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天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战天京》读后感10篇

2017-11-05 21: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天京》读后感10篇

  《战天京》是一本由谭伯牛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37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天京》读后感(一):历史都在点滴细节里

对于晚清湘军史感兴趣的读者不容错过
本以为书中将会大篇幅的讲解天京之战中城外排兵布阵围如铁桶,城内坚壁清野枪戈剑戟如林的景象,外加城破之日血肉模糊的惨状。
没想到,作者举重若轻,笔墨反倒着重于讲述晚清官场政治风貌,咸丰及两后为政之象,肃党与后党的纷争,曾氏兄弟,左宗棠,李鸿章及湘军将领,李秀成等人的种种史家记载。文献相互对证,抽丝剥茧,对很多谣传和不实之处做了解析。
的确,沙场征战,流血的阵前两军,咬牙维持的是军队背后的财粮补给,能不能坚持一贯的战略,还要看权术是否精通,能否平衡好上下关系。书中的曾文正公前后的不同表现,就是一例。
看了书,也看了罗胖的视频,觉得阅读和看视频带给人的启发是不同的,于个人而言,听过的内容记得牢却不一定想得深,阅读正是帮助人内化知识深度思考的过程。
如果有时间,想读读太平天国的相关文献或类似书籍,以作对照。李秀成一定是个大人物。
另,同是在罗胖的微信号中订阅购买的,发货极快,包装及书籍装帧都很满意。尤其是封面和书背装订的方式,让人误以为是一本超厚的笔记,开会的时候看是极好的:P。

  《战天京》读后感(二):“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是看了罗辑思维的视频再看的,从视频得到的信息和自己阅读书本文字得到的信息是不同的。别人讲出来的是经过提炼和思考整理的,自己看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和更多的思考,别人讲出来得到的是碎片化的信息,自己阅读和思考得到的是更有条理和系统的知识。
   阅读之前是因为听到了罗胖子讲的那个小故事才决定读的。曾国藩问李鸿章,你跟外国人打交道,你用什么方法?李鸿章说我跟他打痞子抢,就是跟他耍无赖。曾国藩跟他说不好,你要跟他们用一个诚字,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是人嘛,人都讲道理,只要你用一个诚字,改怎么样就怎么样,他就不会欺负你了。即使他欺负你,那也只是实力差距带来的的一个正常结果,总比你耍无赖、施巧计,最后吃一个大大的暗亏好得多。对谁我们都应该秉承一个诚字。 我就是看上了曾国藩的这个”诚“字,在人际关系中一个坦荡荡的心态总比你心虚的说大话好太多。所以,阅读此书时我看到和思考最多的是曾国藩自身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反省。作为理学大家的曾国藩,不管是在做京官的时候还是在西南办团办、捻匪的时候都是时时反省自己,有时候贪恋床,不能黎明即起,他就骂自己“一无所为,可耻“;喜欢吟诗作对,而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经、史、语录上面,也同样”可耻“;某日,起床后吃水烟,”口苦舌干“,觉得有损无益,于是”将水烟袋捶碎“,”从此禁烟“。因此还给自己改了个号,叫做“涤生”,“涤”者,清洗、涤除自身的坏习惯、坏品格;“生”者,取义于明人袁黄的名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反省,是一项考验人毅力的事情,但是曾国藩就这么过了“一日三省吾身”的十年,青年变成了中年,修身齐家,接下来就是治国平天下了。
     如果没有左宗棠在背后“使刀子”、刚直猖傲,也许还不会逼出曾国藩对自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提升到自己更高的修养。前有穆彰阿的提拔后有自己不求名而名收,不求功而功得。不管是在以前还是现在,在职场上如果能够得到“高人”的提携肯定会比自己摸索更顺,这固然需要才气,运气也很重要。在职场中,曾国藩深知功名利益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他们生存的根本所在,所以要想管理好人必须先让自己从功名利益中抽身出来,才有可能不被功名利益犯迷糊。“禹墨为体,庄老为用”,固然深受理学儒家思想的影响,思想境界异于常人,但真正要做到也要异于常人的修养。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道光和咸丰是两种不同个性的帝王,但曾依然能够圆通自如地应对,深知如何投其所好,是做到了“不患人不及知,患不知人也”。你面对的人,你要先了解其人,方能做到游刃有余,权衡各相关方的利益得失。同时加以理解同情,站在对方的立场权衡利弊、利益得失,掌控整个局面。道光是到中年登位坐上皇帝,已是经历过世事,熟知官场的利与弊而又有城府的人,所以说话上折子都不能太直接;咸丰是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官场世事,所以对于中年的曾来说还是一个小伙子,固然说出的话就不会那么经过深思熟虑的考虑,甚至略带一点小孩子脾气。曾深知其个性,上折子也是毫不隐晦,有事说事。在李泰国舰船事件和战天京、围天京等事件中,曾对领帅将领的具体战事战况理解同情,有者出力,无者安慰,表现出对人的熟知和运用的纯熟,对人对事一点都不玩弄心术,但极其讲究说话、上折的方式方法,他还特地给弟弟曾国荃编写了上折子范文书籍。穿插在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诚”,以诚待人、以诚待事。诚,不是说直言不讳,有什么说什么,而是在讲究方式方法的前提下做到不耍无赖、施巧计。这就是别人也乐意接受的方式,一切都是以别人的利益、立场为出发点考虑。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要被别人的说辞所迷惑,你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感受到的东西。《战天京》让我感受到的是曾的反省,和以诚待人、事的人际关系处理,我没有感受到的、悟到的也不会对我造成深刻的影响,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战天京》读后感(三):硬书和硬菜——评罗辑思维《战天京》


