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法分离,是爱还是依赖?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无法分离,是爱还是依赖?

2017-11-10 16:31:16 作者:段静雅 阅读:载入中…

无法分离,是爱还是依赖?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

作者 | 段静雅

向日葵签约咨询师

『无法分离的爱,

是浓烈的,也是纠缠的;

甜蜜的,也是痛苦的』

分离与依恋,是贯穿人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从一出生剪断与母亲相连的脐带那刻开始。

9月开学季幼儿园门口歇斯底里的哭声;

幼儿园栅栏外可能同样泪眼婆娑的妈妈

无法上学的孩子

“叛逆”的青春期;

走不出家门进不了社会的啃老族;

纠缠不清的妈宝男;

极度不满意却又无法离开的亲密关系,不胜枚举

我们看到太多由分离带来的极度焦虑和痛苦——如果分离就意味着抛弃、丧失和安全威胁。

我们看到太多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尤其在亲密关系中,在那些可能面临分离的时刻——

一方面我们期待自己有力量,自主做出选择,一方面我们可能又竭力避免去主动选择;

一方面我们为未被关系满足的需求感到愤怒,一方面我们又让自己忍辱负重

一方面我们期待天长日久,一方面我们却可能总被不负责任的人吸引。

理解这些问题,都绕不开对分离与依恋的探索。

分离与依恋从何开始影响我们?

——是从人出生之初,伴随着我们毕生人格和心理发展的历程吧。而这也是在纪录片《00后》中可以窥见的部分。

《00后》是一部持续跟踪拍摄了10年的纪录片。

从2006年开始,记录了十多位00后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直到中学的成长历程,以及期间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互动。

第一集讲述了锡坤和妈妈的经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法分离的爱。

无法分离的爱

无法分离的爱,是浓烈的,也是纠缠的;是甜蜜的,也是痛苦的。

我们信奉爱与自由

然而,无法分离的爱,无法让人自由,甚至可能带来窒息。

当锡坤还不到2岁,锡坤妈妈早早与他分离,将他送入了自己理想追求爱与自由的幼儿园。渡过最初带着哭腔不断呓语“妈妈”的艰难时期,锡坤调皮捣蛋的身影开始忙个不停——把足球、其他孩子的鞋子扔进垃圾桶,把收拾整齐的玩具洒满一地。回到家,他也是超级自由的,妈妈允许他把面条点燃了烧着玩,允许他烧老鼠,允许他自己泼水灭火,允许他把掺着黑灰的水倒到地板上。

这时的锡坤,在积极主动地探索世界;在妈妈爱的怀抱中,充分享受着自由。这正是锡坤妈妈热切希望给予孩子的,不惜一切代价。

然而,锡坤后来呈现出来的变化,却让人好奇。

 

他真的是自由的吗?他真的快乐吗?

这是上小学第一天,在出租车上的母子。看上去两人同时都有些淡淡的忧伤

被妈妈送出去锻炼独立,参加寄宿夏令营的锡坤。

在夏令营觉得无趣,常常一个人躲起来的锡坤,无论是在团建游戏,还是在结营前热火朝天的水枪大战。

在这些镜头中,锡坤似乎一直是带着忧郁的。12岁的锡坤已经处于青春期的拐点,这通常孩子们准备“独立宣言”,更多走向同伴和外部世界的时候。但锡坤却是比较孤僻和退缩的,他回避与同伴的社交。

在妈妈看来,锡坤甚至不想离开家

为什么?

锡坤说,因为和妈妈在一起,是最舒服的。

难受时,妈妈会抚慰;

困难时,妈妈会帮助。

看到这,好像让人恍然大悟——哦,应该是母亲有些溺爱孩子,让孩子产生了过度依赖

过度依赖?

可能是个伪命题

弗洛伊德很早谈论过溺爱的议题,他认为:

一些儿童在小时候被过度满足而惯坏了,因此长大之后往往需要更多的关爱才能满足,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变得更加渴望。

溺爱的害处在于,溺爱会让小孩子在面对失去客体的危险时放大这种危险的重要性,(客体在这里指的是能够保护孩子对抗无助情景的保护体),这么做也鼓励孩子一直处于儿童状态。

然而近代家庭治疗的研究分析发现:

儿童对于分离的强烈焦虑,并不是对真实的“父母过度关爱”的反应,而是对几乎相反的经历作出的反应。

再具体一点,

这样的父母一方面会以隐秘的形式威胁撤除对孩子关爱,

另一方面父母还可能隐秘地要求孩子一个照顾者的身份出现,颠倒正常的父母-儿童角色。

在这些案例中,父母才是焦虑型依恋的,而非孩子过度依赖!

对孩子焦虑依恋的妈妈

让我们将镜头拉回到锡坤两岁半。当时锡坤妈妈每天奔波于单位和幼儿园,“坚持”母乳喂养。

这是锡坤妈妈的一段口述

当时他两岁半,我抱起他在门槛喂奶。

那几个芭学园的孩子,说:哟,他还在吃奶!

我说:唉,他才两岁半!

锡坤这时候,这个嘴巴松开了

说了句:“我才两岁半”

然后继续接着吃。

所以那时候真的是,好甜蜜,都快化了,那种感觉

锡坤妈妈至今谈起那一段,依然无比陶醉,的确快化了,似乎又回到了那段美好时光

我忽然有种感觉,或许锡坤,至今依然部分地,被留在2岁半!

然而2岁半,可能还不是锡坤妈妈认为最美好的母子时光。

在纪录片第40多分钟,锡坤妈妈又回忆了一段与锡坤最近的对话。

妈妈说到这时,语气是很难过的。

是啊,那脐带相连,血脉相通的共生状态,已经永远回不去了!

妈妈为何对共生状态如此痴迷?

这样的妈妈,孩子如何才能有力量分离呢?

下回继续分解。

作者:段静雅,向日葵心理咨询师。咨询寄语:是你的勇气和不放弃,让我们能在此相遇。愿此时此刻,和你一起,迈过一道坎,发现人生新的可能性。

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老胡轻心理课程,

有什么问题可添加小助手询问哦!

<The End>

亲密关系小组招募啦

抓住爱的手 | 一起探讨亲密关系中的情和爱

(请点击该链接,了解详情)

推荐阅读

长辈们的鸡血故事,小心有毒!

谢谢你的赞赏和鼓励 ☟

☟ 戳阅读原文,购买老胡轻心理系列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