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木心不会想到,我把他们都请来了
我想把《文学回忆录》里提到的“老哥们”都给木心请过来
这是作为木心美术馆馆长的陈丹青说过的一句话,也是他做木心美术馆一点小小的私心。
在生命的最后五年,木心先生的文学作品在大陆陆续出版,但他的绘画却从未展出过,直到去世四年后,在自己的家乡乌镇,一座他的美术馆建成了。
自2015年11月开馆以来,木心美术馆不仅展出先生的画作及手稿,也通过举办不同的特展,回顾那些影响过木心的伟大作家和艺术家们。
尼采来了、林风眠来了、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也来了。而这一次“造访”木心美术馆的,将是英伦的四位文学巨匠。
关于木心美术馆的这次最新特展(文末有详细介绍),丹青老师说到:
当木心先生在文学讲席中热情谈及这几位文豪时,绝对想不到他们的亲笔手稿会来到乌镇。
我们就先请木心先生为我们再热情地介绍一下,这四位即将远道而来的“老哥们”。
OS:我要和木心先生老实交代,这四位我都没读过。谢谢先生的“拉群”,原来他们不叫“文学巨擎”。
1
“我见拜伦,这位哥哥好像哪儿见过。”
拜伦。我的讲义写了十六页,曹雪芹先生可能有意见了。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得年三十六岁,标准天才型人物的死亡。生于伦敦。父亲是家事不管的花花公子。母亲脾气坏。拜伦从小不相让,吵。
拜伦是个穷的贵族。妈妈骂他“拐子”,他说:说这话的还是个人吗?
上大学后是个捣蛋鬼,受罚。向往异国情调——这是十九世纪的特征。二十一岁游西班牙、希腊、土耳其,边游边写诗,就是《哈罗德游记》,哈罗德是诗中主角名字。诗寄回英国,头两卷发表后,拜伦说:“我一早醒来,一夜成名,成为诗台上的拿破仑。”
这就是拜伦 :说得出,做得到 ;做得到,说得出。
坦白讲,我少年时得了这本《哈罗德游记》,屈原的《离骚》《九歌》就搁一边了。
《哈罗德游记》历时六年,第一、第二篇以西班牙、葡萄牙、希腊、阿尔巴尼亚为背景。第三、第四篇以比利时、瑞士、 意大利等地为背景——不是游记,而是见景生情。
我定义为“世界性的大离骚”。
在地中海的波浪间,在意大利的古堡间,在瑞士的雪山下,他的诗一句句涌出来。
英国画家特纳取材于《哈罗德游记》的风景画
1815 年结婚,1816 年离婚(正式分居)。就是这样。这种婚姻,就是拜伦风格。当时英国多么保守,舆论大哗。他一怒之下离国出走,说永远不回来了。
拜伦的脾气。
他是贵族、诗人、美男子、英雄,是多重性质的象征。我小时候一看这名字,还没读作品,就受不了了。再看画像,更崇拜。
宝玉见黛玉,说这位妹妹好像哪儿见过。我见拜伦,这位哥哥好像哪儿见过。 精神血统就是这样。 席勒,我总隔一层;雪莱,我视为邻家男孩;拜伦,我称为兄弟。
人类文化至今,最强音是拜伦 :反对权威,崇尚自由,绝对个人自由。
真挚磅礴的热情,独立不羁的精神,是我对拜伦最心仪的。 自古以来,每个时代都以这样的性格最为可贵。
英国文学,莎士比亚之后,公推拜伦。
另一本诗集名《海盗》,叙事诗,以地中海为背景。因陆地已为种种制度束缚,只有海上可以逍遥。主角康拉德,崇高纯洁,但被人极度排斥,愤而当海盗,靠船、喽啰、剑术,一概反抗岸上的人类,只爱他的妻子,后来妻子死了,漂流不知所终。
《海盗》1814 年出版,正是英国诽谤拜伦达于顶点时,一出,销量即达一万四千册。当时每个沙龙都谈拜伦,谁不读,谁就是落后分子。
民国版《拜伦评传》和拜伦著作《曼弗雷德》
拜伦最重要的诗是《曼弗雷德》,是他从瑞士阿尔卑斯山到意大利时所作。主人公曼弗雷德是个强烈的异端,悲观、厌世。当时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也刚问世——欧洲就有如此精神上的明星——歌德说:“此诗是模仿我的,但却是一种新的东西。”
法国人丹纳评价二者曰 :浮士德是庸俗的,曼弗雷德是血性的;歌德是普遍的,拜伦是个人的。
