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怎么把自己的假期做成一本书?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怎么把自己的假期做成一本书?

2017-10-10 10:02:13 作者:Craig Mod 阅读:载入中…

怎么把自己的假期做成一本书?

做書按:

如果有人在日本熊野古道徒步了8天、107公里,做了一本只有84页的摄影集,他该如何找到愿意掏钱的读者?又如何真的把书给印出来?本文作者用6个月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两件事:一、出书不一定要找出版社;二、出版业赚钱不一定要靠畅销书。

作者 / Craig Mod

翻译 / 赫羽

在制作一本书时,我发现有一招很管用,那就是围着散落的书页走一走。你不仅能一览全貌,理清楚整本书的逻辑,还可以打乱页面,将未装订的书页分了又合、合了又分。这事放在墙上也能做,不过在地板上更容易些。况且,当你把整本书的纸张摊开,平铺在地上,然后踮着脚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时,是很快乐的。

 

***

 

我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写书以及和别人讨论书籍上。很久以前,摄影师丹·鲁宾(Dan Rubin)就约我一起做一本书。2016年3月,我们在日本熊野古道徒步了8天,那是山区中一条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参拜道。

 

徒步结束后,我们真做了一本书。

 

我们在日本中部一所偏远的老房子里闭关了一星期:先是从亚马逊Prime买了一台便宜的兄弟牌激光打印机和一些中国产的山寨墨粉。然后,从旅途中拍摄的3000张照片里精选出500张,将其一一打印出来,平铺在地板上。最后,我们围着这些纸张来回踱步。

 

到周末的时候,整本书的骨架就出来了,余下的修整工作又持续了好几个月。新书取名为《去高野山》(Koya Bound,注[1]),今年7月份刚赢得了美国平面设计协会「50佳图书/50佳封面」设计奖。

 

注[1]  高野山,地名,日本佛教圣地

 

 在印厂拍摄的图书封面

 

***

 

自2001年以来,我一直在从事与图书相关的工作:写作、制作、印刷、出版。所以我深知,哪怕是生产最简单的图书,也得投入一定的工作量才行。不过,即便有如此觉悟,我还是会低估创作一本书所需要的时间,这一过程包括写书、美术指导与图书设计。

 

这么多年下来,我发现出版业赚钱有3种方式:

 

1.      做畅销书

2.      做相当赚钱的书,卖个几百本出去

3.      做小众市场的书,卖一个高价

 

众筹的出现,让更多作者与设计师开始专注于第3类出版方式。我的第一次众筹经历发生在2010年。画廊Blum &Poe的东京主管阿什利·罗林斯(Ashley Rawlings)与我合著了《东京艺术空间》(Art Space Tokyo)一书。借助Kickstarter众筹平台,我们筹得的资金除抵消印刷开支外,尚有盈余。

 

我为找到一种新的出版模式而兴奋不已,于是撰文记录之。

《创意帮创意——一个关于图书、出版和筹款的故事》:

https://site.douban.com/210084/widget/notes/13276908/note/375445787/

 

ArtSpace Tokyo

 

***

 

《去高野山》显然是个小众选题。全书84页,记录的是在日本深山古道中徒步的镜头。不是旅游指南,没有历史启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组用照片写成的诗

 

Dan和我决定将《去高野山》的印数控制在1000册。价格方面,我们是按照也许可以回收成本,甚至是适当获利的方式来定价的。去年9月份,我们在Kickstarter上发起活动,结果令人惊讶——一大半的书都卖出去了。

 

人们很容易忘记,为独立艺术书籍进行众筹仍是一种新现象。(至于2010年《东京艺术空间》发起众筹时,该模式尚处于萌芽期。)

 

借助众筹与直销的方式,《去高野山》一共卖了8万多美元。在出版业,这样的书能有如此成绩,已经令人惊叹了。这一切之所以成为可能,多亏了众筹模式的普及。

 

