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描写周濂的语句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描写周濂的语句摘抄

2022-03-22 03:05: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描写周濂的语句摘抄

  ●“笑而不语”者信奉“不纠结不纠缠”,这其中不仅有世事洞明的心照不宣,更有人情练达的隐忍不发。所以至少从表面上看,“笑而不语”者们有足够的理由感到自豪感,因为他们不仅战胜了怒气,赢得了快乐,而且还在相视一笑的默契中体会出智商和情商的双重优越感。问题的关键在于,笑而不语也许克服了个体的暴力,确实鼓舞了更大的暴力笑而不语。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你关于民族性格的议论,它的简单幼稚使我吃惊,我因而想到,研究哲学如果给你带来的只不过是使你能够似是而非的谈论一些深奥的逻辑之类的问题,如果他不能改善你关于日常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如果他不能使你在使用危险的语句时比任何一个记者更为谨慎,那么他有什么用呢? ----周濂《正义的可能》

  ●拥有自由,不一定能够获得幸福;但是没有自由,就一定不能获得幸福。一种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一个无从选择的幸福生活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而只是“被幸福”!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人天生求理解。可是理解之难,正在于它不仅需要双方梳着偏分、打着领带、彬彬有礼地互相打招呼,更需要把各自的表述嵌置到同一条生活之流之中。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和一种文化,一座城市,一个人,一条狗,一本书,一首曲子…… 建立起关系,需要独特的现实感知力和历史因缘性。正是这种无法 被量化和还原的特殊记忆让我们成其为我们,让我们了解那种只有我们才了解的好。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的确可以替每一个“为什么”配备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倘若没有客观的标准,寻求一个说法总是容易的。某种程度上,这也正是思辨哲学在今天如此不招人待见的原因所在——左右都是一个说法,好坏也能成为一种理论,只要前后逻辑一致并对智性有所启迪,即使褊狭那也是深刻的褊狭,即使荒谬那也是深刻的荒谬。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周濂《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我养过一只小狗,见到任何人都会扑通倒地,然后亮出柔软的腹部邀请被抚摸。这种因为对世界懵懂无知而拥有的绝对安全感真叫人嫉妒。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生活贴的太近,会伤害灵魂;灵魂贴的太近,会疏远生活! ----周濂

  ●马克思.舍勒说有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嫉妒”,这种嫉妒几近无解,因为它意味着单单因为被嫉妒者的存在,就对嫉妒者造成了不堪忍受的压力、责难以及羞辱。
嫉妒者从不指望在积极的意义上获得平等的地位,……只想在消极的意义上获得平等的地位。
“人群中有一种难以相信的犬儒主义。诚实的人使得那些沉默的人由于没有大胆说话而有负罪感。他们无法了解到别人怎么会有勇气去干他们本人所不能干的事,因而他们感到不得不攻击别人以安慰自己的良心。” ----周濂《正义的可能》

  ●奥威尔说,思维的浅陋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粗俗而有失准确,而语言的随意和凌乱又使我们更容易产生浅薄的思想。 ----周濂《正义的可能》

  ●人类的愚蠢在于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辙。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陈嘉映把基于数学语言的理解称为“技术性理解”,技术性理解就事物之可测量的维度加以述说,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然界的精确结构和机制,但是它并不能取代常识的理解,因为它“触及不到很多日常事实”。与此相反,自然语言虽然只能进行短程推理,但它始终坐落在生活形式之中。自然理解天生就包含着直接性,这是一种与周遭事物打成一片的“领会”和“感悟”,包含着心领神会的洞察、知觉的同情以及历史的移情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原来中国历史上对三光还有另外一番解释:范仲淹批评朝政,主张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生被贬放三次。第一次送行,朋友们说,此行极光。第二次,朋友们说,此行亦光,最后一次说,此行尤光。他笑答,仲淹前后三光也。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个人道德观念对他人并不具备天然合法性。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只有当人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与限度,知道自己的应得,了解完成繁荣之后所可能获得的身份和位置,才可能坦然接受生活,不去逾越那永恒固定的界限。 ----周濂