    前段时间看到罗辑思维推荐战天京,一个优质推送一个靠谱荐书人就轻易地让我掏了全价书费收入囊中。
    这年头粉丝经济的威力是无穷的,可能在卓越上六折都卖不动的书,一样的文字,换了个大夫抓药就能见奇效。很快定制版卖完,比很快更快的首版售罄。
    当然,后来罗辑思维说这是一本硬书,按传统图书的法子出版是卖不动的冷门硬书。
    这倒是让我想到硬菜,北方大食量的老爷们一吃饭就瞅着饭桌上有没有纯肉打底,谓之硬菜。肉量足是这一类的通俗特征,比如:手撕排骨就是硬菜、手撕包菜就不是,回锅肉是回锅白菜就不是。当然,在我这个南方人看来,还有一种菜介于二者之间,如宫保鸡丁。
   想来想去,这本书定位在宫保鸡丁最为合适。说是有肉吧,的确有肉,说是硬菜吧,也不一定够得上。鸡丁说明是有料的,花生挑着吃也有下酒下饭的体验感,味道酸辣特别又值得玩味,最重要的是宫保鸡丁更考的是厨子。
   卖的噱头与菜的足料对味显得诚意十足,翻印这一版用了现代感强的线装版,这端上来架势就是精致美色加小曲音绕,看官们钱倒也是掏的自在爽快。
   所以,吃货们夸宫保鸡丁做的好,一般就是夸饭馆厨子手艺好。
   就书而言,阅读体验着实不错,作者写的任性,我们看的自在。其中曾国藩手把手教国荃写奏折、李鸿章赴浙军事纪实以及左宗棠参倒郭嵩焘写得既公允也入木,对于大人物的一些小伎俩也毫不讳言,曾公那些见不得人的“不可录不可录”信件日记一一摊开,总还是回归人性的“了解之同情”。没有拘束放得开才能写出好东西,如妃子侍寝从“龙脚”钻进去完事后又倒退着爬出来便毫无乐趣可言。作者本身功底深厚,读前言也看得出是个性情中人,那剩下的只是能不能嗨起来,自己写得很爽很到位,出来的作品质量必是上乘。没有逻辑的时候,往往最能出佳句。
   晚清这段历史,我也粗读了几本书,这几个历史人物正史、野史,光怪陆离一本正经或吹捧杀损的也磨了几回,给战天京的定位是晚清奏折写作摘要+曾公日记书信集+剿晚清简史。但论精干明得失难比梁启超亲自操刀的顶级《李鸿章传》,论长篇史诗分量足却又比唐浩明的《曾国藩传》差点,连书信奏折番外篇这么好的切入视角也被唐浩明补刀的一本《点评曾国藩奏折》填补了空白,更遑论还有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这道满汉全席挥之不去
   所以,鸡丁有余,纯肉不足。
   所幸,厨子手艺,如火纯青。
   仍谢罗胖。