设计师弗兰克·奇莫罗(Frank Chimero)曾在图书众筹项目中大获成功。在我自己开设的一档名为《页边距》(On Margins)的播客里(注[2]),我们一起探讨了众筹模式的流行。

 

注[2]  播客收听地址:

https://craigmod.com/onmargins/002/

 

检查印稿

 

***

 

决定制作一本书是作者自信的表现(也许还带点自负和狂妄)。不过在书没有卖出去之前,当我和Dan围着地上的书页来回走动时,我俩并不确定是否真有人想读这本书。

 

《去高野山》不是第一本我在地上做出来的书。我也绝非在将制书的册页平铺在地板上的第一人。

 

作家兼哲学家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是喜欢在书边漫步的代表人物。如下图所示,这是马尔罗在他命名的「想象博物馆」中工作的场景:

「想象博物馆」里没有实物,只有影像

 

马尔罗利用摄影术对各式艺术作品进行复制,将其置于一处,使得原本天各一方的事物彼此相邻。他相当于构建了一个微小的、有界的互联网。尽管如今网络上的所有事物本质上都是相邻的,但在1954年,这仍是一个有些激进的想法。

 

***

 

我们埋首于电脑、手机屏幕的时间愈多,物理世界(如地板、墙壁)作为一块接近无限分辨率屏幕的能力就会愈强大。事实上,除非你拆开一本书,并把所有页面平铺在地板上,否则几乎看不透一本实体书的视觉逻辑,即页面之间的内在关联。

 

***

 

2014年,我同日本设计师长濑映子(Eiko Nagase)在设计本人的日文随笔集《我们这一代的书籍》(「僕らの時代の本」)时,就把整本书打印了出来,让每一章单独成列:

 

思考「僕らの時代の本」的视觉韵律

 

这是唯一有希望理解图文的宏观节奏与交互作用的办法。另一边,我们放置了一沓还想要添加到书里头的备用图片,只是不确定该怎么加。于是,我们把整本书打印出来,平铺在地板上,将新图片加进去又拣出来。裁剪,置入,远眺,凝视,看看这些后来者究竟是破坏还是增强了原有的整体效果。

 

我们深知,读者也许不能一眼看穿设计师的用意,但肯定能感受到这份用心。当一页页纸张从眼前掠过,他们所捕捉到的视觉张力会如同交响乐一般有起有伏。

 

这种变幻的视觉张力即我所谓的“页边距”的一个例子——可以体会但却注意不到的设计。对页边距感兴趣的话,你可以读一读以下文章

 

《让我们谈谈页边距》:

 http://mp.weixin.qq.com/s/R036wA4G5UoZG3vQ9C07sg

最后,我们很满意《我们这一代的书籍》所呈现出来的效果:

《僕らの時代の本》图书内页

 

《我们这一代的书籍》制作过程中最奇怪的一点是,此书最早发布于网络上。也就是说:所有章节都是为在线显示而精心设计的。

 

在线设计所处的环境,不是一系列线性、水平页面,而是可以一直向下滚动的垂直视图。阅读行为随时都有可能中断,想要获得页面的并列视图也并非易事,在此情况下,内容节奏仍要求做到连贯、舒畅。你只能祈求在区区几百像素的天地里,字体、图像和语言碰撞出的火花能激发读者不断向下阅读的兴趣。

 

《僕らの時代の本》的原始素材为在线文章

 

为了将在线文章重新设计成一本实体书,我们将内容打散,重新编排。这不仅需要深刻的编辑力,还需要在设计上下功夫。页面收拢后,我们重新排版文字,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增删,以达到图文之间的平衡。(人生感悟的句子 www.wenzhangba.com)

 

***

 

《去高野山》的设计过程直接受到了《我们这一代的书籍》的启发。我想我们需要一块空地,还是面积相当大的那种。

 

