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5条关于李鸿章的经典语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15条关于李鸿章的经典语句

2019-06-08 02:24: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5条关于李鸿章的经典语句

  ●这几位大臣年龄最大的李鸿章,较康有为年长35岁,年龄最小的廖寿恒,也较康有为年长19岁,所以说康有为那一天是官场上新来的年轻人,他的一举一动,都被这些老于世故的人精品评打分。 西花厅问话至今没有发现官方记录,但是综合康有为的追记、翁同稣等人的相关记录,大致也能够看出这一天谈话的大致情形。 ----马勇《戊戌政变的台前幕后》

  ●高喊着“扶清灭洋”动人口号的“极左派”们最后留下一地鸡毛,在八国联军炮声中撒腿就跑,并把收拾烂摊子乃至不得不“卖国”的脏活慷慨地留给他们本想诛之而后快的“汉奸”奕劻和李鸿章。在八国联军刺刀下,奕劻和李鸿章 “如一囚徒”或“受到礼遇俘虏”,为明知不可争的城下之盟而勉强一争,其间酸苦唯其自知。史家比较公认的是,因为这一功劳,慈禧太后终其一生对奕劻和李鸿章都是优容有加。 ----雪珥《国运1909》

  ●日本帝国优势就在于一举起民族主义旗帜,便能举国一致。而中国向来是各行其是,他们的人民对于国事更是混沌无知。李鸿章刚想伸一伸胳膊,马上会有七八支胳膊把他拽住。 ----伊藤博文走向共和

  ●可以这么说,不管是湘军还是淮军,由于面对的太平军与他们是一样黑社会性质双方都是靠的血缘人情战斗力也就相当,打得不相上下。淮军跟现在的中国球队接受外援一样,聘请了西式洋枪队。事后李鸿章的淮军,在硬件方面,也使用上了洋枪洋炮。软件方面,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派遣留学生赴德、日学习军事。80年代,开始聘请德国军官教练陆军,设立北洋水师学堂、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并且有了自己的近代化海军——北洋舰队。但软件的核心制度人事方面还是黑社会性质。面对日本那样完全近代化的军队,当然不是人家对手了。于是海陆两军,全在甲午战争中打了水漂。 ----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别》

  ●为官既要做事,又要自保。有些官员敢于做事,但疏于自保,结果成就有限;更多的官员则是精于自保,而不敢或不愿做事。在新旧交替社会深刻变化时代,更需要官员敢于创新“做大事”;但这种矛盾交织、新旧冲突剧烈的时代,“做事者”往往更易受到种种强烈抨击指责,更难自保。而李鸿章则是既敢于任事、开创新事业,又精于自保,擅于经营自己的势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他才能在云谲波诡的时代成为朝廷不得不深倚的重臣。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从1862年任江苏巡抚到1901年去世,四十年来李鸿章一直位高权重自然上了大量奏折。他 的精于权谋与“写折子”的本事,在其奏折中反映淋漓尽致。在不少有关国家大政及一些 与他本人利益相关的事情上,他与朝廷的主张并不一致,但多数情况下,他却都能迂回曲折 达到目的,并在奏折中列举种种理由说服朝廷,使其不能不或不得不接受自己的主张。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和晚清很多汉族大员一样,李鸿章的发迹,走的也是从书生到带兵官的路子,有些不同的是,李鸿章从曾国藩的幕僚身份退下来,开始当上江苏巡抚时,已是不折不扣的中年(40岁),完全属于大器晚成型。李鸿章在给曾国藩做幕僚时,就以其识见和刀笔吏的功夫而深得曾氏的赏识,曾氏赞许其“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该书对李氏奏折中这种刀笔功夫,作了一些有趣发挥,怎么反驳上级,如何敷衍皇上,揣摩圣意,打太极拳,今天的“秘书党”应该认真学学。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称臣不名:在中国古代,你叫人家的名,跟骂人一样,只能叫他的字。你看咱们这些电视剧里,叫谭嗣同为嗣同兄。这样嗣同兄非抽你不可。你这么叫,你挖人祖坟不是?《走向共和》里李鸿章那么大岁数,见了梁启超,也是“卓如啊”而不是“启超啊”。马超给蜀国皇帝上书,孟德杀我全家百余口。他杀了你一百多口,你还得叫他孟德,要不然证明你这个人文化。公瑾如何如何,孔明如何如何,你不能说诸葛亮怎么着、周瑜怎么着,那不行。 ----袁腾飞《袁腾飞讲历史