  《战天京》读后感(四):洪杨妖孽祸国殃民

(一)
这本书,不是传统的历史著作,更不是历史小说,通篇以晚晴军政大员书信手札奏折为依据,辅以作者考证评析,读起来大为过瘾。
晚清,1840之后,实乃我国二千年来所未有之大变局。其中人才辈出时势造英雄,但纵然天才辈出,穷其智术也没能力挽狂澜,何也?气数将尽,无能为也!
每每读正史,总言晚清官府无能官员昏庸,其实诸如曾、李、左、张、胡等等皆为不世出之英才,其才智韬略不逊毛、蒋、孙文之辈。无奈生不逢时,时也命也。读罢《战天京》,每每为之叹息。
至于洪杨妖孽,捻、拳之乱,国之大不幸也。
读此书时,吾尚在连云港。今日已在南京。每于金陵旧城闲逛,颇义愤于洪杨妖孽乱国,而哀曾、李之不遇也。
(二)
纵观我国历史,野心家、宗教家、革命家要想利用宗教力量来登大宝、夺政权,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成功过。洪杨之乱,亦是如此。太平天国,实质上是利用邪教思想蛊惑和煽动农民,以达到部分人的野心目的。而不是正史所言之土地革命、反封建起义。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洪杨诸人不过跳梁小丑而已。

  《战天京》读后感(五):晚清名臣曾国藩 (每周读书 六十九 《战天京》)

