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开跑车被踢出群:真正毁掉你的,是你的攀比心
昨天,一位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被移出家长群的新闻在微博上了热搜。
根据网友爆料,老师和其他家长对一位家长每天开跑车接送孩子上学的行为不满,声称会引起学生的攀比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思想教育。该家长回应了几句后,发现自己被移出了家长群。
从群里的对话我们不难看出,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是老师和家长自己的攀比心理。他们以教育孩子为借口,来发泄自己受到冲击的虚荣心。
正如那位家长所说,钱是自己辛苦赚来的,想要给孩子最好的,这有错吗?凭什么要另外买一辆普通汽车,为你们服务呢?
那位家长的行为本无可非议,只不过,在那些攀比之人眼里,比自己富裕就是别人最大的过错。
的确是这样,我们一直走在和别人攀比的路上。男人比职位,女人比外貌;爸爸比工资,妈妈比孩子,就连孩子,也渐渐学会比出身。
可是比来比去,最终败下阵来的永远都是自己。
笑笑是跟我同一批进公司的同事,她不但相貌好,工作能力也强,原本前景尚好的她,生生地把一手好牌打烂。
在我们之后进公司的高晴,因出类拔萃的业务能力,很快就吸引了领导的目光,并频频受到赞扬。笑笑见这个情况,心里既着急又不服气,她觉得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比高晴强,受领导重视的应该是她才对。于是下定决心,要暗自和她较劲。
笑笑开始处处和高晴攀比。高晴朋友圈的图P得不错,她也一定要P出另一种风格;高晴今天做了发型,她绝对不会等到第二天才去整;笑笑一心沉迷攀比,心思完全不在工作上了,业绩直线下滑,没过多久,公司便把笑笑开除了。
其实笑笑并不知道,她身上也有高晴没有的优点,公司原本也很欣赏她,并有意提拔她,可她却用盲目的攀比,让公司的期望变成了失望。
在经济学上,有一种心理叫做“攀比效应”,它是指当某一种商品的需求较高时,消费者会做出从众的购买行为,这也被称为“赶浪潮”和“赶时髦”。
最为明显的,就是手机和化妆品。每当一款新的手机出现和化妆品知名度的上升,消费者都会趋之若鹜地购买。
而如今,这种效应不仅停留在经济领域,它在生活里慢慢延伸,早已散落在我们身边的各个角落里。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这么写道: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我们盲目和别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在心理学中,攀比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
简言之,就是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从而产生心理落差。而长时间产生负面情绪的人,极容易形成癌症性格。
《美国科学院学报》曾经刊登过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研究表明,在所有影响寿命的因素中,情绪的影响力最大。
调查研究发现:对生活满意度高、感觉自己快乐的人,寿命会更长。
所以,我们的每一次攀比,每一份对自己生活的怨气,都在消耗自己的生命。
前不久我身边就发生了这样一个案例。
上个月,朋友的表哥老范过世了,老范今年四十岁,半年前,他参加一场同学聚会,看着几个同学开着豪车,而自己却只能乘坐拥挤的地铁,他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别扭了好几天,老范决定买一辆车。因刚刚还清房贷,妻子建议买一辆十万元左右的,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老范同意了,可车买回来后,老范一直高兴不起来。因为同学的汽车中最差的也要三十万,他还是觉得自己很没面子。
老范家族有遗传性的心脏病,因生活压力大,刚步入中年,老范的心脏问题就露出了端倪。出事前几天,他曾跟家人提起过,自己偶有胸闷、呼吸不顺的情况,本打算那个周末去医院检查一番。
难道别人就真的过得比自己更幸福吗?
其实不然。只是自己心里觉得别人比较幸福而已,无形中把别人的成就当成了自己“攀比”的目标。
比较本无可非议,它是人之本性,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里,“物竞天择”不就是提倡比吗?只有比较,才有高低,才能激发人的生命力,激励人们不断前进。
然而,如今我们的比较已经脱离了合理的轨迹,变成了一味满足虚荣心的攀比。
攀比带给我们的只是短暂的欢喜,而欢喜背后,更多的是无尽的悲凉。真正的幸福,需要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汲取,而不是将一条腿跨进别人的生活里。
因此,我们要富裕内心,远离攀比。要做到这点,有以下三种方法:
前苏联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个人被无意中关进了冷藏车,第二天被人们发现时,他已经离世,身体呈现出冻死的状态。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辆冷藏车并没有开启制冷模式,车内温度和外面的温度相差不多。最后,专家通过研究认为,导致该男子死亡的,是他不断产生的“我会被冻死”的心理暗示。
所以,当我们不断告诉自己“我很幸福”“我的生活不比别人差”时,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不但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充实,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2. 学会思维转移
《奇葩说》选手杨奇函说,我每天睡前都会问自己:“今天的你比昨天更博学了吗?”
攀比的本质,是我们只记得和别人比较,却忽略了,最应该超越的,是过去的自己。
远离攀比,我们要学会把思维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进步上。要养成这个习惯,只需要每天在睡前抽出三至五分钟的时间,回忆自己的一天,总结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学到的经验,这样坚持下来,我们的思维聚焦就会从别人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
3. 实施协同进化
罗振宇在讲述婚姻关系时提出了协同进化这一概念,它是指两个人在不断交往的过程中一起进化,变得更优秀。
事实上,协同进化不仅局限于婚姻,它可以存在于任何一段关系里。
一个人想要远离攀比,那是很困难的,因为就算我不攀比,也会被迫挤进那条鄙视链。这时候,我们可以拉上三五个亲朋好友,一起杜绝攀比。
尼采说:只有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世界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