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让你意外吗?丨单读
上个周日,鹿晗公布恋情,微博服务器因这条不足二十字的微博短暂瘫痪。这不是鹿晗第一次让我们惊讶,他曾因单条微博评论数高达 100,252,605 条而创下吉尼斯记录。在编辑部的选题会中,带有鹿晗这个名字的流量和数据让我们频频咋舌,为此我们邀请了采访并撰写《鹿晗的粉丝帝国》的 GQ 主笔,两位对鹿晗没有任何了解的作者以及两位鹿晗粉丝,他们为我们呈现了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我们也试着在矛盾中去理解,“鹿晗”怎么意外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鹿晗让你意外吗?
何瑫
GQ主笔,《鹿晗的粉丝帝国》作者
两年前为了做《粉丝帝国》的选题,集中采访了一批鹿晗的粉丝。当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点是,面对“如果偶像有了女朋友,你会怎么想”这个问题时,鹿饭们的反应很出乎我的意料。
上一代人也不乏追星族。但是我在采访中感受到的一个很大的差异在于,70后或者80后的粉丝,他们对偶像通常还是有一定诉求的,他们还是说,我喜欢这个人,希望能得到一些回馈,希望能和这个人见面,女生喜欢男明星,如果明星结婚了就很受打击,恨这个人,要在这个人身上满足男女情感的需求。
但是很多鹿饭不这么想。她们认为这种想法把她们对鹿晗的情感矮化了,世俗化了。她们会把自己对鹿晗的情感不断崇高化,觉得这比“崇拜”、“欣赏”、“爱慕”更深刻更高级,其他的念头会破坏它的“纯洁性”。“鹿晗对我们来说就是指引人生方向的一盏明灯。”
两年过去了,鹿晗发布那条微博后,当时接受采访的一位粉丝站站长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宣布脱粉。
▲鹿晗宣布恋情的微博一度使微博服务器陷入瘫痪。马路
单读好基友
首先说明我没有阅读任何相关报导、文章(朋友们在社交网络的谈论让我有一些了解),我不是鹿晗的目标受众,也不觉得所谓「鹿晗现象」有任何观察、分析的价值,只能简单说两点。
「鹿唅现象」之所以和以往「四大天王」或者更晚一些的偶像之类的不同主要是网络赋予的「鹿饭」自组织的可能性,以前的疯狂粉丝们只能小规模地组织,而如今经过近年来社交网络的不断增长,网络使用者的组织能力也随之不断升级,产生了这个似乎很不同的「鹿晗现象」。本质上和悠久的追星现象没有区别。人们需要归属感,在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度更是会迷恋所有类宗教的替代品。
另外,看到有人评论说鹿晗的粉丝种种非理性表现让他很难不歧视女性云云,我表示 WTF ,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暴力都是年轻男性造成。说近点,战狼的粉丝中各个年龄段的男性的无脑、痴狂比起「鹿饭」怕是可怕多了。
宁要鹿党,不要狼党。
lol
前鹿晗粉,但恋情公布前已转路人
首先说说我是怎么从路人转粉再转路人的。
我之前完全不追星,但在去年“人生低谷期”的一天,突然发现,听鹿晗的歌能让我抑郁的心情好起来。鹿晗本人一直致力于传播正能量,而我也十分惊讶于鹿晗的粉丝们的自我约束力和彪悍的行动力,毕竟偶像与粉丝都是相互影响的。去年鹿晗一直很努力地接大牌代言、接电视剧、出新歌,确实使我不断暗示自己“不要灰心我也要努力”。从那之后,我就这样作为一个路人粉默默地关注着鹿晗的消息,会因为他接了新的高端代言而兴奋,也会因为网上莫名其妙的黑子而气愤。
就这样一直到一两个月前,兴许是过了“热恋期”,开始留意到他演技的不足、音乐作品质量的下降,而且对部分鹿饭攻击其他艺人(尤其鹿晗的节目搭档迪丽热巴)的行为感到不满。而当初他对我的满满的正能量的支持也不再像开始时那样明显。此时我已经找不到继续高度关注鹿晗的意义了。我依然很感激他在我最颓废的时候出现在我的认知里,以耀眼的姿态为我树立了一个模范,一定程度上帮我找回了持续拼搏的状态。
然后是关于鹿晗公布恋情这件事的看法。
单就公布恋情这件事情本身来说,我觉得是值得肯定的。谈恋爱本就是恋人之间的事,直接坦诚地公开既是对自己对姑娘负责,也对粉丝有个交代(我记得鹿晗当初说过谈恋爱不会藏着而会直接公开)。作为一个以颜值和人设起家,借助粉丝经济红到现象级的偶像,此番不顾行业潜规则选择践行对粉丝的诺言,也让人看到了他不甘于停留在一个顶级偶像的定位而希望有朝一日以实力示于人前的决心。
虽然之前我就已经不再是他的粉丝,但希望鹿晗能挺过这次的全网黑(树大招风,毕竟人气这么高,能挺过去积极影响也许会更大),让各大偶像数不胜数的“女友粉”们都清醒些,也让艺人们(不论业务水平高低)看到不被粉丝经济潜规则绑架的希望。我没怎么关注过关晓彤的作品,所以对业务水平(演技)不做评价。关于这两个人在一起,实在是跟我没什么关系,他们开心就好……
▲鹿晗演唱会上,因1731人同时戴上鹿角刷新吉尼斯纪录@YourSong_鹿
#鹿晗#超级话题粉丝大咖,微博娱乐博主
作为鹿饭我们自然是希望鹿晗可以幸福开心。他以这样的方式对外公布有点意外,但是很坦荡。因为鹿晗以前在采访的时候说过有女朋友会第一时间告诉粉丝,不会藏着掖着,而且公布那条(微博的)评论中,根据跑男兄弟的评论可以看出来他们都是不知情的,所以他没有偷瞒,很坦荡。因为鹿晗最近一直在拍戏嘛,我们都以为他一直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考虑这些,因戏生情有点意外。