晚清因其特殊的历史时期,常常被世人置于丧权辱国,不喜多谈之地。从历史课本中我们看到的晚清就是一场不堪回首的悲剧,外有八国联军侵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内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内忧外患,动荡已极。所谓乱世出英雄,这个烽烟四起的时代,正是《战天京》的历史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历史人物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故事
此书作者谭伯牛,最早于2004 年出版的《战天京》,从豆瓣书评来看,出版后似乎获得过不错的反响。只是鄙人孤陋寡闻,一直未曾听说,直到前些日子《罗辑思维》这个节目在推这本书,才得见真容。其实开始并没对本书抱多大希望,以为不过营销推荐,故事内容估计也在节目讲差不多了,然而开卷试读,却给了我相当的惊艳。这本定制版的书是线装本,装帧颇为精细,第一印象已佳。而作者谭伯牛博览古籍,在浸淫清史多年,讲起故事来甚能引人入胜,加之文笔优雅,成语俗句信手拈来恰到好处,绝非堆砌词藻之庸脂俗粉。大量松散的史料在作者手里,去芜存精,精心编排。书中所引古人奏折、笔记之出处俱有评注,此举已甚难得,更为难得的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还加以钻研求证,明辨是非,杜绝道听途说。作者的博学,文笔以及求实,构成了本书一个个惊心动魄,起伏跌宕的故事。
书名《战天京》已然道出故事的主线:太平天国之乱。太平天国始于道光崩殂,咸丰继位之际,终于同治三年,天京陷落之时,历时一十三年,贯穿咸丰帝的执政生涯。这本书讲的故事主要就落在其间,这段时间也正是曾国藩大展宏图的时间,全书七章有五章都在写曾国藩,剩下两章一是慈禧政变,一是讲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所以这本书的领衔主演无疑就是曾国藩了。
作为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三人并称“晚清四大民臣”的曾国藩,他的故事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鄙人看这本书,觉得精妙处全在前半部分,即曾国藩建湘军,围攻南京一段。期间除了与太平军斗智斗勇,更要与同僚甚至圣上周旋来往,战场上固然险象生环,马革裹尸,官场中又何尝不是官官相忌,君心难测。
其时晚清政府国库空虚,曾国藩办湘军只能“就地筹饷”,虽贵为“节制四省”之钦差大使,实则手无实权,处处掣肘。筹饷则得罪地方官员,不筹饷则打不了仗得罪圣上,曾国藩斡旋于皇帝与群臣之间,一面要应付同僚,一面要跟皇上要权,其中尺度拿捏无一不是官场极深之心机,一不小心得罪皇上就是革职掉脑袋的事情。本书引用了大量曾国藩与皇帝的往来奏折谕旨,作者精心加以解读,其间言语精妙处不亚高手对弈,招招致命。时有大臣胡林翼云:“天下奏牍,仅三把手,而均在洞庭以南。”这三把手说的就是曾国藩、左宗棠和他自己。本书就用了两章的分量来写曾国藩和左宗棠的恩恩怨怨,其中以奏折相互攻讦、相互保举的文字,攻守相间,精彩纷呈。如果只读原文,没有一定的古文功底,甚难解读,即使明白意思了,没有当时历史背景的知识,也很难发挥延展。作者就为我们一一解读了这些奏折,尽情还原了其中含沙射影,峰回曲折之处,读来不由令人抚掌而叹曰:妙极,妙极!
曾国藩的故事代表不了整个晚清的历史,事实上这本书的时间跨度也不长,但是却正好落在了晚清最为动乱的一个时间段里。枯燥的古文史料若单列开来固然索然无味,但是经过作者这么一加工,有如小说般流畅,却仍紧扣史实,以史叙事,实在难能可贵。
看罗辑思维的节目说这本书后来已经绝版了买不到了,这才做了个定制版重出江湖。看完此书我不由为此叹息:如此好书尚且绝版,则天下有太多好书再寻不得也!

  《战天京》读后感(六):随便说说

听罗胖子的介绍买的,一直拖到现在才看。却也是因为看完了《天国之秋》后才拿起来读完,买《天国之秋》则因为校对人是谭伯牛。《天国之秋》至少有一条主线:洪仁轩和传教士、洋枪队不得不说的故事。此书名为《战天京》,且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罗胖推荐的时候也是以曾国藩为缘由推荐的,个人觉得主线应为曾国藩和太平天国不得不说的的故事。但章节内容稍显无序,有些凌乱,花了一个章节来写祺祥政变;特别是写完拿下天京后还花了一个章节写了一个乱入的人物:陈国瑞,因为陈国瑞的一句乱入的诗:黄鹤飞来复飞去,白云可杀不可留。改为:曾国藩与李,左不得不说的的故事更妥当。最后,用文上也有一些现代用词在书中冷不丁的乱入,顿时让本书bigger下降许多……比不上天国之秋,也比不上张宏杰写的书。

  《战天京》读后感(七):人性操控家

书题战天京,只是内容的一小部分,副标题晚清军政传信录才是真正的标题:书中讲述从道光末年至光绪末年清廷涌现的几位耀眼政治家——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李鸿章等大人物的故事,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辛酉政变等,再从这些政治家中风云际会中看其为人处世的方式及手段。
曾国藩,刚开始尚未练就隐忍老成,得罪同事,好胜争功,直至咸丰识破其以退求进之计,不予“夺情”,只得丁父忧。再出山时,就变成了一个政治老手,做事把各方关系考虑到,对上表忠心不贰,对下宽待将领,终于立功封侯。
左宗棠,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对于自己的亲家、上司,丝毫不留情面,直言劝谏,不惧祸埤。也能建楚军,平西北。
看这些性格各异的风云人物演绎一幕幕精彩的故事,感慨政治斗争就是人性的博弈,在以后的生活中,要识破到底是政治打压还是真情流露。

