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 背后的蛰伏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背后的蛰伏

2018-10-27 16:40:37 作者:赵星 来源:赵星 投稿 阅读:载入中…

 背后的蛰伏

  背后的蛰伏

  每次讲完课,总会学生来问:“老师,我签的公司年薪10万,15天带薪假,每年奖金×××。如果我5年内做到×××职位,年薪大概50万,但是会比较辛苦!有个B公司起薪5万,但是每年涨幅福利特别好,加起来也不少,你觉得我该选择哪个呢?”

  这是很多人给出过的选择题,但是好像大多数人都忘记了一句老话“多少耕耘多少收获”。很多看似收获很多的人,其实曾经有过许多艰苦岁月,只是大部分人看不到也不愿意去看。

  最近有一个特别红的职场斗士叫许单单,1982年出生的安徽农村小伙子研究生毕业5年,跳槽3次,从一名年薪10万的互联网公司职员,变成年薪几百万的互联网分析师。2011年12月,他离开工作两年的顶级中国基金公司加盟美国对冲基金,成为美国对冲基金唯一一位中国雇员。这样光芒闪闪的励志故事听过千百个,但是许单单只说了一句话:“人们往往只看到光鲜结果,而不会去想象背后黑暗中的准备。”没人去关注出身农村的贫穷自卑让他在大学里一顿只吃两个馒头,没人关注他在研究阶段开始辛苦创业,没人关注他投过无数份简历,仍然被心仪的公司拒之门外,没人关注他在职场上不管加班到多晚,第二天客户说一起吃早茶吧,他都会去……

  职场人爱杜拉拉爱许单单爱钱多多,其实爱的就是那个结果,而不是奋斗历程。只有结果里那个百万年薪、爱情美满结局挣扎在不得志生活里的人心生一朵莲花。但是如果只是憧憬一个结果,而不去奋斗自己的历程,那别人的故事终究还是别人的,永远和自己产生不了共鸣交集。而这个过程中的黑暗,其实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历程,慢到简直要涅了都不知道到底值得不值得,但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体验这个过程的价值

  人们总是不相信,量变的积累发生质变

  人们总是相信,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传奇

  前段时间受邀参加新精英梦想大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名叫乔小刀的人。9年前,乔小刀是一个电焊工,还做过印刷工,在北京流浪,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就睡在公司里,身上搭着盖486电脑的大红布;9年后,他拥有乐队主唱、设计师展览策划人、创意师、手工狂、丝网印刷专家杂志主编等多重身份。我回来以后特地去查了他的背景,我发誓他过去的故事绝对是那天参加演讲人中最苦、最让人崩溃的,但他的演讲是最欢乐、最以苦当歌、最让人泪中有笑的。一个不讲苦情故事的男人才真的让人心生佩服。9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用“厚积薄发”四个字来形容都显得很粗浅。今天的乔小刀在全国新书签售,走到哪里都人团簇拥,大家仿佛都想在他身边分享或者沾染一点儿才华气息,但是这其中有多少人给自己一个9年的时光蛰伏呢?

  电影亲密敌人》里,徐静蕾问副驾驶上的一个小员工:“听说你三天没睡觉了?”小员工说:“老板,我们这样的人,毕业就百万年薪,出门都有专车飞机都坐头等舱,我们这样的人三天不睡觉,也不值得同情!”这是这部电影很细微的一个片段,但是给我印象最为深刻。反过来讲,那些吃过苦、受过累、经历过人神共愤的苦难的人,沉寂在日复一日努力中慢慢往前走的人,有朝一日得到什么都是应该的,都是值得的,都是心安理得的,都是值得我们去羡慕嫉妒恨的。

  每一个在办公室里匆匆的身影,每天忙得一塌糊涂,终有一天发现自己的才华用尽,墨水难挤,才开始害怕担心。过于纷乱信息、过于强大成功学,让自己没有了选定一个目标踏实努力的耐性安详。不断地买进各种昂贵的书,痛下决心一定要读完,总在工作半个小时后忍不住去刷豆瓣刷天涯刷糗事百科的职场人,有何资格去艳羡那些蛰伏之后的成功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 背后的蛰伏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