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关于李鸿章的名言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关于李鸿章的名言

2022-03-21 15:39: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关于李鸿章的名言

  ●和晚清很多汉族大员一样,李鸿章的发迹,走的也是从书生到带兵官的路子,有些不同的是,李鸿章从曾国藩的幕僚身份退下来,开始当上江苏巡抚时,已是不折不扣的中年(40岁),完全属于大器晚成型。李鸿章在给曾国藩做幕僚时,就以其识见和刀笔吏的功夫而深得曾氏的赏识,曾氏赞许其“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该书对李氏奏折中这种刀笔功夫,作了一些有趣的发挥,怎么反驳上级,如何敷衍皇上,揣摩圣意,打太极拳,今天的“秘书党”应该认真学学。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官场如此糜烂,办事如此艰难,办事人再不放手抓权,岂不有愧于己、有愧于国?这正是“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无权就做不成大丈夫,只能做大豆腐了…… ----雪珥《李鸿章政改笔记》

  ●天底下最容易的事就是做官。做官无他,只是莫作怪。 ----李鸿章

  ●红儿:“是不是太后又有旨意了?”
李鸿章:“是啊!我又得去卖国喽~当汉奸!卖国!当汉奸!卖国!” ----《走向共和》

  ●湘军领袖中,曾国藩不仅取得了事功方面的成就,且堪称符合传统标准的道德楷模,没有十分把握,实不敢说三道四。左宗棠是湘军中的另类:忠介耿直,不群不党;清廉自守,无欲则刚,兼之性好“抬杠”,讼则多胜(曾国藩、李鸿章俱是他的手下败将······ ----谭伯牛《战天京》

  ●这个故事说的是清朝光绪年间,具体哪一年,太久远,记不住了。
说的是山东临清州,有个人叫刘安生。他爹,是原先临清的一个武官,做到把总。
临清嘛,是大运河出河北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码头,在康乾盛世那当儿,这里是商铺林立,五行八作秦楼楚馆遍布林立,就是远在江南一带的大商人,也得到这里来做买卖,端的是个花花世界,被称为“小南京”。
无论是康熙爷六下江南,还是乾隆爷南巡六次,都是打这里停靠御舟。因此,各衙门和街面上,建筑也是干净严整。
可后来白莲教大起义,加上江南闹长毛、北方闹捻子,大清国国事日衰,朝纲不振,曾文正公横空出世,带领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诸位大人,使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平定长毛及之后的捻军起义,气息奄奄的大清国,才又延续下去。 ----齐州三爷《古玩笔记》

  ●一生风雨裱糊匠 ----李鸿章

  ●从很多地方也可看出,虽然在有关自己的切身利益时李更注重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曾、李关系大体不错,特别是在与朝廷争地方利益、与顽固派斗争时总能互相配合。甚至在李鸿章的晚年,曾国藩逝世已久,李仍十分敬佩地对人谈起曾国藩:“我老师文正公那真是大人先生,现在这些大人先生简直都是秕糠,我一扫而空之。”“别人都晓得我前半部的功业是老师提挈的,似乎讲到洋务老师还不如我内行,不知我办一辈子外交,没有闹出乱子,都是我老师一言指示之力。”曾国藩这一“言”即与洋人打交道的关节就在一“诚”字。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宗方以为,导致此种老朽之大原因,在于千百年来日积月累之人心腐败。中国之精力,全耗于形而下之事,崇尚虚华,拜金风靡,国不似国,民不似民,国家外形虽日新月异,实乃一虚肿之人,元气萎靡,不堪一击。宗方坦言,国家者乃人民之集合体也,人民即国家之“分子”, “分子”既已腐败,国家岂能独强? ----雪珥《李鸿章政改笔记》

  ●几年下来,本想大有一番作为的李鸿章却被太平军打得一败涂地,落魄潦倒之际以“书剑飘零旧酒徒”自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于1858年底来到江西曾国藩大营,想入曾幕。对李鸿章的才识,曾早有所知,但认为他性情不稳,妄自尊大,所以故意不见他。一个多月后,李鸿章又托人说情,曾国藩说道:李鸿章也是翰林,志大才高,我这里局面窄狭、只是一条浅沟,容不下他这条大船呀,他何不回京供职?经反复说情,李鸿章终在1859年1月入曾国藩幕,成为曾的幕宾。其实,曾国藩并非不想要他,只是想打一打他的傲气,让他更加内敛沉稳。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世上最难写的字,莫过于自己的名字。王爷,你的路还长着呢,让老臣替你签!” ----李鸿章

  ●日本驻北京临时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照 会总理衙门,声明根据《天津条约》,“因朝鲜国现 有变乱重大事件,我国派兵为要,政府拟派一队兵” 。同时,李鸿章亦迭接袁世凯来电,谓已派译员询杉 村濬,询问日本“派兵何事”,杉村答以“调护使馆 ,无他意”。又说:杉村“近颇惊惶自扰,故各国均 疑之,谣议颇多。鸟(大鸟圭介)来,或稍镇静。”李 鸿章均信之不疑。由于他对日本的险恶用心缺乏清醒 的估计,因此只能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主观构想那样 干下去。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荒川所谈与杉村濬“语意略同”,使李鸿章更相信日 本“必无他意”的保证,毫不怀疑其包藏祸心,便坦 率相告:“韩请兵,势须准行。俟定议,当由汪使知 照外部,事竣即撤回。”这样,日本方面便完全掌握 了中国的派兵计划。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其真正的本事当然并不在于雕虫小技的奏折文字上,大臣所以成为大臣,既有时运,更堪玩味的则是其人身怀的种种看家本领。1898年戊戌政变,慈禧太后重训朝政,光绪被囚,康、梁逃往海外,朝廷大批清查维新人士。在这样的严峻时刻,李鸿章却暗中保护一些维新人士,并和康、梁暗通款曲。有人告他是维新派,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慈禧听后默然。在这里,慈禧太后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力,是支持自己当家还是支持光绪当家,其他事,诸如是不是支持维新主张变法,则在其次。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首先何谓潮流?如今之世,君主立宪是潮流,共和革命亦是潮流.两股潮流并不合槽,何去何从?苍茫大地,潮流纵横;沟壑极多,你准备“顺”哪条潮流呢?谁能有资格能鉴别何是顺流、何为逆流?其次,既是潮流,随波逐流者、浑水摸鱼者.乃至兴风作浪者,绝不在少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言行不一.投机取巧者比比皆是。 ----雪珥《李鸿章政改笔记》

