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的扫地僧
T大姐提醒我观察一个有趣的现象,单位发体检报告时,拆开毫无心理负担的,多半是30岁以下的姑娘小伙子;而放在那里久久没有勇气看的,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其表情好像是对高考发挥没底的学生,这会儿却要面对要命的分数条一样。
T大姐在我单位负责书籍的勘校。她敏锐地觉察到的这种忐忑不安,就是每个中年人心境的必由之路——上一代已经差不多进入耄耋之年,急需精神的、体力的、金钱的全方位扶持;而下一代书还没有读完,工作还没有找到,对象与房子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我们这些已经走向疲惫衰老的中流砥柱,不得不站在命运的激流中,帮助上下两代人抵挡这些惊涛骇浪。这个时候,最可怕的,就是这根中流砥柱也扛不住压力。
有天我去向T大姐请教校对清样上的问题:在道光年间,有位躲在尼姑庵里吸鸦片而促使道光帝下决心禁烟的庄亲王,是叫什么名字?校样上写的名字是奕卖,看着就不对,然而我查阅了清朝秦王的世袭制度,越看越不能确认这意味庄亲王,究竟是第几代世袭的亲王。因为清朝的世袭制度不仅要看长幼,还要看功勋。如果中途有位亲王被罢黜,那么之后如果有家族中的哪位男丁来袭爵,就不靠谱。
谁晓得我的难题,在T大姐看来完全不是问题。她闭眼思索了一会儿,问我:“是不是道光十八年在灵官庙中被查出来吸鸦片的那位庄亲王?”我回答:“是。”
她毫不犹豫地庄亲王的名字写给我:奕镈。还解释说,镈字既是钟磬类的乐器,又是一种锄头般的农具。在清代,农业与礼乐一样受到皇家的重视。
再次仔细查阅那段历史,果然是。我大吃一惊,以为自己遇见了扫地僧式的清史专家!(心情日志大全 www.wenzhangba.com)
T大姐淡淡地说,30年前,她念中学时,历史很差的,尤其是背各种大人物的生辰与卒年,被各种大事年表,背得脑袋里一团浆糊。然而45岁以后,却迷上了看各种历史书籍。
契机说起来很心酸。7年前,T大姐76岁的老父亲因肾衰竭开始每周三次的血透,那个阶段老人家已经被肾衰折磨得体力衰弱,每次去医院血透都需要有人扶持、看护。而T大姐的老母亲已经79岁,显然不堪当此大任。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到了长女身上,T大姐白天上班,晚上陪护父亲血透到10点,再打车送他回家。血透病床前,T大姐起初拼命地承欢膝下,搜肠刮肚要找些新鲜有趣的话题来安慰父亲,但父亲半闭着眼,已经不太有精神回应。父亲不忍看到女儿陪护的时间这样荒废,就说,你从图书馆里借点书看看,年深日久,也长些见识,爸爸已经拖累了你,当然不希望你将来回忆这段时间,只剩下满满的牺牲感。
T大姐就开始在血透病床前看书。她看的第一本书就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看完明朝,又看清朝。这两个朝代,从来源于正史的历史小说,到专家的学术讲义型的畅销书,到有历史专家把关的影视剧本,再到各种人性化的人物传记。历史书籍不像探案、推理书籍,一拿起就放不下,非常方便她随时观察父亲的状况,该喊护士喊护士,该喊医生喊医生,从来没有耽搁看护的正事。到后来,连T大姐自己也惊讶,那些枯燥的历史知识,都在她脑子里连成了一张有光泽、有弹性、有捕获能力的蜘蛛网。只要一有问题像飞虫一样莅临,她马上就能捕捉、响应、消化。
她锻炼出了历史学扫地僧的功夫,在无意中。
她从未跟任何人说起过自己的压力。唯有一点出卖了她:每年的体检报告,她都不敢看,必须由一位要好的同事,帮她拆封仔细看过之后,告诉她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