在那所老房子的榻榻米垫子上,整整一周的时间我和Dan都在做以下事情:打印、观察、排列、讨论、裁剪、再排列、再打印。至于吃饭、睡觉,就在正上方的阁楼解决。

 

终于,书的轮廓逐渐显现出来:

 摆在榻榻米上的书稿

 

设计《去高野山》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照片的排序问题:不是按拍摄时间的早晚,而是根据那8天徒步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情感变化进行编排。徒步行程所呈现的视角固然是线性的,但我们更希望按心中所想展开这幅记忆的画卷。对我们来说,精确的线性关系不如情感线索那样重要。

 

将照片从暗房中洗出来,打印在纸上,最后往地板随意一扔,这是剥离拍摄时间信息的好办法。

 

如果说《我们这一代的书籍》是从屏幕到纸张的迁徙,那么《去高野山》则是从林间到纸间的漫步。

 

《去高野山》装订现场

 

由于该摄影集几乎谈不上任何实用价值,我们故推出了同名网站。网站内包含精确的行走日志,走的是实用主义路线:

https://walkkumano.com

网站交互以徒步路线为线索

 

不知何故,这样区别定位的感觉很好:实体书就像是写给这个世界里的树、虫、熊和被雨打湿的背包的一封极简情书,数字版则是一份实用的互动指南。

 

《去高野山》印稿检查

 

***

 

自2013年以来,我每年会花2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日本山区徒步,走过古老的交通要道或是朝圣之路。日本拥有悠久的徒步传统,数百年来其国民一直在这片狭长的土地上四处游历,既有虔诚的旅人和朝圣者,也有时髦的背包客。因此,这里有着出色的徒步基础设施,包括沿途食宿、人来人往的徒步路径以及刻有古典俳句的岩石。

 

徒步行程会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甚至上月),但大部分都在一周左右。由于徒步运动在日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沿途有众多旅馆、寺院和民宿可供休憩。它们有的历经百年风雨,有的是新近落成,有的摇摇欲坠,有的还藏匿着蜈蚣、蜘蛛和奇怪的电床。但有一样东西是大家都提供的:让徒步者在行走时能专注于思考和谈论这个世界,享受过程,免除露营与做饭之忧。

徒步同行者Matt和Dan

 

徒步活动从一清早就开始。Dan和我(以及另一名同伴Matt Mullenweg)醒来,吃过旅馆准备的烤鱼和米饭,将饭团塞进双肩包,启程出发。走路时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唱歌,或者有时候整整八个小时一言不发。一步一步,日行数公里。赶到下一个旅馆后,我们立马换下汗湿的衣服,开始泡热水澡。吃一顿或丰或俭的晚餐,睡一个好觉,第二天醒来继续赶路。

 

像这样的徒步路线我已经走过十几次了,两人一起、三人一起的情况都有(有时候是四个人)。我一直在想:我们该如何记录这种经历?如何捕捉其中的对话、步伐、故事与洞察?《去高野山》算是我的第一次尝试。徒步花了我们整整八天的时间,八天之内可以做出一本书吗?

 

最终,我和Dan投入了约一个月的时间(160小时/人)到图书制作中,时间跨度长达半年。这样算起来,160个小时其实还不足八天。新书发布会在东京银座的徕卡沙龙(Leica Salon)举办,此时距离徒步结束仅六个月。

 

 徒步6个月后举办的新书首发仪式

 

按原计划,我们希望将《去高野山》打造成最美的按需印刷图书。设计面临的挑战是,要在按需印刷的种种限制下工作。

 

可惜我们碰了太多壁。按需印刷的确可以生产出漂亮的图书,不过一旦你在用料上过于讲究,印量超过20本后利就开始迅速下降。印50本及以上的话,它会比胶印的成本高出一大截。况且,胶印能提供丰富的纸张和印刷选择,这一点实在太诱人。按需印刷实验到一半,我们改变策略,开始联系日本的印厂。

日本印厂内景

 

