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过后,一定要读读这9本心理学书(咨询师用力推荐)
心理师の日常 第03期
温暖 专业 有趣
文 | 壹心理认证咨询师社群
一直有用户在后台留言
于是我们请来
9位壹心理认证咨询师
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一本书
这些书无关专业
只与每个人可能遇到的心理难题
继续阅读本文
意味着成长的开始
如果选择成长
就要准备承受痛苦
你
准备好了吗
01
如何相爱到白头
朱晓琳
壹心理认证咨询师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对爱情失望透顶,经历过的几段恋爱,都以失败告终。
当时我与现在的丈夫在一起,虽然他对我很好,可我仍然对他不满,总感觉他不够爱我。
那时,我一度怀疑期望的爱情是否存在,也一度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爱的能力的人,无法跟另一个人长相厮守。
后来我读到了一本书:
“要认识到伴侣的行为、应答方式的突然变化,或许是他/她此时内心很脆弱,或是精神比较紧张的缘故。”
我不再恶意地怀疑他的行为是要故意伤害我,更愿意善意地理解他的攻击有时候恰恰正是因为爱我。
“我之前认为的爱情实在是太过于理想化了,我太过于追求被爱的感觉,以至于男人想要我成为什么样子,我就会去成为什么样子,而这样只会失去自我。”
以前我追求的爱情,只是追求被爱而已。
现在我明白,一个人要学会独立,并不是拒绝爱情,而是为了更好的拥有爱情。
“我不再假设他了解我,有时候连我都不了解我自己,为什么还要期望一个男人完全了解我呢?” —— 约翰·格雷 《如何相爱到白头》
02
修行太重,也许你需要的
只是转念
刘金
壹心理认证咨询师
在心理咨询这条路上,看得最多的当属专业书籍了,然而最想推荐的却是一套漫画,给成年人的手绘本。专业书籍与之相比,好似“心法”遇上“技法”。
当我还是新手,常常会陷入到用什么技术提问?
怎么样共情?
如何构思框架?
一次咨询下来可能比来访者还紧张。
而遇上这套绘本,我学会了用幽默的方式,站在其他高度去看待日常中的困惑,竟是另一番光景。
人生要面对困苦,倘若陷进去只会让自己无以复加,反之,善用比喻和幽默却可收获完全不同的效果。
绘本主角“不达猪”有着很多苦恼。
倘若能留心觉察让自己有感觉的桥段,相信定会有所领悟,更重要的是运用领悟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这不是修行,只是转念。如果不从自己的体验中去发现、去体会的话,这本书就会沦为一种 ‘知识’,这只会再多种下一颗偏见的种子。” —— 小泉吉宏《佛陀与想太多的猪》
03
在伤人的家里
如何和父母和解
张凤琴
壹心理认证咨询师
2007年的冬天,我在武汉中德心理医院那间不大不小的书店,一本书重重的吸引了我的眼球,冲击了我当时的认知。
虽然我隐约感觉自己对父母有不满意的地方,但从来不敢让这个观念生根发芽。
因为,父母养育我的艰辛,我是实实在在的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深感亏欠和内疚;
其次,如果我说出对父母的不满意,一定会被众人劈头盖脸的责骂和嘲笑,我怕被抛弃和孤立;
第三,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好”,不孝顺的想法还没有出口,就已经理亏了。
但是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了“代言人”的感觉。
它帮助我理解自己对于父母的不满意,也帮助我理解父母为何要这样养育我,让我和父母终于和解。
“父亲和母亲,是两个伟大的词汇。因为父母不仅是孩子物理上的照料者,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也是孩子人格的基石。” ——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
04
诱惑就像疫苗,
取自病毒
却成为救命良药
高浩容
壹心理认证咨询师
“诱惑”,这个词在大家心中想必不是什么正面的词语。我原来也是这么认为的。
书中男主用尽各种手段诱惑女主角,但他要的不只是婚姻,而是希望她了解到,永恒的幸福远远超出结婚契约的约束。
两性之间诱惑充满着最基本的人性力量,乍看是欲望、激情,是不循规蹈矩。
但当“诱惑”这类特质被冠以负面的描述时,反而阻碍了我们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认识。
其实,诱惑就像疫苗,疫苗的制造萃取自使人生病的病毒,却经过转化,反成救命良药。
“如果这一刻早一点出现,那无关紧要;如果这一刻迟一点来临,我也会泰然处之。但是此刻 ── 对我来说,此刻就是永恒。” —— 索伦·克尔凯郭尔《诱惑者日记》
05
如果选择成长
你就要准备去承受痛苦
顾薇巍
壹心理认证咨询师
人真的很奇怪。
一个人无论多么好,或许就是梦里寻他千百度那种,如果他是其他人指定给你的,你依然可能会抗拒。
一件事无论多难,只要你想做,就会给自己一个理由。
因为人生需要理由,需要意义。
呼吸之间,从生到死;一念之间,从迷到悟。这是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真理和舒适能否共存?如果你选择了成长的欢愉,你就要准备去承受痛苦。”—— 欧文·亚隆《当尼采哭泣》
06
如何渡过生命中
那些艰难痛苦的日子
李玲玲
壹心理认证咨询师
“你是如何渡过生命中曾经最艰难,最痛苦的日子?”一位来访者向我提出这个问题。
工作结束后的那天晚上,我回想起这个问题,脑海里突然浮现出欧文·亚隆书中的一个故事:
一位八旬老者专程前来约见亚隆,只为了让他读一份持续了半个世纪的书信记录。
在书中,亚隆给出了解读:
保罗(来访者)需要一位像亚隆这样有影响力的人,来见证他和穆勒教授之间的重要关系,一段真挚的情感。
在这段关系中保罗得到了昔日曾是自己老师的认可,并最终成为一生的挚友;
而对于生命中如此重要的关系他人的离去,保罗始终失落难以释怀,觉得再无人可以如挚友那般认可自己。
如何渡过最痛苦的日子?