我来打个圆场,做点补充 :《浮士德》之意义在于普遍的象征性,其精神是一面旗帜。旗帜是一片布,布有什么精神呢?而《曼弗雷德》是一把剑,是要杀伐的。歌德是伟人,四平八稳的——伟人是庸人的最高体现。
而拜伦是英雄,英雄必有一面特别超凡,始终不太平的。英雄,其实是捣蛋鬼,皮大王,捣的蛋越大,扯的皮越韧,愈发光辉灿烂。
英雄和伟人是不同的。用在历史人物上,试试看,很灵的。嵇康是英雄,孔子是伟人。
拜伦的精神家谱是西方的怀疑主义。这主义从古希腊一路下来,初始都用心用脑,但没有胆。蒙田临终,世故圆滑,请来神父(他想不到三百年后一个中国人会算他的账,算他头脑与膝盖的账)。
歌德一有机会就赞美拜伦,因为在文学上或生活上拜伦做了歌德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伟人能够欣赏英雄,但英雄未必瞧得起伟人。
李清照懂,有诗曰:“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怀疑主义世家的长长谱系,到了拜伦,是出了英雄好汉。李白、杜甫,不属于怀疑主义世家,想做伟人,没做成,诗仙、诗圣也。
金圣叹、李贽等等是怀疑主义者,但本钱不够。战国以后,中国没有出大思想家。
鲁迅,是一个人物。他早期的思想宣言《摩罗诗力说》,就对拜伦大为赞扬,以为要救中国,必须提倡“恶魔精神”,可惜鲁迅先生的抱负只在反帝反封建, 可惜他刚刚开始怀疑,就找到了信仰。
鲁迅,1928,摄影:梁得所
拜伦的个人至上,纯粹的独立,纯粹的自由,其实就是尼采的超人意志。
拜伦是本能的天性的反抗。
一百多年过去后,可以说,拜伦是“超人”的少年时期,是初出茅庐、跟着感觉走的超人。
他的哈罗德、康拉德、曼弗·雷德、该隐、唐璜,都是语言横蛮的小伙子,不读书不看报,漫游,抢劫,乱伦,骂上帝。 这位怀疑主义的子弟尚未成熟,他的诗中的人物,都是捣蛋的美少年,胆大,气醇,赋厚。
尼采一来, 超人进入中年壮年, 他不再如拜伦诅咒上帝,干脆宣布上帝已死,更提出系统的理论。这是哀乐中年说的话。
所谓“哀乐中年”,是指中年人的悲乐格外深切。尼采纯然活在哲学中,生活一片空白、一片干旱,是个喝不到酒的酒神,所以疯了。
疯了,就没有“晚年”可言——超人的晚年也要来的。人到了老了,特别怀念少年时期。
青春活力是不浮夸的,装出来的活力才浮夸。拜伦的轻狂是一点不做作的——他喝酒,喝完就把杯子摔掉,说:我喝过的杯子不许别人再喝——尼采有没有在作品中看到他的先驱拜伦?我没有发现。
老年人的仁慈是看清了种种天真。拜伦的诗和尼采的哲学,在我看来是如何的乳气,生的龙、活的虎,事事认真,处处不买账……我是个残忍的人,一看再看,实在看得多了,徐徐转为仁慈。
仁慈是对自己的放松,但对世事不放松。
艺术家是不好惹的。 超人有他的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但超人没有更年期。
1899年的老尼采
最后打个圆场:我们这个世纪、这代人的价值在哪里? 可以秋后算账。拜伦只会叫:这是不对的!不公平的!不能忍受的!尼采呢,大老板(上帝)死了,小老板(耶稣)又不在,于是他说,一切重新估价。(励志故事大全 www.wenzhangba.com)
拜伦可以流亡,做强盗,做play boy,做军队统帅。他可以,他长得漂亮。但他的道路决不是普遍性的。尼采的“一切重新估价”呢,他来不及重新估价。从他死后到目前的一切,也需要重新估价。
过去的讲法:达则济世,穷则独善。我讲:唯能独善,才能济世。把个人的能量发挥到极点,就叫做个人主义。
二次大战前夕,是欧洲个人主义发展到最丰盛的不言而喻的时期。大战后忽然糊涂了,乃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个人主义的走调,个人主义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自外于世界潮流。中国没有个人主义。
