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死于25岁,75岁才埋葬。
作者 | Lina
01
林生民离婚了。
他咬着牙坚持了三年,最后还是决定离婚,虽然要补偿给她一笔钱,让儿子受到很大伤害。但为了自己还有幸福的希望,也让儿子不再在争吵和冷战中过完青少年,他作了最后决定。
生民低着头,望着远处阳光下波光闪闪海水,幽幽地说:“原本我觉得很内疚,以为情感的冷,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低谷,所以还很努力地想要找到爱她的感觉,哪知根本没有办法。“
我看看他,没有说话。
“她从小被送去寄宿学校,很少跟她父母互动。连现在怎样和儿子相处都不会,我还要教他怎样做个母亲。有时候说多了,她会很烦。拿着手机低着头,根本都不听我说话。“
他看起来很孤单,甚至有些脆弱。一米八几的他,看起来像个无助的小男孩。
生民有些忧伤地回应:“是啊,作为爸爸,怎会对女儿产生性欲?我们几乎三年都没有过性爱了。“
生民遇到她的时候,她19岁,他34岁。
他正处于事业打拼上升的时候,她对生民的依赖,让他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强壮、无所不知,那么有价值感。
于她,他是她的初恋。他成熟、诚实、可以依靠,从小被父母忽略的她,在他身旁,感觉又有了家的安稳。
她22岁的时候,他们结婚了。严格来讲,他教她从一个少女,变成一个女人,再后来变成一个母亲。
他是她的导师、父亲、丈夫,是她每天前行的呵护者和方向的引导者。她把自己的人生责任,放到了他的肩上。
生民在44多岁事业遇到低谷的时候,他觉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
虽然铮铮铁骨,但他也会害怕、担心前景,特别是有了儿子后,责任更加重大。但她是不能也不会跟他分担责任和压力的。
忙碌之中,时间过得飞快。到了生民近五十岁时候,两人的对话,更像是生民自己的独白。生民发现自己对她,一点性爱的欲望都没有了,两个人,更像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于是,他做了最后的努力,花了三年时间,想要重新回到记忆里曾经有过的恋爱感觉。
他带她去旅行,买花、过纪念日、试着想年轻时候她的好。却发现越是努力,越有挫折感。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身体健壮的生民, 原本以为自己生理出了问题。在他确定自己身体根本没有问题时,他决定跟她讨论离婚。她也淡淡地同意了。
试了三年,她也觉得筋疲力尽。
02
生民的父亲,在他长大的过程中,几乎是缺位的。
因此他一直习惯照顾母亲。在见到可怜兮兮小猫似的女生,总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去呵护,给到关注。
他遇到她时,血气方刚,正是想要向他人证明自己价值的阶段。他不自觉地,承担起照顾一个无助女孩的使命。
在外人看来,生民事业不错,又可以娶个小自己很多岁的女人,可以证明自己作为男人的实力,是件极有面子的事。
而对于女孩来说,接受大自己很多岁的生民,就可以顺利地从父母的照顾,转向被生民照顾。不需要经过大部分女孩要从学校毕业、独立、就业、挣扎、成长的阶段,是件百利无一害的事。
但多年后,两人已经不再是从前的两人。
她在过程中,由少女转为女人,再转为母亲。虽然她还是一路懵懵懂懂,但她现任的母亲的角色,却让她很难再去接受生民扮演一个教导者,不停在她身旁检审自己的行为。
她在试图挣脱一个假性父亲对自己的束缚,试着长大。她的恋父情节,在做母亲的时候,慢慢有了转向。
生民在10年的过程中,渐渐由一个需要证明自己价值的男人,成长为一个有一定事业基础、自信的成熟男人,他需要向他人挣面子、证明价值感的需要越来越小。
现在的他,更想要一个精神层面相互看见的伴侣,一个同行人,而不是在孤单中,亦步亦趋要他拖曳往前走的女人。
所幸,他们有勇气直面自己婚姻的状态,并选择结束。这对两个人,未尝不是件好事。
只是,这个看见,整整花去了两人10多年的时间,外加一个无辜受伤的孩子。
03
高晓松的几段不对等的婚姻,也很耐人寻味。
一天,69年生,时年30岁的高晓松在外经贸大学附近开车溜达,不小心看见学生美女沈欢,觉得惊为天人。便找了机会认识,第二天约了饭局。
认识后的第三天,两人约会时,高晓松问:“我们结婚吧?”