就像这次鹿晗周五微博我那条热评一样,该在的都在呢。如果脱饭的只是因为鹿晗有女朋友了那也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希望她们不要回踩。2015 年 7 月 10 日是鹿晗发的第一个星期五微博,之后每周五就都会发微博,这是“鹿家”不成文的规定,从没失约过,他坚持了两年了。
▲这周鹿晗的“星期五微博”下的热门评论我从 2013 年 4 月 7 日开始喜欢他,到今天 1651 天。我一般就是在(#鹿晗#)话题里安利一些鹿晗作品歌曲之类,因为我们觉得大部分路人想要了解鹿晗的话都会去他的微博或者他的话题里,不是说做什么工作,就是给他做数据,他可是话题 TOP1。前两天有点害怕星期五的约定,但其实根本不用担心,他还在啊,他很在乎粉丝的感受。比如在拍甜蜜暴击的时候,粉丝去探班应援,送一些吃的,他真的主动出来见粉丝,还特别害羞地和大家说这是我粉丝送的。所以吧,如果是真爱粉的话喜欢的是鹿晗本身而不是鹿晗单身。
我觉得不追星的人是不会了解这种感觉的,与其说喜欢他坚持了多久,不如说已经成为习惯了。我不能说我的生活有他没他有什么不一样,但是有他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善良的。
萧轶
单读编辑
作为 89 年出生的准九零后,是在选题会上才知道鹿晗、张艺兴和 EXO 等是如何红起来的。那场选题会,从最初谈到这些明星时感到无比无聊,到最后被普及了一遍包括 SNH48 等在内的当下明星时,却又发现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也隐隐感觉自己躲在书堆中似乎越发像个“无论魏晋,不知有汉”的桃源中人,真可谓因书而自绝于人民……
走在地铁里,踏入电梯内,打开网页,随处可见这些人,尽管与我天天见面,但我实在不知这些人是如何火起来的。他们的歌似乎我从来没听过,他们的电影电视剧我也从来没看过,然而就这么地似乎破土而出瞬间就火起来了。犹记得某次在公交车上,见车载屏幕上播放麦当劳广告时,我与朋友嘀咕了一句“这人是男的还是女的”,本是无意冒犯的纯粹求证心态,却在公交车上被旁边一群初中女生骂了一顿:不许这么诋毁我们家鹿晗!
我还有一位出版社编辑朋友,曾在朋友圈拍摄了一堆影像,拍摄对象是北京各处地铁内部场景,无论他指向哪个方位拍摄,也无论他如何采取避免的视角,他的摄像头都无法逃离吴亦凡的存在。该组照片,其名之曰“逃离吴亦凡”。这组影像,让我想起了当年一部电影《寻找周杰伦》。“寻找”与“逃离”,构成了一组对比词汇,似乎隐约地代表了两代明星的社会存在方式。
在选题会之后,我查阅了相关的新闻报道及评论,似乎明白了这两代明星之间的区别,甚至吴亦凡、鹿晗这一代人还不能称之为明星。鹿晗这一代的身份有别于周杰伦那一代,区别在于偶像这一身份。周杰伦那一代似乎称之为明星更为合适,但明显尚未抵达偶像的身份。从赵薇那一代到鹿晗那一代,明显地存在着裂变感,身份的赐予似乎更多地借助于粉丝力量的形塑,一种更为彻底的市场化运转方式?感觉二者之间背后的力量开始发生了重大变革,似乎粉丝的力量正在逐渐增强,更接近于日韩的明星制造工业化生产模式。
▲日本超人气女团 AKB48 “握手会”盛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娱乐方式与情感投射,就像民国时期黄酒为上,而四九年后则白酒天下。溯流而上,从革命英雄到硬汉男人,从老干部风到小鲜肉包,明星面孔随着时代而变化,背后有着时代的印记,也有着生活的指向。随着我们与时代品味之间的隔阂加重,真的说明我们正在慢慢变老,毕竟我们不能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毕竟,时代更迭,明星也好,偶像也罢,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将被亵渎,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相互关系。也如以赛亚·柏林所言:“关于人类事务的所有核心都源于个人困境:柏拉图如此,康德、休谟、斯宾诺莎、弗洛伊德、马克思等等也无不如此……我兴高采烈而又漫无目的的外表与我心中始终不肯平静的焦虑不安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奇怪了。”然而,无论如何,依然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充满乡愁。
如果粉丝们通过抱团筑像来确定自己的身份感,那么不追星的我又该如何去安放自我呢?明星随时代而更迭,似乎被抛弃得如此无情而决绝,他们的红极一时与黯然落幕,就已注定着这种身份感的确定是如此的虚幻。既然一切都将烟消云散,一切都将面临亵渎,为了在时代与社会中更好地安放自我,我宁愿选择那些较之于其他稍加坚固的事物作为参照坐标,或许更能给予自身安全感——他们是纳博科夫、汉娜·阿伦特、布罗茨基等被人谈论得更为长久的历史坐标们……因为,明星们是献给有限的大多数,而那些历史坐标们则是献给无限的少数人……
单读出品,转载请至后台询问
无条件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单读海外账号
instagram owmagazine
facebook OWmagazine
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全新上市的《单读15:我们的黄金时代》
▼▼这本书我觉得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