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领袖认识的更新(2)
▌点上方蓝字可加关注 微信号:健康领袖
旧的观念:教会的事工靠领袖
由于今天教会的复杂性远超过以往,一个人不可能独自担当所有的责任;建造一个教会需要一个团队。按过去的观念,牧师是教会的关键人物,牧师的名字会写在教会的标识上;所有在他之下的带领人不过是牧师的一个延伸。今天的领袖团队是由许多大有恩赐且全然献身的人组成,每个人都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责任。因此,主要领袖的角色更多是一个团队建设者和指导者,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唱独角戏了。
新的观念:教会的事工靠团队
旧的观念:领袖是天生的
以前那种“天降英才”的领袖理论认为领袖必须要有对的血统,一出生就有领袖气质、领袖人格以及对能力和权柄的敏感。今天我们认识到,领袖既要有先天条件,又要有后天培养。故此,并非只是少数有特殊“恩赐”的人才具有领导力。此外,因为许多领导技能都可以习得,也可以不断改进,所以我们应该期望机构中任何层面的人都不断操练和发展他们的领导能力。
新的观念:领袖是培养的
旧的观念:封闭式领导
过去,领导决策通常都是“关门”制定出的,民众往往同决策的事宜或决策过程没有任何关系;领袖只需做出决定,随后向民众宣布。今天,人们都想知道事情的究竟,常常会要求或多或少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此外,一个卓有成效的仆人领袖实际上会邀请人们参与到决策过程中。
新的观念:开放式领导
旧的观念:领导不会出差错
随着领导方式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领导者的形象也从过去的“完全正确”(至少是很接近这个程度)转变为对民众的高度坦诚。这种诚实的领袖是“真实的人”!过去的领袖害怕承认自己的弱点,不敢流露自己的举足无措,因为担心民众会因此离弃他。今天正相反,如果一个领袖拒绝承认自己有普通人的软弱,人们反而会认为他“虚伪”,因此更有可能离弃他。
新的观念:领导者要真实
旧的观念: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失败。
新的观念:要敢于冒风险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在旧的观念中我们认为一个属灵领袖应该永远不会失败,因此当一位领袖犯错误的时候,他就会把错误藏着掖着,要么拒绝承认,要么归咎他人。此外,领袖也不愿冒任何风险。在新的观念下,领袖们知道,就算他们有失败,这并不等于他们就是败将。事实上,他们意识到,要实现最终的胜利,他们必须愿意接受一些失败。因此,他们就敢冒风险并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 ◆ ◆
旧的观念:好的管理造就成功的教会。
新的观念:好的领导造就成功的教会。
按照以往的观念,我们只要有高效的管理、短期的成果和优化的程序,就可以达到成功。今天看来,仅有好的管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备卓有成效的领导力,来带动必要的变革,并带出改变世界的异象。
◆ ◆ ◆
旧的观念:教会是不同个体的集合。
新的观念:教会是一个有机的集体。
过去的领袖往往把会众视为不同个体的随机组合,他们之间没有什么根本的关系,因此领袖往往满足于一对一的事奉,大家的聚集只是偶尔的、肤浅的。今天,领袖要建造一个有生命的属灵群体,一个每天二十四小时、每周七天都活着的机体。实现这一点要困难得多。更重要的是,它要求领袖拥有全新的异象和完全不同的一套技能。
◆ ◆ ◆
旧的观念:你“要去”教会。
新的观念:你“就是”教会。
过去的领袖往往把会众视为不同个体的随机组合,他们之间没有什么根本的关系,因此领袖往往满足于一对一的事奉,大家的聚集只是偶尔的、肤浅的。今天,领袖要建造一个有生命的属灵群体,一个每天二十四小时、每周七天都活着的机体。实现这一点要困难得多。更重要的是,它要求领袖拥有全新的异象和完全不同的一套技能。
◆ ◆ ◆
旧的观念:会众是旁观者。
新的观念:会众是参与者。(经典语句大全 www.wenzhangba.com)
在旧的教会模式中,牧师要独自承担所有的祷告、讲道、会堂修缮、探访等工作,而师母则要弹风琴、摆放花、为大家预备饭食;而同时,其他所有人都袖手旁观。今天的教会则要谨守以弗所书4:11-16的教导:人人参与事奉,并且领袖的主要职责不是自己包揽所有事工,而是要装备众圣徒,好使他们都可以起来服事。