据说,当时高晓松用燃着的烟头往自己手腕上戳,戳到第三次时,沈欢答应了求婚。
三年后,两人离婚,法律系毕业的沈欢,除了一辆车,什么都没有留给高晓松。据说离婚后的高晓松,冬天里穿着条单裤,坐在车里哭了。
高晓松和第二任妻子,88年出生的徐粲金,是在选秀节目上认识的。当时36岁的高晓松说,17岁的徐粲金“眼睛脸型长发,符合一切我对美女的标准。”
有帖子说:“领结婚证的时候,两人先跟朋友们一起吃饭。当时闹了别扭。高晓松说那先不结了吧。到晚上八九点,可能又和好了,高晓松说看命吧,如果去市政厅那边还开着,就结。”
这段婚姻,维持了6年。高晓松提出离婚时,说自己不快乐。三天后收拾了行李,离开了家。
“她跟我一起的时候还很年轻,甚至还没进入社会,所以她的基本世界观都是我塑造的。相比之下,找一个年龄比较大的、被周围圈子的人塑造出来后你再去改的妻子,后者多累人啊,而且更容易产生分歧。
“我老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甚至听什么音乐、看什么电影,都是受我影响的,所以我们大部分的想法都很一致,我觉得这样很幸福。”
我想,高晓松这里所说的幸福,大概指自己比较有操控感和价值感吧?
不将自己的伴侣看成是一位独立、对等的成年人,而是期望通过改造、塑造他人来迎合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将对方当成玩偶或是没有独立人格的对象,这样的婚恋观,其实大抵是以自己为圆心,画了个圆,把伴侣圈养起来,跟对方真正是谁没有太多关系。
高晓松的自虐行为和需要通过改造他人建立价值感的行为,大概看得出他的人格成长,不太成熟。
很多时候,从一个人需要什么,要证明什么,大概就可以看出这个人内在是缺少什么。
高晓松的不快乐,跟生民的不快乐,根源大抵相似:夫妻一方,在拖曳着另一方往前行。
这样的旅途,拖曳者是孤单和孤独的,被拖曳者会感受到被操控和窒息。
04
大叔想要通过找年轻女孩享受再次年轻的感觉,想要满足自己的价值感和面子的需要;
以及年轻女孩找大叔,直接在安全感、视野、圈子、物质方面鱼跃走捷径,当然都有各自选择的自由,但自己要有意识,需求不是爱情。
因为双方,都不是在建立一个“精神伴侣”的婚姻关系,而更是满足各自的需要。
婚姻的本质,其实是两个独立、尊重的,精神层面相通的成年人,决定以契约的方式,生活在一起。
而建立在需要基础关系的危险性是:一旦在成长过程中双方的(或一方的)需要改变,或是新奇感被满足之后,关系就可能土崩瓦解。
对于女孩来说,这条捷径,付出的代价,除了时间的花费,更大的支出,可能是饶了一圈弯路,在10多年后,仍然还是不得不去独立,去做成长。
这条成长的路,或许比年轻时候的成长要更加漫长,因为在过程中受到了干扰,被他人的价值观和掌控所引导。
如果想仅靠年轻、外貌这两个因素去吸引对方的话,伴侣的忠诚度和黏着度,是相当低的。因为总会有更年轻、更漂亮的女人出现。
情感关系中被依附的大叔们,没有了适当的自由度,像带着个成人的孩子,时间长了,会厌烦,也会有压力,更会有无人对话的孤独。
生民和高晓松还好,都有勇气去直面自己婚恋里的问题,最后做个了断。
而我们身边的很多大叔,是在用向外求的方式,找一个缓解自己需求的情人,甚至包养更年轻的女孩,来避免直面自己生活中的真正矛盾。
于是,10多年甚至几十年后,大叔们不知不觉地,又回到了结婚前的原点,只是换了个不同的、更年轻、更漂亮的对象。
富兰克林说:“有些人25岁就死了,到了75岁才被埋葬,因为25岁之后的生活,只不过是前一天的重复。”
希望我们,都可以从解读他人的故事中,少走些弯路,不要在接下来的余生中,懵懂地重复着前一天的生活。
▼往期精彩回顾▼她用一把锁,甩了一个家暴男。
姑娘,你用实力赢得尊重的样子真帅!
- END -
你的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