱。沾扑在我的翠色花衫子上,迟迟不肯滑掉。我的好朋友霞是个端方文静女孩,和我一样喜欢诗词戏曲。雨夜、花时、月夕、雪朝,我们时常共品古人遗韵,每每沉醉不知归路。宋人词里曰:“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榴花应景,人与物都著上节日的装束,角粽、艾草、香蒲、雄黄酒、长命缕,当这些从那古老词赋里飘来的美好意象,与眼前物色叠合。我和霞也双双回到了那一剪宋朝的光阴里,成了那些个脂粉香绵、手执绫扇的玲珑女子。在氤氲诗意浪漫的旧时光,度华年流光,珠钗粉黛、绫罗飘香……  桐阴转午,角粽出锅。铺陈供桌于灶前,摆上粽子、茶酒,点上香烛供养神灵一家人拜过之后,方才布置早饭。方桌置于廊檐下,我和弟弟的小伙伴们也被客气召唤入席,大家搬来木凳围坐。母亲端上精细烹饪的菜肴,艾叶炒鸡蛋、艾叶粉团、辣炒土豆丝、豇豆炒肉丝、油煎小河虾,还有香气扑鼻的角粽,朴素又丰盛。  素日里,若是哪家孩童留在别人家里吃饭,回家之后,定会遭父母责怪;但若是逢着节日,自家小孩入座了人家家宴,大人会倍感荣光,两家人的关系也会随之更加亲近席间,大人温和礼待,小孩亦规矩礼貌。霞在此时愈加彬彬有礼,弟弟的小伙伴们也格外规矩,俨然若是庄重的小客人。一餐吃完,宾主尽欢,不胜喧哗热闹。想来这便是世上俗世人家,自有庄严和慷慨。  吃罢午饭,母亲已经收拾好节礼,命我和弟弟送往外婆家。一人挎一个竹篮,里面盛装着煮熟的角粽、艾汤蒸的鸡蛋、几斤猪肉,还有父亲偷偷塞进的两瓶白酒。外婆居住的村庄与我们的村庄相隔只有两里多路,沿途却是山光水色相依,风景明净秀丽。过了村后的小桥,沿着河路前行两岸田畴参差散开,曲陌徘徊田间,一直远上山间。四野禾稼丰茂,桑麻百里。风日明朗无息,杨柳似醉,人家如画。