  《战天京》读后感(八):战天京--晚清历史简析

  看这本书是因为看到别人推荐,第二个是因为对清史有些兴趣,第三还是因为曾国藩。据说罗胖子推荐了这书,然后这书又重印了,不得不说粉丝的力量很强大。
之前看过俪波的两本书,书中和战天京这本书有很多重叠的部分,有很多野史部分都是一致的,比如咸丰随皇阿玛打猎未发一箭这件事。比较有意思的是之前去颐和园听导游说敬事房的事情几乎和本书中描写一模一样,不知道导游培训教材里面是不是引用了这本书。
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之前都几乎看过,一些有名的历史事件都罗列到了,作者引用了大量的野史或者猜测。
先写到这
12月30号更新
读到一半,几乎可以肯定俪波读过这本书,在书中详细的描述了太平军大势已去,李鸿章如何拖延朝廷不去和曾国荃争这个头功。还有描写李元度因为轻敌失城不敢回曾营和李鸿章借不写奏折逃离祁门大本营。
书中对于李鸿章杀降有详细的分析,之前在读家书的时候有提及这段,但是写的不详细,看完后觉得李鸿章能接替曾国藩也是理所应当。
写陈国瑞那一段也很有意思,中了埋伏全军覆没自己身负重伤仍然乔装敌军找回僧格林沁的尸首,行了一个星期逃了出来,这魄力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还有偷袭刘铭传抢军火这件事,真是有胆量。
读到后面感觉这本书写的很有趣。
2014年12月31日 更新
一句“王八蛋 滚出去” 骂出了一个统帅,骂出了一个大诗人。樊燮心里真是气不过,哈哈,被一个师爷如此羞辱还丢了官,不过他后面的决定确实有意思,修楼,请名师,让自己的孩子天天在楼上读书,在家还要穿女服,中了秀才脱外衣,中了举人去内衣,每逢初一十五还要在带有王八蛋 滚出去的祖宗牌位前去烧香。后来他得大儿子中了举人,做了大官,还写得一手好诗,这真是有”不争馒头争口气“的典型。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战天京》读后感(九):相期无负平生

