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对不起,你走遍世界,也还是那个德性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对不起,你走遍世界,也还是那个德性

2017-11-08 09:31:56 作者:丹尼尔 来源:拾文化 阅读:载入中…

对不起,你走遍世界,也还是那个德性

改变你的不是诗和远方。”

“那是什么?”

“切,我才不会告诉你。”

前段时间朋友圈出现了一篇爆文,名叫《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800w的学区房》,主要讲的是一对夫妇打算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童年,他们没有给孩子报什么学习班,也没有买学区房,而是辞职之后,带着五岁的儿子环游世界

他们拍了不少非常漂亮的照片,比如:

文章最后,作者表达了中心思想

要是换几年前,这种“何不食肉糜”式的毒鸡汤可能还会获得如潮的赞叹,但经过几年的洗礼,中国网民被骗次数多了,也学精了,早已经对这种文章百毒不侵了,很多人也对这篇文章的主旨表达了冷嘲热讽态度

看到这些评论,我很欣慰,说明广大网民已经没那么好骗,更有人会说这根本连毒鸡汤都算不上,纯粹是往鸡汤里放了点鸡屎。

屎里有毒嘛~

-1-

很巧合的是,我记忆中的第一次远途旅行,也是五岁。那个时候还没有旅游鄙视链,因为大多数家庭都无法负担一次不从事生产劳动,光为了吃喝玩乐而出一次的远门。谁家要出门旅游一次,回来吹牛逼能吹好久。

五岁的我

在前一个月的时候,我爸跟我说要带我去北京,我听了简直有种朝圣的感觉,那可是北京!只在电视、广播和小人书上出现的伟大首都!于是,那一个月我跟魔怔了一样,每天都要问父母一次:咱们啥时候去北京啊?

后来我爸妈带我在北京玩了将近20天,按理说这次全家出游我应该铭刻肺腑,但压根就不是这么回事儿,对北京之行的记忆,目前我能确认的就是出发前电视里演的电影是《八仙的故事》,另外就是在颐和园憋尿憋得相当难受(我的记忆点好奇怪),别的就只能是通过老照片以及父母的描述给我留下的假记忆。

至于这次旅行对我成长的帮助?完全没有,我没能通过这次旅行变得更加宽容自信坚强和独立,回来之后该犯错误犯错误,该挨揍挨揍。

而这次旅行最大的收益应该就是上学后老师问谁去过北京,我在全班艳羡的目光下举起了手,成功地装了一次逼。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四五岁儿童的记忆能力发展都差不多,他们只能回忆起过去几个月发生的事,也就是说,几个月之后,甭管当时的旅行多欢乐,大部分记忆都会烟消云散

其实《对不起》一文中的环球旅行,最爽的是这对父母,对孩子来说,他是去大堡礁的沙滩,还是去海南岛的沙滩,还是在工地边上挖沙子,都没多大区别。

您说您出去玩就出去玩了呗,何必打着教育孩子的旗号,给自己的这次旅游披上神圣的外衣?敢情您孩子出去玩一圈就坚强独立了,那些没钱旅行的孩子就没法坚强独立,生活不能自理了?

-2-

最近几年,特别是自媒体兴起之后,旅行这事就被无限地神化了,旅行不单单是一件愉悦身心的放松方式,还承担起了提升个人修养、净化心灵,甚至让人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任务。

本来每个人喜欢的娱乐方式都不一样,有些人就喜欢宅在家里看书打游戏,有些人就喜欢出去四处游玩。但在各类营销号的神化和强调之下,旅行成了人们生活的刚需,成了身份的象征,也成了看你会不会享受生活的硬指标。

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到“身体与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的口号,无不传递出一种信息:你要旅行,不旅行你就不懂生活,你就没有逼格,你就会一直low下去。

于是,当他们说去西藏可以“净化灵魂”之后,一大波文艺青年奔波在川藏线上,仿佛去雪域一次,就能羽化升仙一般,也不想想西藏本地的居民在那住了那么多年,也没都成圣人,该龌龊的时候也丝毫看不出被净化的效果。

于是,当他们说去丽江、大理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真谛”时,那里的酒吧又开始聚集了满坑满谷的游客,不少人幻想着可以在那里遇见一场“灵与肉”的碰撞,直到被酒托把钱骗光之后,才灰头土脸地回来。

艳遇之都的神话破灭之后,海外又成为了国人的目标,旅游鄙视链应运而生:去外地的鄙视留在家的,出国的鄙视留在国内的,去日韩的鄙视新马泰的,去欧美的鄙视留在亚洲的,去南极的鄙视留在人类居住地的。

高晓松曾说过:“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我们百度一下就能知道,按照他的家庭背景,他就出生在有诗的远方,而从不必苟且。

可能会有人说他也有身无分文在高校流浪的经历,那我建议您把《康熙微服私访记》从头看一遍,私访的皇帝再落魄,手中掌握的资源也是平民百姓想象不到的。对人家来说,那就是个玩儿。

中国如此,西方发达国家也没能免俗,只是他们更超前一些,把目标对准了第三世界的非洲大陆。无数金发碧眼的白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在鸟不拉屎的非洲村落里住上几天,给村民盖个房子,教非洲小朋友点数学。