  ●世人称鸿章乃当世之权臣,又多以为“权臣”便是“奸臣”,以为此一考语乃是对鸿章贬斥之意。后生辈如梁启超等,大费口舌论证鸿章并非权臣,实在多余。
何为权臣?手握重权之臣也。鸿章位极人臣,手握雄兵,统率海陆,先后巡抚江苏,总督湖广、两江、直隶、两广,内则开府建衙、起居八座,外则周旋列强、合纵连横,参赞机枢,决策庙堂,迄今四十余年。遍观大清朝野,与鸿章同期之人,似都不能如鸿章般历久弥坚。美利坚国公使亦曾说:“李鸿章乃清帝国最有权势之官吏……我们对任何事情,都先向李鸿章征求意见。”鸿章自忖,“权臣”二字,还是当得的,也是公允的。 ----雪珥《李鸿章政改笔记》

  ●简版: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
完整版的上联: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
下联: 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合手即拿。 ----李鸿章

  ●这位年轻的王爷(载沣)绝不比名满天下(也谤满天下)的李鸿章逊色,他们都是这间破屋的裱糊匠,区别在于:李鸿章轰轰烈烈,载沣却不动声色;李鸿章在尽力维持着屋子不倒下来,载沣却还要费尽心机地考虑不得不倒下来时如何减少断瓦残砖造成的巨大伤害。 ----雪珥《国运1909》

  ●高喊着“扶清灭洋”动人口号的“极左派”们最后留下一地鸡毛,在八国联军的炮声中撒腿就跑,并把收拾烂摊子乃至不得不“卖国”的脏活慷慨地留给他们本想诛之而后快的“汉奸”奕劻和李鸿章。在八国联军的刺刀下,奕劻和李鸿章 “如一囚徒”或“受到礼遇的俘虏”,为明知不可争的城下之盟而勉强一争,其间酸苦唯其自知。史家比较公认的是,因为这一功劳,慈禧太后终其一生对奕劻和李鸿章都是优容有加。 ----雪珥《国运1909》

  ●出水芙蓉,光华夺目。曾几何时无复当初颜色?苍松翠柏,视似平常,而百年不谢也。 ----李鸿章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李鸿章《入都》

  ●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暝。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优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协力,翼赞计谟,臣在九原,庶无遗憾。至臣子孙,皆受国厚恩,惟有勖其守身读书,勉图报效。属纩在即,瞻望无时,长辞圣明,无任依恋之至。谨叩谢天恩,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李鸿章遗嘱 ----李鸿章《走向共和》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李鸿章传》

  ●张荫桓没有一般官僚所具有的功名,他在纳资为知县后,凭借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干出来的,当然也受到李鸿章的赏识和提携,逐步爬上政治高层,曾充任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奉命出使过英、美、法、德、俄诸国,是当时清廷重要的外交人才,也是李鸿章、翁同稣从事外交活动的重要助手,也深得皇太后和皇上的信任。不过他的官衔并不高,此时仅为户部左侍郎。张荫桓是1898年中国故事中最重要的角色,只是在过去的研究中一直不被重视,他的结局为故事的终结,而正是他的提携、策动,才有康有为那年有声有色的政治活动。 ----马勇《戊戌政变的台前幕后》

  ●清政府既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决定派兵赴朝,便 致电驻日公使汪凤藻,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 有关条款,知照日本外务省。6月6日,汪凤藻照会陆 奥宗光,告知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求,按照“我 朝保护属邦旧例”,派令直隶提督叶志超“选带劲旅 ,星驰朝鲜全罗、忠清一带,相机堵剿,……一俟事 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照会发出的当天,日本方面立即有所反映。汪凤 藻急电李鸿章,告知日本政府令其驻朝鲜公使大鸟圭 介“带捕二十名立赴韩,并添调一舰护商”。李鸿章 电复汪称:“韩未请倭派兵,倭不应派。若以使馆护 商为词,究竟有限,且汉城现安静无事。祈与妥商。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两位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袁世凯,其中袁世凯引起的争议更大。有人痛骂他是“窃国大盗”,有人称赞他是“共和先锋”;有人指斥他“丧权辱国”,有人认定他“曲线救国”。 ----陈钦《北洋大时代》

  ●从1862年任江苏巡抚到1901年去世,四十年来李鸿章一直位高权重,自然上了大量奏折。他 的精于权谋与“写折子”的本事,在其奏折中反映得淋漓尽致。在不少有关国家大政及一些 与他本人利益相关的事情上,他与朝廷的主张并不一致,但多数情况下,他却都能迂回曲折 达到目的,并在奏折中列举种种理由说服朝廷,使其不能不或不得不接受自己的主张。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日本帝国的优势就在于一举起民族主义的旗帜,便能举国一致。而中国向来是各行其是,他们的人民对于国事更是混沌无知。李鸿章刚想伸一伸胳膊,马上会有七八支胳膊把他拽住。 ----伊藤博文《走向共和》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李鸿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关于李鸿章的名言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