“五四”以后,要在几十年内经历人家两千年的历程,也因为没有个人主义。 革命一来,传统里没有“个人”,一击就垮。
这样来看拜伦以前如何,拜伦之后如何,所以见其可爱。
我这样形容他 :至性,血性,男性。
在这一点,任何西方伟大的诗人都不能与拜伦比拟。
1948年我乘海船经台湾海峡,某日傍晚,暴雨过后,海上出现壮丽景色:三层云,一层 在天边,不动,一层是晚霞,一层是下过雨的云,在桅顶飞掠——我说,这就是拜伦。
拜伦勋爵肖像(沃克 & 科克雷尔翻拍托马斯·菲利普斯所绘肖像)
© British Library Board
2
“他脾气好,我也该学学。”
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 愈近现代愈受尊敬。我对他一见钟情。少年时能看到的,不过是别人节引他的话,一看就狂喜:“童年的朋友,像童年的衣服,长大就穿不上了。”
好啊!一句话,头脑、心肠、才能,都有了。
还有“吃饭前的祷告”,他说:“轮到我祷告,曰:‘在座没有牧师吗?谢天谢地。’”
把愤慨而幽默、渊深而朴素混在一起的,是兰姆。在世界范围中,兰姆,瓦莱里,我特别认同。
据说兰姆为人很好,人见人爱,我及不上。我是人见人恨。他热爱伦敦,我痛骂上海人——他脾气好,我也该学学。
郑重推荐兰姆的《伊利亚随笔》(Essays by Elia),是他的精华所在。另有《莎氏乐府本事》(Tales from Shakespeare),流传极广,曾是最流行的英文课本。
他非常敬重古典作品,喜欢古典作品中的恬静。
最好的东西总是使人快乐而伤心。魏晋人夜听人吹笛,曰 :奈何奈何?
兰姆写得这么好,我怎么办呢,也只有好好地写。
查尔斯·兰姆肖像 (1826年,亨利·迈耶绘) © British Library Board
3
“幸亏我听了木心的话”
这是我六十七岁时讲的课。等你们六十七岁时,可以看看。 像葡萄酒一样,阳光,雨露,慢慢成熟的。
伍尔芙夫人讲:“我讲的话,你们不会懂的。”那时她也快六十岁了。
年龄非常要紧的。 我三四十岁,五十岁,都读过伍尔芙,六十多岁时,看懂了。看懂她对的、不对的地方。
我敢于讲,我今天讲的,你们可以在六十几岁时读。读了想 :幸亏我听了木心的话。
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夫人,都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
以前讲的浪漫主义、象征主义,都有点硬来,信条、纲领、 宣言,都用上。意识流不结盟、不标榜,发展得很自然、很健全,大家一声不响地写。
上来三个人,三个都是大师,成就可观,在世界范围悄悄形成气候,同时,他们自己开花,自己结果。作品写成后,才提出理论。现在看,要谈意识流小说,还是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夫人。
木心书房中的伍尔芙夫人照片
伍尔芙说, 莎士比亚、托尔斯泰, 都是双性人,比常人不知丰富多少。
4
“你别说得太多了。言多必失呀”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生于爱尔兰 都柏林(那儿老出文学家)。 父亲是名医, 母亲是文人,家庭沙龙里都是名流。幼年即博览名品,眼界气度都高阔。高唱唯美主义,宣传唯美主义,身体力行。访美,进海关时,人问有何要保险,他说:“除了天才,我一无所有。”
太自觉了。用不着这样说。
他说:“所有的艺术都是无用的。”当时这样说,很痛快。又说:“诗像水晶球,使生活美丽而不真实。”才气是横溢的——让萧伯纳佩服,不容易。
他讲起话来气象很大。有一次喝醉后回旅馆,见纪德,一见就说 :“亲爱的,对人类充满深厚同情的文学,是在俄罗斯。”他又对纪德说:“思想总是朝阴影飞去。太阳是妒忌艺术的。”
说得多好。
他的两大悲哀:一是唯美而不懂得美。他最喜欢的三张画根本不美,死神、裸体、翅膀之类。最怕是喜欢什么,就去艺术中找——这好比一个美食家张开嘴,口中没有舌头。
