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乡情怀|生命中的老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文乡情怀|生命中的老屋

2017-12-18 23:45:27 作者:钱晓林 阅读:载入中…

文乡情怀|生命中的老屋

  七律  老屋

  座北朝南脊向东,琉璃茅草屋基同。

  纺车不厌三更雨,芦叶难遮腊月风。

  釉瓦青砖堂亮亮,冰箱彩电乐融融。

  吉光普照流光继,唯俭唯勤久久功。

  “老屋”,一是相对于新屋而言,一是永驻在每个世人心中的那一栋记忆风景

  说起我心中的“老屋”,实际上有三栋:

  第一栋我已无任何印记,那是曾祖父曾祖母和他们的六儿二女共同生活的住所,距今有百年光阴,是姐姐和我出生的祖屋。祖母在这里生活约三十五个年头,在分得的两间侧屋里留下她的喜怒哀乐,有喜悦幸福但更多的是心酸和痛楚。在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岁月里,一个小脚女人先后送走了自己丈夫父亲,靠种几亩薄田来抚养唯一的儿子同父异母弟弟,看尽了周遭的白眼,尝尽了人情的冷暖……好在,寒夜终于熬过,十九岁的母亲嫁到了钱家,新的生命陆续诞生,有了人,生活就有了生机活力,就充满了希望,祖母带着她的子媳开始筹建属于这个家庭新的居所。  

  第二栋“老屋”的建造应是在1963年深秋或初冬,弟弟春林就在新屋建成后不久出生的,在农村来说可谓是“双喜临门”。这栋老屋属四间结构,其实就是两间隔成四间,墙体为土基,房顶四分之三为灰黑小瓦,四分之一为红色大瓦,这在当时的农村来说算得上最好的住宅了。

  四间房子靠西边的堂厅面积最大,约十六平米,主要用于日常家人吃饭、接待客人、堆放家什等,也是我们六人学习和玩耍的场所,一对稻柜用于装生产队分得的稻谷,后来成了我们兄弟二人睡觉用的“床铺”。正堂后面是祖母起居的地方,不到七个平米,主要是用于晚上睡觉,一般情况下要安排我们姊妹中的三人与她同睡。靠东边的两间面积差不多,大小约为十二三个平米,北面的是父母的卧室,存放着祖母和母亲陪嫁的嫁妆和当时算得上“高档”的家具,多数是祖母出嫁时坝头埂老外婆家陪嫁的。老外公姓李,主要从事江上放木排生意,经过多年经营积累,在当地算是殷实人家。

  最值得李家人骄傲和自豪的是大舅爹李有益(读清华大学时改为李默然),聪明过人,参加国考时一路问鼎同时拿下清华和燕京两所名牌大学。在我们读书时,祖母常常用他的故事激励和勉励我们,可惜的是大舅爹英年早逝,这是祖母埋在心底的痛,临终前还牵挂念叨,在我答应一定要把他的后人找到后,才含泪西去。我也一直将这一承诺铭记在心,终于在诸多好友的支持帮助下,于2013年中秋时节在南京寻找到了失联六十多年的亲人遗憾的是祖母没有能够看到这一天的到来,相信祖母的在天之灵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东侧南屋是厨房,灶台、碗柜、水缸、水桶、各种腌菜用的坛坛罐罐、还有山芋窖等等。灶台是农村家庭妇女重要活动平台,有许多规矩和严格的要求,比如:在做饭的时候不许骂人、讲些不吉利的话;每逢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要举行送灶仪式,“上天言好事,下界祝平安”,对灶王爷不能有丝毫的不恭;还有“两光一满”,即灶台要光、灶门口要光,水缸要满——前者是卫生的需要,后两点与防火有着很大的关联,来不得一点马虎和疏忽。