制作一本书(或任何东西)时,不妨从其他书籍中找一找灵感。2016年5月,我在加拿大班夫艺术中心做访问学者,为期一个月。班夫的一切都以群山为背景,这儿出色的艺术图书馆尤其如此。

 

从班夫图书馆远眺

 

穿过图书馆的一排排书架,我发现了日本摄影师杉本博司(HiroshiSugimoto)的限量版摄影集《时代的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Time)。我马上意识到,这将成为我们处理《去高野山》余下5%工作的指南针。

 

《去高野山》一开始就确定了大致的开本大小:要能稳稳地立在桌上,又不会过分引人注目。这意味着开本可以大一点,用料和封面设计则要细腻。

 

《时代的建筑》一书帮我们确定了两个关键设计元素——对纸张质量的追求,以及最大程度的克制。

 

深入了解纸张质量很重要。不把样书做出来的话,很难判断用这种纸张做出来的成品感觉会如何。光看一眼样张是不够的,余下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做书的时候,千万别凭想象来做决定。)于是乎,当一本书用的正好是你喜欢的纸,这绝对是一种恩赐

 

杉本博司摄影集The Architecture of Time

 

一眼望去,落在纸上的杉本博司摄影作品让原作显得更为精致,制作精美,栩栩如生。印刷和排版过程中自然有许多限制条件。正是这些限制,让我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激励自己更细致地对待纸张与排版。

 

我在纽约的史传德书店(Strand Book Store)买了本《时代的建筑》二手书,将它展示给日本的印厂看:嘿,我们就是要做到这种效果。

《去高野山》封面上的红点装饰

 

***

制作一本书时,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元素在发挥作用?只能说太多了,兴许有上千种巧合。也许是在对的时间遇到了一本对的书,或是对的标记,也许是海边木屋顶上泛起的微光感觉正好,你灵感乍现,这诸多的细节诞生于偶然之中。

 

若去细细推敲这背后的随意性,很可能只是徒增烦恼。

 

譬如像这样的制作细节:去印厂的前一周,从高野山某座寺院返程的火车上,我给好友罗柏·詹彼得罗(Rob Giampietro)看了眼图书封面。他建议我们在正副标题之间加一个空行。如今每每看到书上这道小小的缝隙,我心中都充满了感激。

 

这就是为什么你总得给图书制作留下足够长的生产周期。一本书须在你心上安营扎寨,磨练你的眼光,才可能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灵感。

 

尽管《去高野山》的制作周期只花了短短6个月,我和Dan努力保持对设计元素的克制使用,竭力减轻页面的复杂程度。事后看来,即使形式简单,各方面(材料,框架,次序,排版,编辑,地图制作)所需要的洞察力仍然不少。

 

《去高野山》内页

 

***

 

马尔罗称艺术书籍为“无墙的博物馆”。《去高野山》的目标恰恰相反——要在这无墙的空间里构筑有形的血肉,指向明确的目的地,拥有具体的出版形态。这一段徒步之旅有可能在观者手中重现吗?

 

在林间漫步,在图书馆里漫步,在廉价打印的照片旁漫步。

 

我最后一次围着《去高野山》行走还是在录制Kickstarter宣传视频的时候。Dan和我拆了一本样书,将纸张一页页撕下,扔在地板上。不用刻意去讲究视觉逻辑或调整布局,哪儿顺眼就放在哪。整整一下午,这些书页散落在厨房地板上,每当我们经过时,页边轻轻起舞。每一次小小的舞动都让我觉得:做书的时候,围着一本书走一走真的有用。

 《去高野山》众筹宣传视频 

 

本文由做書经作者授权翻译,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标题:To Make a Book, Walkon a Book

作者:Craig Mod

来源:Medium

翻译:赫羽

原文链接:

https://medium.com/@craigmod/to-make-a-book-walk-on-a-book-3de703dca71e

 

 本文由做書经作者授权翻译,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