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化的格言
●很少看都市剧,但最近居然看起"欢乐颂"来了。没办法关于它的“花边新闻”频频闯入眼。只好看看热闹了喽。怎么说呢(我不想评论)消消遣还是可以的。不过引导我往下看的欲望并不是里面的情节发展,只是欣赏里面的某个演员或角色而已。整部剧表现的内容反正很积极向上超乎现实甚至理想化了点(比如邻里关系让人羡慕得流口水 五人个性迥异却能融洽相处)。但我只是喜欢刘涛演的“安迪”形象,内外有型,虽然姿态高冷了点,但至少她有高冷的资本。用两个字形容就是"很帅",帅得不分男女都被倾倒的感觉。是的,我觉得她就是我的看点。就那么简单。
●我希望自己的体貌更理想化一些,不过令我振奋和庆幸的是,自己不是某些光鲜亮丽的人——拥有残废的大脑。
●太理想化的结果就是挖坑自己跳,其实这个坑显得恰如其分,不就是自己那点不值钱的原则么?最后的结果是冷落了别人,嘲讽了自己。
●换言之,nation指涉的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民全体”或“公民全体”的概念。在此意义上,它和“国家”是非常不同的东西:nation是(理想化的)人民群体,而“国家”是这个人民群体自我实现的目标或工具。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他只要看到那个女孩就感到心满意足了。渐渐地,他把她理想化了,把一些不可能的美德和想象出来的情感都安在她的身上。 ----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L'excès est une preuve d'idéalité : aller au-delà du besoin.
- 过度是理想化的证明,即超越需求。
●扬弃了兽的图腾,中国人并没有放弃部族共存的观念,只是把它更理想化、现实化了。落实在最普通不过的生活百态上,肯定了现世中的人。对自然没有畏惧,对神没有向往,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中国人。这种乐观、朴素而现世的美学,在春秋萌芽,体现在最早的人向艺术上。经过战国前后各种地方色彩的激荡,在理性与感性、纪律与浪漫各个极端摆荡,到了汉代,完成了一种庶民文化的典型。不同于埃及,不同于希腊,不同于印度,是现世而朴素的,是平凡而广泛的,成为中国以后文化符号最重要的基础。 ----蒋勋《美的沉思》
●理性表示知识和真理为科学的方法所不能把握的半圆状态……真正说来理性的德行并非只是要实现人类生活的一个半圆,而是应当能支配给人类打开的整个生活空间,也应当能支配我们的一切科学能力和我们的一切活动。”看来,理想化实为理性的特征。理性的禀赋就是智慧,而人的智慧永不满足于现成的一切,总是为自己树立起经过顽强努力能够达到的认识和实践的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必须超越经验,超越现实,这个过程就是追求理想的过程。但理性的理想化过于膨胀,使之成为脱离现实的抽象物,使得理性成为非理性的支配者,这便是理性主义的基本特征。
●他追求一切理想化的东西,活得肆意妄为又浪漫无比。可这样的人,他不会真心爱一个人,因为世上没有哪样美丽的东西,能令他倾心一世。 ----绿猫《爱格》
●由于理性包容一切,理性概念被泛化了,理性成了一切现成合理的和应当合理的事物的代名词:理性的就是合理的、有价值的;反过来,合理的、有价值的也就是理性的。
与理性的泛化、价值化伴生的是理性的理想化。近代思想家极力推崇理性,使得理性成了自我论证、自我完善、自主自律、支配一切的东西,使得人的情感、欲望、信仰、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失去主动和能动的地位,成了理性支配和奴役的对象。
●要知道,大多数人並不坏,但也不必把人们理想化。 ----Agatha Christie《Five Little Pigs》
●存在即合理,我们在做的每件事都是有意义的。再小的事情,做得好了亦能影响深远。而那些有意义影响深远的事也并非全靠劳苦所得,只是人们某种非黑即白的条件反射形成了这种病态错误的意识。其实做得多不见得做得好,长久之计根本还是靠时间经验知识的积累。人无需累死自己,只是需要给自己时间,我们缺的只是一个合理的目标和一个良好状态。很多女性都不甘愿做家庭主妇,觉得没出息,其实觉得有意思的事情越多有意义的事情越多反而越想做“清闲”的家庭主妇,可以所有时间都忙着“玩”(是的,没有压力完全用心随心的做事可不就是玩吗?)从“玩”中学习,这才是最理想化的生活状态,生活才是具有最大的意义和丰富内涵的所在,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出生活这座宝库的真正价值。
●生活中永远不会缺少的是理想,最容易缺少的是心满意足。他将她理想化了,慢慢地,把一些不可能的美德和想象中的情感全都归属于她。而她又将另一个他理想化了,除了他,一切都不心满意足,这便是那可笑的理想。
●很多时候,人总觉得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美好的。其实这是一个欲望难就的心态。你会认为这么难得到,一定很好,所以才难得到
犹如爱情,你把对方过度的理想化,偶像化了,所以你一直想念你失恋中的那个偶像,神经病!其实等你真正娶到她才会知道,她比许多人更有缺点…
●看清现实虽然是没错的,可是太拘泥于现实,将理想化为零是不对的。不带着理想行动起来,还有什么意义呢。那已经不是行动,不是意愿。应该称为是惰性。
●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所以很难在同一个维度思考,我说的话你听不懂,不怪你,怪我太理想化。