谋国之忠,知人知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致曾国藩挽联
读罢《战天京》,唏嘘不已。既感于曾文正公非凡的道德、以及高超的为人处事之技巧,更佩服左文襄公刚正不阿、看似糊涂实则明白的处世哲学。
全书引经据典,极具考究学者之严谨,却又生动活泼,讲得妙趣横生。短短三百多页,将曾左这些中兴名臣白手起家平复战乱的故事讲得栩栩如生。那些历史书上苍白的名字跃然纸上,变成一个个有血有肉之人相爱相杀的故事。
书中精彩的故事当然很多啊,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左宗棠奏本参他的亲家郭嵩焘一事。在很多史料看来,这是左宗棠公报私仇、恩将仇报的表现。因为当初左宗棠有难,人家郭嵩焘可是花了大力气帮忙打点、周旋,才使得左宗棠幸免于难的呀。现在左宗棠却把郭嵩焘往死里参,愣是害得别人丢了乌纱帽。这不是恩将仇报么!
可是看完左宗棠的理由,却不得不承认参得对、参得好!郭嵩焘是个好人,但是hold不住当时紧张的战事,因为他“迂琐”了。所谓“迂”,指的就是一心想做好人,明知同事有问题也不敢直言,即“委曲以期共济”是也,等到大错铸成,悔之晚矣。而“琐”,说的就是迂腐的老好人干不了大事,只好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最终难免流于琐事。在某种角度上和雷军所言“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有点异曲同工的味道。倘若在和平年代,谋得一个无关痛痒的小职位,当个老好人姑且无妨。但是在战争年代,身居一省巡抚这等要职,再当个老好人,畏畏缩缩、不敢指出事情对错,可是会死人的!有时候,一个老好人可能比真小人的危害更大。
我厂有个重要的价值观——对事不对人,也就是合作中不要有太多诛心的想法,咱们只讨论事情对错,不要把对对方的否定引申到人格的层次。对这句话的解读往往集中在这个角度:不要把这次事情上的对错引申到对人格的否定、对人际关系的破坏,影响今后的合作和相处。而很少有人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不要因为担心人际关系的破坏,而不敢去讨论事情本身的对错。我认为后者其实是更重要的。
因为即使有人没有做到前面一种“对事不对人”,导致的结果无非是两人结下梁子,之后合作不畅。这种问题是显性的,危害相对较小。一则当事人知情,均会有所防备,二则矛盾和原因均摊在桌面,旁人容易调解,或至少有调解的可能性。而如果有人做不到后一种“对事不对人”,带来的问题却是隐性而巨大的了。因为大家表面上和和气气,矛盾不显山不露水,不要说旁人了,当事人自己可能都未察觉,还觉得氛围挺好的呢,所以不会想着去解决。更重要的是,这种问题带来的恶果更大,因为前一种没有做到“对事不对人”至少说明大家还是想做事的,只不过对做事的方法和理念互相不认同,导致产生矛盾。而后者会导致大家畏畏缩缩、生怕得罪人,最后导致错的那方不自知、对的那方不作为,可谓遗患无穷。
人在江湖飘,总会遇到自己不满意的人和事。放任不管、当个老好人,有些情况下没啥问题,有些情况下却会带来隐患,尤其是这个问题存在于团队内部的时候。如果真是对团队负责,就应该站出来指出这个问题。只要是一心为公,又何须避讳呢?只要在沟通过程中,需掌握好沟通技巧,照顾到对方的情感即可。否则不叫好人,而叫自私。
入行当PM以来,深感PM由于处在一个协调者的位置,需要和各种角色打交道,更加容易落入老好人的陷阱中。PM在推动各角色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两个问题是:
1. 只求事情结果、无视伙伴感情,最后可能有阶段性进展,但失了人心,终难成功。
2. 过于在意人际关系的和谐,不敢推动大家做事情,最后和而无功。更悲惨的是,那些一心讨好的同伴可能也会看不起你,觉得你能力不行,最终人事两空。
说来也巧,这两个问题的解法,都在《战天京》里的两位主角——曾国藩、左宗棠身上了。只求结果、无视人情的朋友,出门左转找曾国藩,学习他做人做事的“巧劲”,有的时候要做好事情并不一定要得罪人的,只要在做事情的时候多体谅下对方的感情就行。怕得罪人而不作为的朋友,出门右转找左宗棠,学习他的直率,有一说一、不记仇不报复,不耍小聪明而有大智慧。
曾、左二人,一位圆通而近滑,一位耿直而近憨,然皆以自己的方式成就了一番事业,可谓殊途同归。殊者,待人处事的方式而已;同者,一颗做大事而不求私利的心。