◆ ◆ ◆
旧的观念:通过小范围比较来定义成功。
新的观念:通过广泛比较来定义成功。
过去,教会会众把自己的牧师与其前任牧师或本城里的其它教会的牧师们做比较,以此评估自己的牧师。今天这个对比的范围扩大了很多。随着电视中宗教聚会播放率的增加,随着人们跨教会和跨城镇的流动性增强,随着越来越多的书籍、光盘和研讨会等属灵资源的普及,今天的教会会众会把他们的领袖与数以百计的其他领袖比较。人们并不是有意识地进行这些比较的,但他们的确会这样做。这使他们对自己领袖的期望值升高,也给领袖带来更大的压力。这样比较并不很公平,但不管怎样,这是一个现实。
◆ ◆ ◆
旧的观念:有理论就足够了。
新的观念:没有实际经历就不算数。
过去,一个属灵领袖只要知道并能够将属灵理论陈述出来就足够了;但今天,人们追求亲身的经历。对众信徒而言,仅仅相信一些对的道理是不够的,他们渴望认识神。
◆ ◆ ◆
旧的观念:注重统一性。
新的观念:注重多样性。
过去的教会成长模式促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观念成了福音事工的主导原则——具有类似思维、行为和外表特征的人向与他们同类的人群传福音是最有效的。这种有意识的策略催生了一批批单一型的教会——每个人的肤色、年龄、收入、社会地位等要么完全一样,要么非常类似。当然,在这种单一型群体中,大家彼此的确更容易相处,理解和沟通。然而,我们的世界正在飞速步入多元文化的地球村时代;更重要的是,神已在基督里拆毁了种族、性别和社会阶级等隔墙(弗2:14),我们在耶稣基督里都成为一了(加3:28),这个实际也应当在我们的众教会中体现出来。因此,尽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在传福音方面很有效,但是,成员单一性不应当成为地方教会的特征。
◆ ◆ ◆
旧的观念:根据需要和责任感来参与事奉。
新的观念:根据自己的恩赐、呼召和预备来参与事奉。
有的时候我们是需要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不管我们在那一方面是否“有恩赐”。但从教会整体来说,开展事工必须要“以恩赐为本”,或者更恰当一点地说,要“以呼召为本”。
神给他教会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一份呼召。是神把一个个肢体带入教会,也是他赋予每个人一个需要他去活出的人生目的——不仅仅是接受别人的服侍,更是要给出去。当我们每个人都给予、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功用发挥出来时,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就会长成。
全身都靠他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弗4:16)
不仅如此,神已经把实现呼召所需要的恩赐给了每一位信徒。因此,当信徒按照他的呼召和恩赐发挥自己的功用时,他就会靠着圣灵的大能做事,而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这样,教会作为一个整体就可以成就那不可能的事情!
当信徒按照呼召和恩赐发挥自己的功用时,他不但会在自己的侍奉上更加成功,而且也会更加满足。他会大大地蒙福,因为他在做神呼召他所作的事情。因此,他就不会落入灵力枯竭的地步。
然而,传统上都是由牧师来决定教会里什么需要做,应该怎样做,然后他会四处寻找“义工”来为他做这些事。如果找不到自愿者,牧师就会使用压力——通常是使用内疚感:“如果这六个月你不来教主日学,那还有谁呢?”结果就导致许多方木栓被打到圆孔里去了,而且这些木栓还很内疚。
这种传统的做法是从任务着手,然后去说服人去承担和适应任务。然而,合乎圣经的做法是从人着手,并问:“你是谁?你从神领受的呼召是什么?神给了你什么的恩赐来实现这个呼召?我们可以怎样在教会创造一些条件来帮助你完成这个呼召?”
合乎圣经的做法是从人出发,然后由人来带出事工。这样的结果就是人尽其才,更多圆木栓被打到圆孔里去!
诸如此类的许多深刻变化正挑战着许多“老式的”领袖们去理解和接纳一个个的新观念,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不少的痛苦和不平衡。
每天晚八点,不见不散 ▼
致力于帮助人们认识并实践
以耶稣栽培门徒为范例的领袖栽培模式。
回复“晚安”给你张晚安心语,祝好梦
快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