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的刀砍在身上,“朋友”的刀刺进心里
在一条生命的背后
江歌,女,青岛人,2016年11月3日在日本东京遇害。
江歌在日本留学时,和同乡女孩刘鑫合租了一间房子。因为刘鑫与前男友陈世锋存在感情纠纷,陈世锋上门纠缠并威胁刘鑫。江歌为了保护刘鑫,让刘鑫待在家里,自己面对陈世锋。结果就在陈世锋乱刀挥向江歌的时候,刘鑫却选择了安然自若地呆在屋内。
事发后,面对媒体的追问和质疑,刘鑫一家人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回应。
而是刺骨的寒意。
这寒意,不是来自凶手,而是来自刘鑫。
杀人,就伏法。
但是在这次事件中,我觉得刘鑫比她的前男友更危险。
陈世峰砍杀的是一个人,但是刘鑫谋杀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
确实,刘鑫的所作所为,并没有触犯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条法律。我们无法用法律的天平来衡量她的行为。
但是从道德层面来说,她的行为,已经触及了大众的底限。
作为死者江歌的生前好友,作为本案中最重要的当事人之一,刘鑫的存在是破案的关键。即便撇开这一点不说,从已有的证据和案情来看,我觉得说江歌是为了保护刘鑫而死的,这一点也不过分吧?
一般我们面对有恩于自己的朋友,别说是救命恩人了,就算是曾经借过钱给自己救急的朋友,都会心怀感激和尊重吧。
但是在旅日华侨为江歌举办的追悼会上,不管是刘鑫还是刘鑫的家人,都未曾出席到场;
江歌去世后,家人没有收到任何来自于刘鑫的安慰,哪怕是一条简短的短信。在这段时间内,刘鑫逛街购物,打扮自己。
甚至在警方办案时,刘鑫还对江歌的母亲说,如果再有牵涉并影响到自己的新闻和消息,自己将不再出面作证,让凶手逍遥法外。
以上的这些行为,让我尤为不解。
因为哪怕是我的一个好兄弟,好闺蜜因病去世,我都要难过十天半个月。更不要说是曾经用生命保护自己的恩人了。
我不知道江歌在九泉之下,看到自己拿性命保护的朋友如此作为,是否还能安然瞑目。
反正看新闻的我对此决不能忍。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几年前的彭宇案。
彭宇和一位老太太之间产生了纠纷,纠纷的源头是,老太太说彭宇撞到了她,而彭宇坚持自己没有撞人,只是做好事搀扶。
法官经过思量,判定了彭宇撞人的事实。
其中一条根据是:“你没有撞人,那你为什么要扶?”
自彭宇案后,整个社会谈老色变,遇到倒在街边的老人,大家变得冷漠了许多。
为什么?因为扶了,就可能“被撞”。
年轻人和老人之间本来就并不怎么坚固的纽带,因为彭宇案的判罚,又增添了一道不可磨灭的伤痕。
今日刘鑫一案,正如当年的彭宇一案。
只不过,刘鑫撕裂的,是存在于闺蜜,亦或兄弟之间的信任。
亲情,爱情,友情这三种围绕我们一生的情感,友情是最坚固,但却是又最不起眼的。
我们有高山流水遇知音,有八拜之交性命相托,有桃园结义三英聚首。
一直以来,交朋友的人无不致力于为这一幅画卷增光添彩,虽然偶有负心之人,但是面对为自己舍弃性命的朋友,他们即便不能做到肝胆相照,至少也愿意在表面上痛哭流涕以示哀悼。
但是刘鑫的做法,则是在这条画卷上,撕开了一道几乎无法弥补的裂痕。
朋友之间的舍命相帮,本来就是一件代价极高,但是几乎没有回报的事情。唯一能算作回报的,就是朋友对你的缅怀,以及对你家人的照顾。
刘鑫的所作所为,偏偏与这些都无关,且恰恰相反。
刘鑫的自拍
所以网上会有铺天盖地的声音: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太善良,教育大家不要轻易相信朋友。
从这里开始,原本壁立千仞的信任之山,开始一点一点的崩塌。不久的将来,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片冷淡的戈壁荒漠。
以上,就是我无法原谅刘鑫的理由。
我无法原谅这个人,不是因为她在危险来临之时,用一道门把自己和朋友隔在了生与死的两个世界。因为舍身救人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不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我们不能强求每个人都在生死来临之际,都作出高尚的选择。
我无法原谅这个人,是因为她做出了一件比杀人凶手要可恨千百倍的事情。杀人者的刀刺在江歌的身上;而刘鑫的刀,却捅在所有人的心里。
我不害怕杀人犯,因为我知道在我遇到杀人犯的时候,我可以呼喊我的朋友来帮我,可以期盼路过的人能救我。
我害怕的,是在我遇到杀人犯的时候,周围所有的人都视若无睹,一脸冷漠的样子。
那个时候,我死了,这个社会,也已经死了。
最后,我想用曼德拉的一段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如果天总也不亮,那就摸黑过生活
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
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别去照亮别人
但是——
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
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
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
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