  ●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暝。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优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协力,翼赞计谟,臣在九原,庶无遗憾。至臣子孙,皆受国厚恩,惟有勖其守身读书,勉图报效。属纩在即,瞻望无时,长辞圣明,无任依恋之至。谨叩谢天恩,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李鸿章遗嘱 ----李鸿章《走向共和》

  ●几年下来,本想大有一番作为的李鸿章却被太平军打得一败涂地落魄潦倒之际以“书剑飘零旧酒徒”自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于1858年底来到江西曾国藩大营,想入曾幕。对李鸿章的才识,曾早有所知,但认为他性情不稳,妄自尊大,所以故意不见他。一个多月后,李鸿章又托人说情,曾国藩说道:李鸿章也是翰林,志大才高,我这里局面窄狭、只是一条浅沟,容不下他这条大船呀,他何不回京供职?经反复说情,李鸿章终在1859年1月入曾国藩幕,成为曾的幕宾。其实,曾国藩并非不想要他,只是想打一打他的傲气,让他更加内敛沉稳。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李鸿章这个传说中清国最厉害的官场人物,在袁世凯眼里早已经垂垂老矣,别人看到了他表面上的强悍,袁世凯却看到了他强大下的虚弱,袁世凯知道:自己将是取代他的人。
李鸿章,让我回来取代你吧!我就是来取代你的人! ----黄治军《晚清最后十八年1: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慈禧当天就知道了李鸿章的死讯她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是啊,陪她一路前行小伙伴们——曾国藩、奕訢、李鸿章全都去了,以后再也没人替她背黑锅日子还怎么过? ----江城《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

  ●甲午战事发生之前,深知中国军力底细的李鸿章主张以外交手段来避免冲突,不要贸然言战,在清流眼中这显然是一种畏缩的举动,引起好几位御史、言官的奏参。以军机大臣、帝师翁同 为领袖的清流党,背后倚仗光绪帝,早就对经手洋务、多与外国人交涉的李鸿章等洋务派心存不满。海陆初战皆告败北,清流派即对战局不利大感愤怒认定原因是李鸿章心存畏葸、调度无方、用人不当,各种弹劾、奏参犹如潮水般涌向李鸿章和淮系海陆军。 ----陈悦《沉没的甲午》

  ●张荫桓没有一般官僚所具有的功名,他在纳资为知县后,凭借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干出来的,当然也受到李鸿章的赏识和提携,逐步爬上政治高层,曾充任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奉命出使过英、美、法、德、俄诸国,是当时清廷重要的外交人才,也是李鸿章、翁同稣从事外交活动的重要助手,也深得皇太后和皇上的信任。不过他的官衔并不高,此时仅为户部左侍郎。张荫桓是1898年中国故事中最重要的角色,只是在过去的研究中一直不被重视,他的结局为故事的终结,而正是他的提携、策动,才有康有为那年有声有色的政治活动。 ----马勇《戊戌政变的台前幕后》

  ●战前,李鸿章乃至很多西方人士,都估计装备近代化的中国陆军与日本陆军实力不相上下,即使一开始偶然遭遇挫折,也有可能凭着兵力、装备方面的优势扳回局面。而中国北洋海军虽然训练较佳,然而装备过于落后,加上后勤保障存在严重问题,倘若与亚洲排名第一的日本海军决战,后果难以预料。李鸿章的战略布署,就在这一自我实力判断展开。 ----陈悦《沉没的甲午》