王尔德盛赞的《莎乐美》插图
二是他在生活上是个失败者。他自称“天才用在生活中”,正好相反。健康、灵活、明智、健美,善于保护自己,留后路,这才是生活中用天才。这是要本钱,要条件的。王尔德没有这个本钱。
什么是艺术家?要把天才用到生活上而不配,去用在艺术上者,就是艺术家。
要自己识相。
我第一次剃了头照照镜子,又黄又瘦,还有什么希望?这么一个人,只好乖乖儿画画,乖乖儿写文章。偶有风流,算是意外收获。伟大,才气,有什么用?面对美人,人家一笑,就跟人走了。
我们流亡国外,不好老老实实到中国街去买点菜吃。生活要保持最低限度的潇洒,不要像王尔德那样弄到老而丢脸,死在旅店。早年他与情人饮酒,挥霍无度。
要自己会料理自己。思想家,第一不要疯。艺术家,第一不要倒下去。
本来站不直,靠艺术才站站好,怎能跌倒?连艺术的面子也会丢。我宁可同情疯的思想家,不同情跌倒的艺术家。
王尔德没有晚年。他跌倒了,败了自己。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那是指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就要以成败论英雄。
哪有“此人写得不好,却是个天才”之说?
奥斯卡·王尔德肖像 (1882年,纽约) © British Library Board
他的“为艺术而艺术”, 也可谓之“重新估价”。他反功利,反伪道德。他说:“我是社会主义者!因为在社会主义国家,才能人人为艺术而艺术。”
现在我们可以说,那是艺术的屠宰场。我如果带他参观,一进门,墙上就挂着一张皮。我告诉王尔德:这就是唯美主义那张皮。
王尔德不愧为一个智者,言论锋利。不过,有时我想对他说 :你别说得太多了。言多必失呀。
为人生?为艺术?这争论是世界性的。前后一百年,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动武解决的,从世界范围看,这场水深火热的争论却越来越淡化,现在根本没有这种争论了。
大概到我四十岁时,顿悟了 :为人生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都是莫须有的。哪种艺术与人生无关?哪种艺术不靠艺术存在?
黑格尔讲,从小孩嘴里讲的格言,和一个成年人讲的格言,意思是不一样的。我是老人了。我为这两种思潮苦恼过几十年,现在我悟了,说了,是有意义的。给大家讲,是双重的补课。
我们现在到了一个新的平面,回头看,有一种重新评价的乐趣。先看中国:鲁迅真的是为人生而艺术吗?他的人生观还是比较狭隘的。他对人生的回答,还是比较起码的。
徐志摩真的为艺术而艺术吗?他和艺术根本是一种游离的状态,没门儿。 他的出国,不过是旅游,他的东西,没有点,没有面,没有线。所谓江南才子,他不过是“佳人”心目中的“才子”,鲁迅根本瞧不起他。他的所有东西都是浮光掠影。
总之,一个文学家,人生看透了,艺术成熟了,还有什么为人生为艺术?都是人生,都是艺术。
这争论,人类竟愚蠢了一百年。
少年时,人说我是为艺术而艺术。不肯承认,也不敢反对,好苦啊。
1987年,木心和我们聚谈,两年后,世界文学课正式开始。——陈丹青
2017年木心美术馆特展
介绍
10月15日,木心美术馆将举办“木心的讲述-大英图书馆珍宝展”及“塔中之塔”-木心耶鲁藏品高仿及狱中手稿真迹展,两展将同时开展,并籍此庆祝木心美术馆成立两周年。
点击获取特展详情
特展1
木心的讲述-大英图书馆珍宝展
特展2
塔中之塔
木心耶鲁藏品高仿及狱中手稿真迹展
“木心逃走了,我们美术馆找他”
如果有机会,请去木心美术馆转一转
请大家告诉大家,特展要开始了
更多“木心美术馆”的资讯请关注
微信号:muxinam1115
长按二维码关注
听理想,今日更新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vol.87
扫描二维码或打开豆瓣APP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