正是因为自己在曾经的艰苦日子里从不放弃,日复一日不断被见证,在回忆中让我看见自己的力量,我才得以重新找回自我。
在我看来见证即是认可,我们所做的一切需要得到认可:
孩子需要被父母认可,亲密关系中需要被所爱的人认可,当我们被认可、被回应,我们所做的一切才变得有价值,生命才变得更加完整,我们才得以看见自己。
“虽然死亡可以从肉体上摧毁我们,但关于死亡的观念却能够拯救我们。” —— 欧文·亚隆《一日浮生》
07
怎样释怀那些
无法原谅的事情
田莉(安之)
壹心理认证咨询师
有一次,按照书里的练习,我用小纸片写下别人带给我的,而我还不能原谅的那些伤。
一口气写完,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么久远的事情仍然记得,平日里不敢直说的愤怒,全部展现在眼前。
我惊出一身冷汗,背负着这么多怨恨生活,怎么能在新的人际中轻松相处呢?
有幸寻求咨询的人,可以通过获得深层次的共情,释放哀怨,获得疗愈。
那么,没有接受咨询的人可以怎样帮助自己呢?
我想,非“原谅”莫属了。
原谅,不是逼迫自己成为圣人,说放下就放下,也不是屏蔽感受追求“无感”的境界。
而是让你能看到自己情绪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需求,让你有力量去安慰自己,去整合情绪化的认知。
直到你可以理性、客观地看待那些事情的发生,原谅对方,也解脱、升华了自己。
“你们站着祷告的时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们,就当饶恕他,好叫你们在天上的父,也饶恕你们的过犯。” —— 《圣经·马可福音11:25》
08
如何让受伤的心
真正开始复苏
黎燕
壹心理认证咨询师
十几岁第一次看这本书,我看到的是坏蛋抓好人。
二十多岁,看到的是小人物反映大时代。
直至今日,我才意识到这是一部充满爱与救赎的史诗,是平凡小人物在生命成长中灵魂觉醒的故事。
如果当你在黑暗中饥饿、恐惧、迷茫,跌跌撞撞走进亮着灯房子,主人对你说:
“您不用对我说您是谁,这并不是我的房子,这是耶稣基督的房子。
这扇门并不问走进来的人有没有名字,却要问他有没有痛苦。
您有痛苦,您又饿又渴,您就安心待下吧……
您已经有了一个名字,是我早知道了的,您的名字叫‘我的兄弟’。”
当我们孤独的灵魂能够真正感受到爱与接纳,感受到全然的敞开、温暖的给予,真诚的信任,无条件的爱与关注,受伤的心才会真正开始复苏。
“赞美人心,纵使只涉及一个人,只涉及人群中最微贱的那一个,也得熔炼一切歌颂英雄的诗歌于一炉。” ——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09
如何在自己身上,
重新发现
归属感与爱
夏滨
壹心理认证咨询师
我们终其一生,总是在不断地寻找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遗憾的是,我们苦苦寻找的东西其实一直就在自己身上,却需要通过和别人的互动,才能得到它。
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成为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人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赏、抚摸、亲昵、相拥而眠……
爱人,是可以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你的心理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
名字叫《亲密关系》的书很多,不过写的好的并不算多,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算一本。
如果说,米勒教授阐述了亲密关系的心理学基础,那么,我推荐的这本更像是《亲密关系》的课后练习。
书里有一条誓词,修改一下加入到新婚男女的典礼上或许不错:
“我永远会记得,我们只是两个尽力想做到在对方而言最好的普通人,我会把你当作我真正的快乐源泉,直到最后我成长并了解到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 —— 克里斯多夫·孟《亲密关系:通过灵魂的桥梁》
- The End -
人心不是黑洞
迷失不要慌,来这里
看见你自己
▼
转载 | 投稿 | 合作
请直接在菜单栏点击“联系我们”
- - - - -
壹心理认证咨询师是一群
“温暖、专业、有趣” 的人
期待与你一同见证生命的更多可能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