  输入

  小伙伴们也同行,一路说笑嬉戏,好不热闹。及至外婆家里,外公掀起竹篮的红盖布,见着有烧酒,喜上眉梢。赶忙放下手中的汗烟管,取来酒盅,就着几碟小菜浅酌两盅。外公年轻时好酒,后来患过重疾不宜再饮酒,素日里便戒掉了。只有逢着年节时,父亲背着母亲偷偷送了一两瓶,方得一饱昔日口福。外公修种的葡萄长势旺盛藤蔓爬满凉棚,花圃盆兰幽香满园,他坐在石几前悠悠地抿着杯酒。屋后的果园也被外公修理地井然有序、长势旺盛,这时节,园里已是硕果累累苹果桃子、杏子、李子,还有西瓜和甜瓜。外婆放下手中活计,解下围裙,把大家领进园子,嘱咐大家任意采食。桃子杏子正当时,西瓜也宜吃,苹果还是青涩未熟,大家扯枝攀树边吃边摘,玩得不亦乐乎。及至外婆唤我们吃饭,已经腹饱肚圆。  竹篮里载着新摘的瓜果回归的路上,少了去时的急切。小伙伴们采花逐蝶,戏水捉鱼,欢乐无比。路遇深水河叉,停下采折荷叶荷花。有护荷老人铁皮小舟激流而过,便想起赛龙舟的事来。想起两千多年前的那个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汨罗江的屈大夫来。我们这地方山多水少,端午不赛龙舟,不投角黍,更不缅怀祭奠他。大人们多半不知屈原是何人,孩童们从课本上知道,却不舍把粽子给屈大夫吃;因为都会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只是,家乡也有一个与屈大夫差不多遭遇的古人,他叫杜励叔。春秋时期,他在莒国为官,事奉莒敖公,不得知用,便去居海上。夏食菱芰,冬食橡栗。后来莒敖公有难,柱厉叔又回往莒国,跳城桥殉敖公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命名此桥为国士桥。我读中学时,每次路过并驻足在国士桥遗址上,想起那个杜励叔,内心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沉痛悲壮,也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个屈大夫。脑海中浮起他从遥远的南楚,去国远游的画面:他身披青青的江离和岸芷,腰佩紫红的秋兰,驾着凤凰车,邈邈远去。去到天地之尽头,饮马于咸池,总辔于扶桑,浮游于尘埃之外,自由无束。  山河无限,岁月迢迢,故人远去,风采遗落民间。我那时虽只初通文墨,却也有自己的虔敬和追仰,动情和伤怀。屈大夫和杜励叔他们都是香草美人高尚的情怀和节操,后人无法企及。只是乡野孩童,不能完全体悟古人爱国与忠君的思想意义。但现在想来,在那个连书籍也贫乏的村落,是他们给了我意识里最初的传统国情怀的启蒙熏陶。喜读屈大夫的诗,华采光耀,瑰丽绚烂,上天入地,写尽飞扬与幻灭。霞说:“最喜欢屈原的《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甚是风雅高洁。”而我却更喜欢“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傲凌日月,志若孤烟。  时已正午,盛暑人静。我站在石板桥上,望着桥下河水奔流而去,河路伸向远方,漫漫苍茫。屈子说的前路漫漫无穷无尽,我将坚持不懈地寻求心中的理想,这说的不正是此时的我吗?年华刚好,日子绵长无尽头,梦亦绵长无尽头。  雄鸡也午啼,叫声映照着桥下流水淙淙,岸上有行人缓缓,河边有鹅鸭牛羊散落。风烟飘渺,日色虚静,流水青山,带着无限远意。我稚嫩的心中泛起虚远连篇的悸想,久久不能平静思绪背着行囊,牵着马,越过重叠河山浮云白日下,荡游而去,打马入江湖,天涯寻梦去了。  后来,年岁渐长,端午时,我已不戴长命缕,外婆也不再给我绣荷包,只是我依然喜欢读《离骚》和宋人词。而且,我果然漂泊江湖。一个人辗转红尘,看遍人世风景,历尽世态炎凉,岁月冷暖。只是每每逢灯宵月夕,我又沉浸在佳节良晨,觥筹宴聚,喧哗不已。思绪便又打马回来,回到那个村落,那座桥头,那个节日。忆起,彼时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人世风光无边无际,比日月山川盛大绵长……原来人世的风流繁华,并不只在罗绮市井、画桥坊间;富贵荣华也原本不只属豪门朱户、锦绣人家,朴素乡野、平凡人家也自有华丽深藏。  榴花又开,南风又来,端午佳节复重来,往日情怀已不再。流年太善变,一回首,往事已天涯。人生太漫长,长到心中搁不下太多拥挤的旧梦;人生又太短,短到无法弥补过往的仓促和遗憾。如果可以,我希望时光可以停驻在昨日。今生只做那个柴门草巷里的女子,山间看月,庭前赏花,塘边采荷,溪边浣纱,素衣蓝衫,守望烟霞。不遭命运流徙,不受尘事驱使。一生简静安然。

  【编者按】端午习俗,由古至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作者娓娓道来,仿佛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普及课。端午的来龙去脉,端午的习俗的演进和变迁。又将思绪的触角延续到亲身的经历。端午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虽然幼时并不知晓何为端午,也不知道因何而起。但心里装着的是美好的祝福和希望。拜读佳作推荐赏读。【编辑:魏海龙】

  优秀作者

  左妍

  左妍,山东省日照市人。文学爱好者。隐于喧嚣红尘中,煮一壶清茶,读几卷闲书,在墨色书香里,忘却人世营营。用浅淡文字,记浮生事,写一个寻常人细碎清欢

  荐读:

  江山名家|冯新生行者穿越山水,记述古今风云(三期)

  江山名家|赵兴华:我的江山我做主(二期)

  江山名家•佳著|杨广虎:南山有景,心隐暗香(一期)

  江山首部幽默职场

  喜剧《鸡毛蒜皮》,此剧正在热播中,手机扫右侧二维码观即可观看精彩剧情!开心与你同在!

  《鸡毛蒜皮》

  江山文学网目前拥有作者九万人,在线作品83万余篇,是创作群体最为广泛的文学原创网站。开设栏目有:长篇频道、短篇频道、江山征文、江山萌芽。短篇频道:情感小说、传奇小说、江山散文、杂文随笔、诗词古韵、江山诗歌、作品赏析、微型小说、影视戏曲、微电影剧本。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军事历史、青春校园、经典言情、悬疑武幻、剧本连载。其中江山“萌芽”是全国中小学生习作园地,专门选拔优秀编辑一对一,手把手对孩子作品的不足与亮点给予细心修改和充分肯定,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暗香文墨社团:暗香生笔墨,气韵润风骨。千般风景看透,唯有暗香伴流年。精良同盟邀你共赴万千风景,匠心文字待你踏梦而归,文字的力量是一种信仰,愿你页页流年,卷卷生香。

  群:376719392

  制作:依是幽兰

  江山微信推广团队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江山散文|端午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