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拷问中国人的不是法律,不是人性,而是…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数百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免费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作者:洞见YoYo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Jessie朗读音频
今天是留日女学生江歌被杀害后的第408天,也是案件在日本开庭审判的第5天。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真相和道歉,但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一场荒诞的闹剧。
一个在自我洗白,逃脱责任;一个在混淆视听,奋力脱罪。
这是两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留学生,所谓的社会精英,从案件发生开始,呈现的就是小人的面孔,魔鬼的心肠。
此案进展到现在,拷问的已经不是法律,也不是人性,而是我们的教育。
01
12月13日,庭审第三天,刘鑫作为此案的重要证人出庭。
本以为她会在法庭告知真相,指正凶手,慰藉好友江歌的在天之灵,但善良再一次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在刘鑫的证词中,她提到自己报警时说的是“怎么把门锁了,你不要闹了”,而在警方提供的录音中则是“把门锁了,你不要骂了”。
证词一出,就打检方一个措手不及,而后关于案件的其他关键信息,刘鑫都是顾左右而言他。
刘鑫此次出庭并不是来作证为江歌讨回公道,而是来给自己洗白的。
12月14日,庭审第四天,检辩双方提问凶犯陈世峰。
而陈世峰的辩词就更是滑稽了,先是完全否认刀是自己带的,模糊提到可能是刘鑫的,再是陈述是江歌先拿刀刺他,而后刀意外划到江歌喉咙的,最后表演失声痛哭,祈求原谅。
案件进展到现在,案情依旧扑朔迷离。
陈世峰、刘鑫二人的供词有出入,事件的真相我们依旧无法知晓,就像江歌妈妈说的:“你们就是欺负我江歌不能开口说话了啊!”
几年前北京大学的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提到的一个理念: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教授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更懂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陈世峰和刘鑫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在校的表现甚至还算优异。
但他们没有学会的,永远是利字当头,虚伪狡诈。
所以在陈、刘二人眼中,江歌的生命轻如草芥,陈世峰甚至能在1—2秒以内就考虑清楚做出杀死江歌的决定来躲避高额的治疗费用。
而刘鑫,她虽然没有直接杀害江歌,但案发后的所作所为却比陈世峰更让人感受到冷漠自私。
从最初不肯直接指认凶手,到不愿配合江母说出真相,甚至在出庭作证时,也只是为了洗白和自保。
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精于盘算,懂得找漏洞,为了获得最大化的自我利益,谎言、眼泪甚至生命又算得了什么,他们在所不惜。
02
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如何炼成的?
看看陈世峰和刘鑫的父母,就知道了。
案件发生后,刘鑫父母不顾江歌妈妈的苦苦哀求,不愿与之见面,就怕会让自己的女儿招惹祸端,但却不曾想过,江歌的生命却是为她刘鑫而丢的。
刘母甚至对江歌妈妈说出“你女儿命短,活该!”这样丧尽天良的话来。
对于恩人的家属,他们没有谢意,也没有歉意,不仅能够狠心让一个单亲妈妈孤立无援地在异国他乡苦寻真相,更做得出谩骂、诋毁这样无耻的举动来。
再看陈世峰的父母呢?
江歌被害发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了,这期间我们没有看到一丝半点陈父陈母的言论,只是在庭审第三天,陈方律师提交了一封陈父于今年7月写的道歉信。
且不说这封信有没有送到江歌妈妈手中,看这道歉的内容就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陈世峰爸爸在信中是这么描述自己的儿子的:认真学习,生活态度良好。
这是什么理论?
典型的“他还是个孩子”式的不负责任的道歉,不带半点诚意,只是在为自己的孩子找借口脱罪。
泰曼·约翰逊说:“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
一个自私自利、不懂责任担当的家长,又怎么会教导出能够仗义助人、善良宽厚的孩子呢?
与此同时,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也在一再地教育出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著名学者熊培云就指出:“现如今,社会教育给国民带来的损害是巨大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一种功利性的教育。
孩子读书的目的不是明理明智,而是为了“改变命运”,为了“成为人上人”。
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走上食物链的顶端,赚更多的钱,有更大的名,握更多的权。
王国维曾经说过:“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而这种急切焦躁的教育环境孕育出的,只会是一群自私冷漠、性格扭曲的“半全”、“不全”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03
所幸的是,温暖和善良,虽然稀少,但从未缺席,比如江歌和坚强的江母。
24岁的江歌,善良,勇敢,为人豪爽大气,朋友有难总是仗义相助,哪怕自己经济并不宽裕也从不亏待朋友。
48岁的江母,痛失爱女,但也尽量克制隐忍,做到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也正是这样要强坚忍的妈妈,才会生养出那样善良有爱的江歌。
“但这样的善良有意义吗?”
面对江歌的死亡,无数人这么追问。
可是,生命的价值从来就不是用生与死、成或败来检验的啊。
有时候,死亡也是生命价值最好的体现。
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来自于林觉民的《与妻书》,这是一封诀别书。
林觉民出生在福州的一个大户人家,天资聪颖,少年天才,懂得汉、日、英、德四种语言。
有人会觉得林觉民浪费了他的才干,年仅24岁的生命意义太过单薄。
但却不知,死亡赋予了林觉民更大的生命意义。
每一次后世的追问,就是他生命价值的再现。
同样,对于此次江歌被害,我们悲悯江歌,同情江母,指责凶手,质问刘鑫。
这一切看似苍白无力,但却不要忘了,这一次次的拷问和质询,是我们内心深处善念的再次觉醒与凝练。
斥责刘鑫和陈世峰,是在告诫自己不要成为他们那样的利己主义者;
至少在下一次,假如我们自己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扪心自问,是会像江歌那样仗义相助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还是会像刘鑫那样无耻狡诈,枉顾好友生死,不管社会洪水滔天,可以做任何事情,只为自保?
更甚至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陈世峰,只是为了一己私欲就轻易扼杀一个年轻生命?
我们的答案中,一定会有江歌这个善良的生命价值之存在。
阳光之下总有阴影。善良的心就像太阳,一点点驱赶黑暗。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