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资格来告诉你,车子房子才是衡量人生成功的唯一法则?
在欧美发达国家呆了几年的朋友回来都会感慨,国内发展实在太迅猛了。比如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四通八达的动车高铁和高速公路网——都让从国外回来的朋友有自己已经跟不上潮流之感。
这几年,中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互联网产业助力下,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很多方面都已接近、乃至超过欧美发达国家,我们的生活条件和物质享受也在全面升级。
物质条件的改善,并没有和幸福感提升呈显著正比。双十一网购狂欢背后,更像是平日被压制的焦虑一次疯狂泄洪。争分夺秒掐时间,清空购物车后,许多人进入了身体被掏空的贤者时间——
“总算省了一笔钱”,“接下来要赚更多钱,才能继续买买买”,诸如此类。
收入、消费能力的高低,是我们社会用来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对成功的渴望,像紧箍咒一样,把生活消耗得精疲力尽,每天都感觉非常累。
似乎只要稍微“消极”一点,追求的东西偏离了社会对“成就”的定义,就会引起极大的恐慌。
前段时间,对油腻中年人的集体反感,到后期逐渐演变成对油腻年轻人的口诛笔伐。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大家都害怕,以后会变成当初自己讨厌、瞧不起的模样:没钱,没家,没身材,没人爱。
就连自我反省,都满是焦灼。
还有逃离北上广。最初,大家对这个话题热情极度高涨:终于找到出口,和几千万人一起宣泄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压力。然而,这种“心安理得”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另一种声音越来越洪亮:“逃走的都是失败者,留下来奋斗才是成功者。”
大多数的热门社会话题,基本上都是人们对成功焦虑的“创伤后应激反应”。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处于“受了委屈还不敢说”的状态,勉强过着自己不喜欢的生活,只为了活到一个能被社会大多数认可的标准?
这个默认规则是,你应该从高中起就有觉悟:大学考不好,不仅难找到高薪体面的工作,还会拉低你将来混圈子的档次。而圈子的质量,决定了你人生的质量。
除了收入、社交层次外,你还应该有“拿得上台面”的品味。比如,上流社会优雅的精英,消费得起米其林餐厅,不仅能用口音纯正的英文点餐,还对就餐礼仪轻车熟路。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都是错误的。追求成功、渴望被认可,是流在人类血液里的天性。
然而,当我们明明有丰厚物质生活条件,却还是开心不起来、觉得自己很失败时,是不是该反思,我们需要扩展一下成功的定义?
这个社会,本该有更加多元的价值尺度。
在美国读书时,感受最深之一就是周围攻读PhD的中国同学,大多数都是奔着清晰目的而来。比如,我一定要拿到海外博士头衔,回国才能受到教育体系承认,才能争取到特定职称和科研经费。
但是,美国人读博士相对不那么功利。他们更多是被学术兴趣强烈驱动,渴望推动人类对某些领域的认识,才会选择深造。
相比之下,中国人“不单纯”的动机,有点无奈,有点心酸。因为,读书更多是用以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准,所以你必须把它转化为可见的、可触摸到的学历。
还有性别和年龄。即便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探讨女权,所受到的舆论压力仍旧不容乐观。但是,在美国,很多女性就算会感叹年龄增长,也不会自我贬值。
我有一位女博士朋友,专门研究“剩女”,因为她发现这是东方社会独有现象。本质上,这背后对女性的物化,和传统用物质标准界定成功脱不了关系。
而且,要命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立马意识到,这些单一标准是如何控制、规训我们行为的。它们隐藏在日常话语体系里,被用来戏谑,消解了警惕感。
比如,《万万没想到》里王大锤对成功幻想就是:不久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这就是人生的巅峰。这个桥段风靡好多年,博得广泛认同感背后,正体现了“成功”定义的单薄。
又比如,女博士是男性、女性之外的“第三种性别”,也经常被拿来开玩笑。但是,调侃背后,是对别人价值选择的刺痛,甚至轻蔑。
而在美国,Facebook的性别选项就有几十种,给不同的心理性别、生理性别详细分类。有人把这种严肃,当成小题大做,但我更愿意把它当作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
只有承认多元的存在,才能真正让每一个人,都有实现自己价值的独特方式。
怎样才算实现价值呢?我的理解,就是每个人都有充分选择的自由,不是为了维护某一套社会文化体系,而是去做让自己感到平静、欢喜,有成就感的事情。
世俗的成功并没有什么错,但人生价值,应该有更宽广的衡量标准。
就算,一己之力没法改变整个社会的态度。至少,能从自己做起,更新审视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其实,很多年轻人已经开始默默践行这一价值观,活出自己的成功。
十多年前有一档很流行的选秀节目叫《我型我秀》,节目里有一个叫Tim Wu的ABC选手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他的中文名字叫吴亭,常青藤盟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2005年回国参加选秀。
可是在参加完选秀节目以后,吴亭却没有趁热打铁继续当一名歌手。他觉得自己想唱的歌都已经唱过了,不再想接着唱歌。他回到美国去读电影,因为他觉得电影才是一个比较能表达自己想法的介质,才是他真正想要做的初心所在。
现在,他已经成功地转行成为导演。他拍偏文艺的科幻片,也拍纪录片。他说自己拍的所有片子都是关于"moments of transcendence",中文可以理解为“得到内心平静的瞬间”。他最新一部作品,就是一部关于在加拿大育空河划船探险寻找内省宁静的纪录片,将要参加明年的戛纳电影节。
国内有个夜跑团体叫DarkRunners,集结了一群热爱跑步、有创意的年轻人。创始人叫周圆,他坚信志同道合,才是维系友谊情感的根本点,真正喜欢跑步的人始终会在路上相遇。
凭借对热爱、对友谊的信念,09年才成立的DarkRunners,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引领者,在各大国际媒体平台上发声。
其实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拥有同等的选择权。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惧怕挑战、背离世俗定义的成功标准,却又不甘心就这么默默忍受,只能在焦虑中挣扎。
所以,我很喜欢轩尼诗新推出的一组海报,主题叫“新成功法则”——通过对传统的成功法则全新诠释,让我们意识到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重要的是问问自己的初心,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新成功法则。
用房子的大小丈量人生的宽广?不不不,有一顶小帐篷,就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总是被物质财富定义了人生格局,可是打开门走出去,就知道没有比思想更大的空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场独行,因为有人并肩,成功的喜悦才得以分享最美的风景,才能成为值得铭记的瞬间。
你的地位取决于你的圈子?可是我潜游大海深处,置身鱼群,照样能气定神闲。财富和地位不应是社交的门槛,志同道合才是建立朋友圈的坚固基石。
实际上,到底谁能有资格去定义成功、衡量人生价值呢?
如果真的有,那应该就是Sense8那句经典台词:
“最终,衡量我们的,是我们内心的勇气。”
最后送一个小福利: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链接,就可以领取轩尼诗送出的礼品。
联系邮箱:ask@jiazhuang.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