●知乎摘录: 身体条件不好不是你的错,做回自己,开心就好。很多事情,你越是恐惧,它对你的影响就越大,你不当它使回事,那它有或没有,都已经无所谓了。 成功这个词太过理想化,我们还是谈谈怎么开心的过日子吧~ ----《知乎》
●问题不仅在于我们需要人类学比较文化的视角,而且文学和生活的关系也远没这么简单。区分作品里哪些是重现生活的“真实”,哪些是“虚构”,并以此为准则来创作,是19世纪现实主义出现以后的事情。对分猪的故事这样的中世纪文学,我们应当看重它折射出来的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基本结构。不妨说,中世纪的爱尔兰文学就像他们造型艺术上的动物纹饰,只摘取一个社会最具特征的点睛部分加以理想化的夸张描绘,将其他部分忽略不计或一笔带过。 ----邱方哲《亲爱的老爱尔兰》
●这世上有的人注定是为爱而生,为情而活的。他们的梦想总长在天上那个最高最耀眼的地方,一生在爱恨交织里百转千回,不撞南墙不回头,哪怕撞得头破血流,只为那拼却的一醉,在理想化的情感世界里,爱是他们精神世界里的一切,即便轰轰烈烈后是刻骨铭心的痛,心里也是永远无悔的执着和坚持。
●很多幸运的人的确建立了至死不渝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也是他们幸福的主要源泉。但是,即使是最亲密的关系也注定会出现瑕疵,而这恰恰是因为人们不接受这一事实(最亲密的关系也注定会出现瑕疵),他们总是由那么多不必要的不快乐,总是由于那么多不必要的原因就相互背弃。如果我们承认世上从来不存在理想化的关系,就会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无论男女都需要从其他渠道获得成就和满足。正如我们看到的,很多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人其实是非常孤独的,是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追去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是在寻觅生命中某种具有连贯性的模式。 ----安东尼·斯托尔《孤独》
●师父说:人应该有理想,可生活不能理想化。
●因为我们成功,所以很多人管我们要秘诀。可是成功哪里有什么秘诀呢?当初大家伙不过是觉得这是个机会、这口气不能够就这么算了、我想要过的更好等等等等理由和想法,真正算起来私人性质比较多,都没有想过这件事情要是办成了之后怎么办?不,应该说别人怎么看?当大家管我们要秘诀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怎么办?话套话吧!实在不行就结合一下其中一些过程,理想化一点,就当做糊弄了。过后我们自己明白了许多:原来成功都是和秘诀没有什么关系的,最通往成功捷径的路上会有太多人看到,而默默坚持不另辟蹊径的反而会最先到达。那些所谓的成功只不过大家需要,所以才有那么多的秘诀啊、诀窍啊什么的。以后谁要是在自己面前谈论他有多成功,我们也只会微笑面对:成功啊,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罗素说:“某些人像基督教徒一样,以为自己的学说是拯救世界的灵药,不可缺少。使得世界有拯救的可能。”正因为它产生一开始就是为拯救人类,因此这一理想遮蔽了理性。一切为理想让路,为政治献身。一个理想化组织不可避免沦为极端目的论者,只要为了胜利,可以不计代价不择手段。 ----贺濒《说战》
●库斯让我相信,世界拳击理事会那绿色和金色的腰带是值得为之付出生命的。这跟钱无关。我曾经问过库斯:“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拳手又有什么意义呢?大部分的人都死了。”
“听着,他们是死了,可我们现在正在谈论他们。这叫不朽。重要的是,直到地球毁灭,你的名字都会被人记住。”库斯说。
库斯太理想化了,就像《三个火枪手》里的人物一样。 ----迈克·泰森《永不后退》
●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说得极好:“情人眼底出西施。”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你在初尝恋爱的滋味时,本来也是寻常血肉做的女子却变成你的仙子。你所理想的女子的美点她都应有尽有。在这个时候,你眼中的她也不复是她自己原身而是经你理想化过的变形。你在理想中先酝酿成一个尽美尽善的女子,然后把她外射到你的爱人身上去,所以你的爱人其实不过是寄托精灵的躯骸。只见到精灵,所以觉得无瑕可指;旁人冷眼旁观,只见到躯骸,所以往往诧异道:“他爱上她,真是有些奇怪。”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朱光潜《谈美》
●理性由于其理想化特征,总是力图成为精神活动的主宰,成为伦理道德行为的支配者。然而,理性在实现其目的时,常常力不从心,步履艰难,以至陷入自我矛盾的困境。
●不市侩,不狭窄。温和而有态度,珍惜自己,也成全别人。对多数人热衷的,心存警惕。不过分理想化,但相信奇迹。不皈依利益,做自己的旁观者。尽量不要成为自己反对的那个人。持久努力,如蚯蚓松土,推动改变发生。 ----我爱的永芳
●当你认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真的无法给予,也总会有某个时刻某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孤独只是个理想化的词语,没人是生来便享受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