  ●红儿:“是不是太后又有旨意了?”
李鸿章:“是啊!我又得去卖国喽~当汉奸!卖国!当汉奸!卖国!” ----《走向共和》

  ●北洋武备学堂学生。北洋武备学堂,乃李鸿章创办的国内规模最大的陆军武备学堂,教官全是从德国聘请,学生素质自然不低。但由于淮军老将不信邪,所以这些毕业生在淮军部队里并未受到重视与重用,相反,经常遭遇各种哂笑与轻慢。袁世凯把其中的佼佼者收拢过来,破格提拔大胆使用。几个月不到,就抽调一百三十多名,充实到了各个岗位。后来出名的计有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曹锟、段芝贵、张怀芝、王英楷、李纯、王占元、田文烈等等。 ----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别》

  ●连日报警告蒋王八蛋不要为李鸿章第二,今天晚报又有妥协消息,无怪罗文干连日奔走。我兴奋极了,我恨一切人,我恨自己。你有热血吗?为什么不上前敌去杀日本人,不没有热血吗?为什么看见别人麻木生气。我解决不了。我想死。 ----季羡林《清华园日记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两位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袁世凯,其中袁世凯引起的争议更大。有人痛骂他是“窃国大盗”,有人称赞他是“共和先锋”;有人指斥他“丧权辱国”,有人认定他“曲线救国”。 ----陈钦《北洋大时代》

  ●对于朝廷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来说,淮军已经灰飞烟灭了,这支军队是李鸿章的,同时也是她的权力基础,淮军是属于后党的。这仗再打下去,只能由帝党的人物来继续指挥,很显然,谁指挥战争,军权就会落到谁的手上。如果帝党掌握军权,这是慈禧和她的后党集团不愿意看到的。 ----黄治军《晚清最后十八年1: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日本驻北京临时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照 会总理衙门声明根据《天津条约》,“因朝鲜国现 有变乱重大事件我国派兵为要,政府拟派一队兵” 。同时,李鸿章亦迭接袁世凯来电,谓已派译员询杉 村濬,询问日本“派兵何事”,杉村答以“调护使馆 ,无他意”。又说:杉村“近颇惊惶自扰,故各国均 疑之,谣议颇多。鸟(大鸟圭介)来,或稍镇静。”李 鸿章均信之不疑。由于他对日本的险恶用心缺乏清醒 的估计,因此只能按照自己一厢情愿主观构想那样 干下去。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世人称鸿章乃当世之权臣,又多以为“权臣”便是“奸臣”,以为此一考语乃是对鸿章贬斥之意。后生辈如梁启超等,大费口舌论证鸿章并非权臣,实在多余
何为权臣?手握重权之臣也。鸿章位极人臣,手握雄兵,统率海陆,先后巡抚江苏,总督湖广、两江、直隶、两广,内则开府建衙、起居八座,外则周旋列强合纵连横,参赞机枢,决策庙堂,迄今四十余年。遍观大清朝野,与鸿章同期之人,似都不能如鸿章般历久弥坚。美利坚国公使亦曾说:“李鸿章乃清帝国最有权势官吏……我们对任何事情,都先向李鸿章征求意见。”鸿章自忖,“权臣”二字,还是当得的,也是公允的。 ----雪珥《李鸿章政改笔记