  ●人在路上走的时候,如果他要突然回想什么事就会机械地放下脚步;想要忘掉刚才的倒霉事就会不知觉加快脚步。昆德拉将之归结为“存在主义数学方程式”:慢的程度与记忆的强度直接成正比,快的程度与遗忘的强度直接成正比。这个方程式可推断出各种原理:我们的时代被遗忘的欲望纠缠,它迷上了速度魔鬼。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海德格尔说,人是一种“被抛”的存在。生而为中国人、德国人、美国人、利比亚人,只是一个纯粹的偶然,自主性在这里根本不起任何的作用。然后,你在如此这般的家庭氛围、如此这般的传统文化、如此这般的价值世界里逐步成长,然后有一天,你拥有了理性的反思能力,你发现过往的一切不仅有美好,也有谎言、欺骗、愚弄和神话。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改变看待事物时的面向,是达成理解的关键所在。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中国之所以没有悲剧,是因为站在伦理生活的视域里,所有的屈辱、苦难和不幸要么来自一地鸡毛的伦常纠葛,要么来自晴天霹雳的无常命运,前者的道理说不清楚,后者的道理没处可说,于是乎中国式好人对于"为什么"的追问最后只能化约为认命。即使隐晦地指向公权力所带来的制度性耻辱,那也必须处理成少数害群之马的个人行为,而与整体性的制度不正义无关。这样一种自我阉割的处理方式导致中国式的"好人电影"传达的无非是些逆来顺受...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谎言一旦变得赤裸裸,信任支柱便被抽离,此时支撑谎言继续运转的动力要么是利益,要么是暴力。谎言不再承担造梦功能,但它依旧可以让每个人继续生存在一个虚假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大伙儿集体装睡。 ----周濂《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太过轻易地委身于人,总让人怀疑之前的挣扎缺乏真诚。交付之后便意志坚定地把它当作福音传递他人,则是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蒙昧,哪怕它以信仰的面目呈现。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语言腐败,是指人们出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目的,随意改变词汇的含义,甚至赋予他们与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的含义,忽悠民宗、操纵人心,这就是语言的腐败。
语言的腐败至少有三种严重的后果:首先,它严重的破坏了语言的交流功能,导致人类智力的退化。其次,语言腐败导致道德的腐败。马斯.潘恩说“当一个人已经腐化而侮辱了他思想的纯洁,从而宣扬他自己不相信的东西,他已经准备好犯其他任何的罪行”。第三个后果是语言腐败导致社会走向高度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 ----周濂《正义的可能》

  ●与此相对,那种用尽一切气力、寻找一切机会去放声大笑的生活恰恰是活在当下的反应,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表现。[约翰? 密尔说:"假如我们随时都有可能被任何在那一刻比我们强大的东西剥夺走一切,那么我们的生活的意义就只剩下满足于当前这一瞬间了。 "]这个比我们更为强大的、随时可以剥夺走一切的东西在密尔的心中是利维坦式的国家,但它同样也可以是逝者如斯夫的时间,是不可测的命运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脱下军衣,是一个良善的国民”,这句话之所以动人心魄,是因为这里的良善有军衣的衬托,有对那个“本应是保护我们的,而它有时候却自行其实地杀害我们和让我们杀人”的体制的控诉,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善良并不就是哭哭啼啼,善良同样也能带来震撼的力量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报复冲动”的本质特征在于时间上的滞后与延宕,将一触即发的对抗冲动硬生生的遏制住,因为考虑到失败的可能而隐忍。在隐忍的过程中,一些无能者会采取情感冬眠的方式变得麻木不仁,一些则反其道而行之,用更加激烈的情感来取代挫败感,用尼采的话来说,从无能中生长出来的仇恨既暴烈又可怕,既富有才智又最为阴毒,它是最危险的爆炸材料。
让无能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周濂《正义的可能》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过度审视的人生则没法过。 ----周濂《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不就是”与“又怎样”的逻辑看似深刻,但仔细想想漏洞百出。谁说五十步和一百步没有区别?“西红柿是水果”和“西红柿是板凳”,都是错,但此错与彼错何止五十步之遥。类似的,自由主义是意识形态,法西斯主义也是意识形态,同为意识形态,二者当然有云泥之别。 孟子的这套道理(不忍人之政)有没有说服历朝历代的皇帝们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善良淳厚的中国百姓一直在抱着最深沉的“不忍人之心”去体恤统治者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存在的质感并不取决于事件的堆积,生命的丰盈其实更在于内在化的体认与理解。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