  摆放最多的还是高高低低、大大小小不同的腌菜坛子,祖母有着一手极好的腌菜技术,一年四季凡是能腌的菜,经过她的处理后变成酸咸适度清脆可口的下饭菜。母亲继承了祖母的衣钵,经过母亲腌制的咸菜在邻里小有名气,倍受夸奖。记忆最深的是祖母用来腌制鸭蛋的加釉坛子,用冬天的雪水腌制的咸鸭蛋,风味独特,是难得的奢侈品和下饭佐料,经过长年存放的卤水清凉去火,乡里乡亲偶有牙痛上门讨要,祖母都会舀上一盅予以救急。直至今日老母亲还在用这坛雪水腌制鸭蛋,每次回家时带上十个二十个到城里慢慢品尝,从中回忆童年美好时光。在我的记忆里,还有祖母用来纺纱的纺车,寒冬深夜一觉醒来,依然看到昏暗的油灯旁祖母瘦弱的身影和花白稀疏的头发……

  “做屋打船,昼夜不眠”,过去农村盖房子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主体材料是“土墼”,这一环节十分重要,打“土墼”为枞阳土语,过去造房子没钱买砖,就在自家田里取材和泥,待庄稼收成后的田泥土经过一段时间水的浸泡,用耕牛反复轮踩,待泥熟后用木质模具,一块一块塑成砖的模样,晒干,修去棱角,便可以垒屋了。凉晒“土墼”时最怕下雨,一遇雨淋又回复原状,前功尽弃,得重新来过。

  祖母晚年每逢阴雨天易犯“筋骨痛”的老毛病就是由两次超强度的劳作犯下的。一次是五四年大水,为抢救被洪水淹没的家具,她一人用“腰盆”划了三天三夜,同时又要照顾病重在床的老外公;再一次就是盖这栋房子夜里下雨抢搬“土墼”,由于母亲那时正怀着弟弟,不能干重活,她一人连搬了上千块“土墼”,劳累过度,落下了终身的病痛。

  弟弟和三个妹妹先后出生在第二栋“老屋”里,祖母于古历一九八零年三月二十八日仙逝,享年七十九岁,长眠在老虎山,与她生前无数次礼佛的圣地“宝莲庵”相邻相伴,依然虔诚地护卫着这一方她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第二故土,保佑着她的儿孙们平安健康,幸福祥和!我也于当年的年底应征入伍,离开了生我养我的“老屋”,走向军营,走向社会,走向漫漫的人生岁月。

  1966年初春,也是第二栋“老屋”建成后的第三个年头,县照相馆工作人员下乡为老百姓服务,留下了这张“全家福”:祖母、父母亲、姐姐、弟弟和我,背景是“老屋”的正门,春节刚过,门联上的“红旗招展日,春风得意时”是父亲写的。记得还有“春来红日丽,冻解碧波流”、“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是我们庄子里面过春节常用的几幅春联,每逢过年父亲要加班加点,为邻居家赶写对联,年三十午饭后我和弟弟帮各家贴春联,当时是件很乐意的事。这是祖母平生唯一的一张照片,留给她的子孙后代们是无尽的怀念。

  在我当兵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82年冬月,父母亲通过借债建起了第三栋“老屋”。一来孩子们渐渐成人,挤在一起多有不便,二来姐姐将在年内出嫁,这是家庭的大喜事,姐姐在我们姊妹六人中排行老大,从九岁开始干活,吃了不少的苦,为家庭作出了巨大奉献,作为视子女为生命的父亲是会倾尽全力把姐姐的婚事办体面,这样一来原先的“老屋”就显得不协调不像样子了。

  1983年部队院校放暑假,在家度假期间无意中翻看到了父亲建房子的记帐本,才知道为盖这栋房子当时欠下了千元债务。父母亲在这栋“老屋”里办了不少大事喜事,先是二妹月虹考取护校,这在当时重男轻女的农村是件非同一般的新闻,大家纷纷向父亲讨要喜烟喜酒;接着是弟弟春林成婚,喜添一对儿女;大妹六月小妹彩虹先后出嫁成立了自己的家庭。第三代九位成员先后问世,而今他(她)们已有三人成家,七人学业有成并找到了自己适合而喜爱的工作岗位,还有两人即将参加高考和中考。姐姐如今已做了奶奶和外婆,第四代队伍将越来越壮大,父母亲完成了人生的全部职责,该享享天伦之乐了。

  时光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人们尽享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生活日新月异日子过得十分红火,但我家的第三栋“老屋”显得越发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常年漏雨失修而不得不在四周采取加固措施,一遇狂风暴雨,老父母带着孙子孙女担惊受怕