白人盖的房子,通常在他们走后就会被拆掉

等回国后,这些白人在社交网络上传自己和非洲小朋友的合影,抒发一下“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感慨,惋惜一下老少边穷地区的惨淡生活,然后收获几十个赞,以及朋友“你好爱心”的赞美,心满意足

他们不知道,自己盖的房子都是危房,离开之后就会被立刻拆掉,而他们讲的几节课根本没有卵用,因为下一波到来的白人们还会再上一遍。

西方媒体文章:非洲不需要志愿者

但非洲人也乐在其中,毕竟白人来了,钱也就到了,所以经历几次之后,非洲小朋友们在看到白人的时候都会露出职业性的纯真微笑,熟练地与白人们来个high5。最后宾主尽欢。

-3-

为什么旅行一个本来无比单纯的休闲方式却要被赋予这么多本不应该承受的意义呢?

其实被标签化、等级化乃至神化的休闲方式不止是旅行一个,消费主义兴起之后,无数商家和营销账号都在不断地灌输、教导,告诉你该如何生活才有品味,用什么东西,有什么爱好,才算有品质的生活,才是你这个阶级,或者说你想成为的阶级应有的生活方式。

从口红到神仙水,从烤箱到榨汁机,他们不管这些东西会不会对你的生活造成负担,会不会用了一次之后就扔在一边积灰,到底适不适合你,他们只会给你设置一个又一个消费陷阱,告诉你一个字:买!三个字:买!买!买!

什么,你为了那点工资,不愿辞职去旅行?

年轻人不肆意妄为怎么对得起青春,等你旅行归来后,你就发现那点工资对你来说屁都不是,因为你整个人都升华了!

这双高跟鞋才6000,什么,嫌贵?

漂亮的女孩都自带烧钱属性,你不舍得给自己花钱,男人都会觉得你廉价!

为了让你把钱拿出来消费,他们炮制了各种充满创造力的词汇,比如说轻奢,这个词您好好琢磨琢磨,每次我仔细品味都觉得这个词太妙了,太牛逼了。

等你听他们的建议,大笔消费之后,你一回头发现:该交房租了,你换新工作投的简历石沉大海,你欠的信用卡还没有着落,你发现你之前所消费的一切都不能给你的幸福感带来多少提升,更不能解决眼前的困难

而他们所教你的都是如何花钱,从不教你如何赚钱,因为赚钱是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而每个人都有花钱的天赋,一点就通,但至于你花完钱后会怎么样,那就不是他们的事了。

他们只会过来告诉你:你年纪越大,越没人原谅你的穷。不要抱怨你买的这些不实用,是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我之所以讨厌《对不起》一文,就是因为他们把旅行强制加上了很多神圣的光环,刻意隐去了自己雄厚的家底,把辞职带孩子旅行披上了爱和教育孩子的面纱,而没有告诉你:就算不工作,我也能潇洒好多年

你不买800万的学区房,但环球旅行200万差不多了,回去之后,你可以买个六百万的小户型学区房,和孩子坚强地生活下去。

你觉得去国外转一趟就能让孩子变得宽容、自信、坚强、独立,那我说大家都应该去当导游,当个两年估计就成了一个纯粹的圣人。

-4-

人最容易高估的一点,就是自己的意志力,很多人标榜自己善于独立思考,但在媒体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洗脑下,或多或少还是会被影响。

而攀比,却是人的天性。早有心理学研究说明:影响人的幸福感不是自己过得好不好,而是邻居过得是不是比自己差

基于这个心理,朋友圈也成为了人们明争暗斗的修罗场。

你长假归来,正准备喜滋滋地把自己新马泰旅游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时,突然发现同事去了奥斯陆、斯德哥尔摩,你突然觉得自己照片中的笑容怎么那么僵硬。

你在H&M精挑细选了几件衣服,心满意足地出来,突然看到邻居手中的爱马仕购物袋,突然间,你觉得自己新买的衣服怎么那么暗淡。

自己开心就好,这句话说着容易,但想做到并不容易。

我不反感旅行,我有精力的时候,也经常出去玩,更不觉得热衷旅行的人都是装逼犯。但我希望大家明白的是:旅行只是众多娱乐休闲方式中的一种,和其他的方式一样,在幸福感的获得上,没有高下之分。

你去马尔代夫度假一周,A在家里打了七天游戏,B看了一个礼拜书,只要你们在这个过程里都乐在其中,结束后心满意足,那你们三人的方式就都没问题。

另外,读万卷书是在行万里路之前的,虽然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没什么不好,但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你会在旅途中更加充分地享受到与人文古迹、山川河流的亲密接触。

你知道拿破仑的加冕典礼,才会在米兰大教堂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你知道十字军东征,才能在耶路撒冷体会沧海桑田的惆怅。

最后,有句古话叫“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尽管这个时代消费主义横行,但切记量力而行,寅吃卯粮虽然一时很爽,但当你付出代价时也会异常惨痛。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号【飞碟说】feidieshuo9527。飞碟说,知识从未如此性感!

- END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