  《战天京》读后感(十):曾国藩和他的湘军

曾国藩和他的湘军
一直以来对老曾很有兴趣,也一直喜欢罗辑思维和罗胖,于是在罗辑思维抢购了十年再版的《战天京》。大学时候也曾于图书馆借阅室老曾专区观曾国藩相关书籍数本,相较而言,此本为最好。
中国古代有哲人将人生的最高理想概括为“三不朽”,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上下五千年,浪花淘尽英雄,能够达到如此苛刻之“三不朽”者,屈指可数。但凡稍微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晚清历史者,大概都会同意老曾位于其列。
老曾的人品在当时得到了皇帝以及大多数同僚的肯定,爱国奉公,爱护百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近乎残忍地要求自己,私德甚好,年轻时因偷看朋友漂亮小妾念念不忘而大骂自己衣冠禽兽;他一手创立湘军,是平定天平天国之乱的首功,倡导洋务运动走向自强,政治军事文化影响深远;他的家书和家训,他的为人处世语录,现在仍备受推崇,甚而会跻身畅销书之列。老曾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力挽狂澜,培养和助推了同是“四大名臣”的老左和老李,自己创造了一个时代,也培养了能创造新时代的后来人。
天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惨烈的运动,一场本是穷苦老百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反抗贪得无厌鱼肉百姓的既得利益者的正义运动,迅速退化为一场更加贪得无厌鱼肉百姓权欲熏心杀人如麻的新晋统治者争权夺利自相残杀让别人去拼命享自己的福的绞肉机般的战争。靠迷信和如此素质统治者支撑起来的梦幻天国,统治者在最终对方攻破首都之际居然大叫天兵下凡,早已成为深居幽宫日夜操劳的精神病者,由于不能看到别的男人进入自己后宫,所谓继承者也被教育成了一个懦弱无知卑躬屈膝的大SB。既如此,石达开、李秀成等天纵英豪也无力回天,此乱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破坏和伤害可以比拟罪孽滔天的日本侵华战争,国家何其不幸,人民何其不幸。
清朝正规军(八旗兵和绿营兵)在长期吃喝玩乐的安逸环境中早已失去了战斗力,老曾作为替补队员被赶鸭子上架,山雨欲来风满楼。毫无带兵经验的老曾,创军初期处处掣肘,饱受正规军和无能政府的排斥和打击,几乎有性命之虞。然其熟读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转投他处,另辟战场,环境兼容,方能大鹏展翅。
湘军的营制大体仿效了明朝的“戚家军”,是清朝第一支真正的汉人文人当统帅的军队,由此逐渐揭开了汉强满弱的序幕。湘军草创之初统领一大半都是有志有识有勇的读书人,以捍卫中华正统文化为己任,勇丁皆为湖湘纯朴勇敢的农民村夫,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老曾借助同乡、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以儒家等级制度和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强调治军在于思想纪律而不只在技术性训练,赋予了这支军队以灵魂,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某党治军亦如此。
从大帅到统领,到营官,到哨官,到什长,到勇丁,事权分明,逐级负责,统领之间互不隶属,皆直接听命于曾大帅,上一级长官直接拥有下一级的人事任免权,对下二级没有管辖权,由此这支上下层层隶属的“书生加山农”的军队采用了一种彻底的金字塔式的层级负责制,此种制度有利于树立中上层军官的权力和威信,互不干涉,更有效率,戡乱之后湘军集团成功上市,总督、巡抚等省部级以上干部十余人,一时天下莫敢与之争锋。
老曾擅长在战争中自学成才,坚决摈弃纸上谈兵,战前注重实地考察地形,每到一处必安营扎寨,十分看重防守,行军速度不快,避免孤军冒进被敌偷袭,日拱一卒,蚕食对方,看似打呆仗,实则战略明确,立己于不败之地,以寻找战胜之机。
“长期围困,断其粮道,待敌疲敝而攻之”,“改革水军,用以阻敌于上游,对下游敌人形成压迫之势,运粮运兵,炮火协攻”,此二者战法皆出于太平军,而曾国藩善于向对手学习,并且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理论化”,由此可见书生的厉害。
由于老曾和湘军日渐强盛的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力,湘军的后勤和俸禄得到了良好的保障。统帅牛B,将领优秀,勇丁效命,三个维度皆鼎力,于是步步紧逼,终于勒死了太平天国。后期的湘军在长期灭绝人性的杀戮中也逐渐走向败坏,一支有纪律的部队逐渐开始奸淫掳掠,战争让人性走向兽性,一将功成万骨枯,兴亡皆百姓苦。
成王败寇,后人记住了老曾和他的湘军小伙伴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