  2004年春节,我们兄弟二人计划在原屋基上为父母盖一栋楼房,计划得到夫人的极力支持。2005年“五一”劳动节撤旧建新工作紧张有序的开始了,自主设计,兄弟二人出资,请来了本村建筑队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一栋造型新颖别致的三层楼房落成了,相继购买安装了空调、太阳能热水器、有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等,实现了父母亲这代人梦寐以求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也实现了我们六位子女想让父母亲过个踏实而舒适的晚年的共同心愿

  在这栋新楼有两件大事值得记叙:一是在南京寻找到了失联六十多年祖母的娘家至亲一一大舅奶奶和大林表姑、大为表爷,得知消息后老父亲不顾八十四岁高龄,在两个儿子和大儿媳的陪同下,经过六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亲人。父亲幼年丧父,无兄弟姐妹,靠祖母在老外婆家的帮衬下勉强度日。老外婆去世后,小家婆来到李家,自从有了儿子(即小舅爹李有高),父亲母子一年难得去一次老外公家,但一生要强爱好的祖母独自将其抚养成人,随之有了晚年的幸福生活。我完全感受到父亲在见到南京亲人时的喜悦心情,正如大为表爷在写给我的信中所说的那样:终于找到了与自己血缘最亲近的人。

  另一件就是弟弟春林回村竞选村干部,履行三年村会计工作后,第二次参加村书记竞选时以几乎满票(98%)当选,这在我国村级干部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选举中是极不容易的,他做到了,虽然目前的工作难度很大,相信他能一如既往的把工作做好,不辜负老百姓对他的希望。其实,目前这种体制,越在基层工作越难开展,何况五一村村情复杂,五千多人口,一百多名党员,无村级企业,是属于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村,要带好队伍,干好工作,仅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必须花更大气力和精力方可完成期内任务。

  就“老屋”而言至此可以划上句号了,但“屋”乃“家”也,男以妻为室,女以夫为家。古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说的都是老伴的重要。父亲对母亲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母亲对父亲也是不可或缺的。父亲五十多岁患高血压,七十岁得糖尿病,还有白内障、痛风、尿道结石、两小腿顽固性湿疹、老慢支、鼻炎、头晕等老年性基础病,虽有药物治疗和备致各种家庭常规仪器检查,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但如果没有母亲手种的各种新鲜无公害的时蔬,仅靠药疗效果会大打折扣,正所谓“三分药疗,七分食疗”,母亲在延长父亲的寿命和提升生命的质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和无法替代的作用。

  当然父亲对母亲可以说是百般呵护和依从,在母亲生病期间熬药煨汤,端茶送水,倒屎倒尿,可以说亲生儿女都难做到做好,更难得的是父亲从无怨言,他如此好的德性我们都继承不到一二。而今父亲身体大不如从前,弟弟春林大妹六月常年在父母身边,做了许多默默无闻的事。“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也许是出于工作生活无奈,也许是人性使然,但有一点永远不会变:眼泪朝下淌,上水往下流。

  愿生命中的“老屋”永远亮堂……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文乡枞阳公众号

 作者简介 

  钱晓林,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1981年应征入伍,1984年毕业于第一地面炮兵学校,1984年8月至1985年3月赴云南前线参战见习。历任战士、学员班长、排长、师团司令部参谋,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二科、三科、组织计划科科长,县、区人武部部长,上校军衔。2008年转业在九江市从事农业工作。热爱传统文化,爱好诗词写作,作品散见于《红叶》(解放军)、《匡庐诗词》、《濂溪》、《烟台诗词》、《冰雪诗苑》、《诗国江西》、《江西诗声》、《云帆诗友会》、《玄武诗词》、《都昌诗词》、《吴山越水》等刊物微刊。

  推荐阅读

  文乡诗苑|【钱晓林】咏十二生肖

  文乡诗苑|枞阳览胜(组诗)

  文乡情怀我的母亲,风雨兼程

  文乡情怀|母爱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

  文乡故事|家有仨孩,细说二胎

  文乡情怀|氤氲翠兰香

  文乡情怀|致母校云岭中学

  周末情怀|四季周末,绚美枞川(二十八)

  文乡美食|老奶奶豆腐乳

  欢迎关注文乡枞阳,更多精彩与您分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