  ●荒川所谈与杉村濬“语意略同”,使李鸿章更相信日 本“必无他意”的保证,毫不怀疑其包藏祸心,便坦 率相告:“韩请兵,势须准行。俟定议,当由汪使知 照外部,事竣即撤回。”这样,日本方面便完全掌握 了中国的派兵计划。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1862年初,由于曾国荃昧于近代中国的历史大势、执意要夺得攻克“天京”的头功,因而拒不接受其兄要他率兵缓解被太平军围困的上海之命,李鸿章得以离开曾国藩回乡组建“淮军”援沪,稍后被任命为江苏巡抚。由此,他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宦海生涯,最终成为晚清“第一重臣”。用今天的话说,他是“空降”当官的。面对当时混乱腐朽的江苏官场,他用种种方法、种种机会大力整顿,任命廉洁开明能干的郭嵩焘、冯桂棻等一干人马关键岗位取代原来官员。事实证明,他看人眼光确实老辣,所选得当,郭、冯不仅成为他的得力帮手,后来也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值得纪念的重要人物。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从很多地方也可看出,虽然在有关自己的切身利益时李更注重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曾、李关系大体不错特别是在与朝廷争地方利益、与顽固派斗争时总能互相配合。甚至在李鸿章的晚年,曾国藩逝世已久,李仍十分敬佩地对人谈起曾国藩:“我老师文正公那真是大人先生,现在这些大人先生简直都是秕糠,我一扫而空之。”“别人都晓得我前半部的功业是老师提挈的,似乎讲到洋务老师还不如我内行,不知我办一辈子外交,没有闹出乱子,都是我老师一言指示之力。”曾国藩这一“言”即与洋人交道关节就在一“诚”字。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其真正的本事当然并不在于雕虫小技的奏折文字上,大臣所以成为大臣,既有时运,更堪玩味的则是其人身怀的种种看家本领。1898年戊戌政变,慈禧太后重训朝政,光绪被囚,康、梁逃往海外,朝廷大批清查维新人士。在这样的严峻时刻,李鸿章却暗中保护一些维新人士,并和康、梁暗通款曲。有人告他是维新派,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慈禧听后默然。在这里,慈禧太后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力,是支持自己当家还是支持光绪当家,其他事,诸如是不是支持维新主张变法,则在其次。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这个故事说的是清朝光绪年间,具体哪一年,太久远,记不住了。
说的是山东临清州,有个人叫刘安生。他爹,是原先临清的一个武官,做到把总。
临清嘛,是大运河出河北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码头,在康乾盛世那当儿,这里是商铺林立,五行八作秦楼楚馆遍布林立,就是远在江南一带的大商人,也得到这里来做买卖,端的是个花花世界,被称为“小南京”。
无论是康熙爷六下江南,还是乾隆爷南巡六次,都是打这里停靠御舟。因此,各衙门和街面上,建筑也是干净严整。
可后来白莲教大起义,加上江南闹长毛、北方闹捻子,大清国国事日衰,朝纲不振,曾文正公横空出世,带领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诸位大人,使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平定长毛及之后的捻军起义,气息奄奄的大清国,才又延续下去。 ----齐州三爷《古玩笔记》

  ●湘军领袖中,曾国藩不仅取得了事功方面的成就,且堪称符合传统标准的道德楷模,没有十分把握,实不敢说三道四。左宗棠是湘军中的另类:忠介耿直,不群不党;清廉自守,无欲则刚,兼之性好“抬杠”,讼则多胜(曾国藩、李鸿章俱是他的手下败将······ ----谭伯牛《战天京》

  ●近来聊到对死亡的恐惧,就特别强烈着想多做些事。想得最多的,便是家族大业的问题!我不去想多么宏大的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愿景,是我觉悟不够高,悟性不够强。看多了老一辈在家族大业这方面的节节败退,我想有所改观而已!是,世界是老一辈的,也是我们小一辈的,但终究是我们小一辈的。李鸿章看多了国破家亡,家国俱辱,他毕生的心愿便是“外修和睦,内图富强”。我却是恰恰相反,我平生所求,不过“内修和睦,外图富强”。一个家族,必定是内修和睦了,外头才可能有所富强可图!家族大业,任重而道远!

  ●这位年轻的王爷(载沣)绝不比名满天下(也谤满天下)的李鸿章逊色,他们都是这间破屋的裱糊匠,区别在于:李鸿章轰轰烈烈,载沣却不动声色;李鸿章在尽力维持着屋子不倒下来,载沣却还要费尽心机地考虑不得不倒下来时如何减少断瓦残砖造成的巨大伤害。 ----雪珥《国运1909》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