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唯美语录
●《论语》 五、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现实的天下仍未成就“圣人之道”的彰显,现实的天下几乎都不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他们没有”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智慧,而行”圣人之道“的人,要如”南风之熏“般的熏染他们,把”没有智慧的人“改造成”没有郁结的人“,把”没有智慧的世界“改造成”没有郁结的世界“,这样,才能”不亦君子乎“,才能算是真正行”圣人之道“的人。
知,智慧。愠,郁结。
不愠,就是和谐,就是大同,就是政通人和,就是要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 ----孔子《缠解论语》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问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项羽于乌江自刎后,鲁地的儒生依旧硬着脖子奉项羽为正统。
不由得想到陈胜起兵时,孔子八世孙孔鲋于天命之年星夜投奔义军,后战死沙场。
●《论语》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使道光大,而不是道能使人光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归根结底只有一点,就是“道”不是目的,只有“人”才是目的,只有现实中的“人”才是目的,一切以打着虚无飘渺的所谓“道”为目的,以现实的“人”为手段的所谓“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都是《论语》背道而驰的。对于《论语》、孔子、儒家来说,“人”是开始,也是目的,而“道”是手段,即使是“圣人之道”,也只是把“人不知”世界改造成“人不愠”世界的手段,无论从开始到成就,都离不开“人”。“道”是“人”行的,而非“人”是“道”行的;“道”是“人”光大的,而非“人”是“道”光大的。只有这样理解,才能算初步明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缠解论语》
●学生:“我发现历史上的名人都喜欢在姓后带个子字,如孔子、孟子、孙子,为什么北宋开封府的包拯包大人姓后却不带子字?”
历史老师:“包子?他怕别人把他吃掉。”
●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
打问之时,枉处赃私,杀人献媚,五日一比,限限严旨。家倾路远,交绝途穷,身非铁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
惟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杨涟《碧血录·血书》
●《默写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四五二十。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四季发财,五谷不分。
六畜兴旺,七度空间。
关关雎鸠,背景离乡。
窈窕淑女,驻守边疆。
神龟虽寿,吊儿郎当。
哈利波特,饱经风霜 。
齐天大圣,十年寒窗。
南阳芭蕉扇,西蜀倚天剑。
孔子云:哎呦我去! ----李宫俊《李宫俊毁掉所有小清新》
●《论语》八、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从”闻其道“开始,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呀。
死,不是死去的意思,而是固守、承担的意思。
朝夕,不是单纯的早上、晚上,而是从 天地人 三个角度来考察。
天,代表从时间上的开始、最后。从问其道开始,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地,代表东方、西方,也代表整个天下所有东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都要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最终成就不愠世界而不退转。
人,人的角度,最大的承担就是生死承担,所谓出生入死。 ----孔子《缠解论语》
●正德厚生。 ----孔子《尚书·大禹谟》
●论语 详解三:
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君子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的校队,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得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行成圣人之道,这样,才 能“不亦说乎”。
“习”,羽字下从日,本义指的就是鸟儿在晴天里试飞。这个习字如诗如画,一字而有神。日属阳,所谓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就是习,也才是习。
“时”者,天时,所谓天时,是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也。 ----孔子《缠解论语》
●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孔子
●世界真的挺大的,就连隔壁的王小二都不认识,世界也够小的,还都可以装进心里;岁月挺短的,刚读了昨夜孔子留下的片语,岁月也蛮长的,明天还能看到老子头上的太阳。
●《论语》七、子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对应的是当下,是现世,是人。对国学来说,“天、地、人”的思维和生存结构是当下的,所谓当下,就是承担,任何根源性的探讨,都必须以这当下的承一切科学、宗教、艺术,都是以这:”天、地、人“的思维的生存结构的承担为前提的。
只有奴隶才需要解放,只有奴隶才需要自由,只有奴隶才需要尊严,而你本解放,你本自由,你本尊严,又何须劳什子的解放来解放你、自由来自由你、尊严来尊严你?你只要承担,人一样去承担。承担这个天地,人,天地之心;天地,人只驱壳,你连自己的驱壳都不能承担,你还能算是人吗? ----孔子《缠解论语》
●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孔子《礼记 郊特性》
●孔子并不只吃煮熟的谷物(或“饭)。事实上,除贫寒之至的人家外,几乎所有中国人在吃饭时都会配上“菜”。这个字包含了所有用来下饭的肉类、蔬菜或水或水生动植物。饭与菜的结合其实早已成为了中华餐桌上最基本的构成成成分,如果一个人的一餐中既不含谷物,也不包含些许蛋白质和蔬菜作为配菜,那便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一顿饭”。在上海,饭菜可以指盖有腌芥菜及猪肉的一碗饭;在北京,饭菜可以指放有大白菜的红汤面条。最常见的“菜”就是各种各样的蔬菜,对于农民来说尤其是这样,这种概念从过去到现在一直不变。几乎每家每户的中国厨房里都有富含营养价值的芸薹属植物—即多种多样的大白菜、萝卜、芜菁和芥菜等。 ----安德鲁·科伊《来份杂碎》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孔子《论语》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善治民。莫善于礼。 ----孔子
●世事无常,万物都不足以长久倚赖。 执迷不悟的人深信此生有物可恃,必争为己有,于是心生怨怒之情。 实则权势不可倚赖,因为强者先亡;财富不可倚赖,因为可以轻易散尽;才学不可倚赖,因为孔子也有怀才不遇的时候;德行不可倚赖,因为颜回也是不幸之人;君王的宠幸不可倚赖,因为说不准何时会有杀身之祸;奴仆的恭顺不可倚赖,因为难免有叛逃的事发生;人的志向不可倚赖,因为志向总有变化的时候;说好的事,不可倚赖,因为守信的人太少。 ----吉田兼好《徒然草》
●《论语》详解二、成圣之道
学论语前提是要立志成为圣人或者至少有兴趣去了解如何成为圣人
对“学而时习之”中的“学”。概括如下,就是:
问:什么是学?
答: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的校队。
问:谁学?
答:君子
问:学什么?
答:成“圣人”之道
问:学了能成什么?
答:“圣人”。 ----孔子《缠解论语》
●子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孔子《礼记·中庸》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孔子《孝经》
●朱元璋找了8个人,
建立了大明王朝;
毛泽东找到10个元帅,
建立了新中国;
耶稣找了12个门徒,建立全球最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
马云找了18个人,
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帝国;
孔子找了72个门徒,
建立儒家思想影响全世界!
而群主找了上百人建了个群就知道吹牛逼……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 ----孔子《彖传》
●孔子借伞
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说:子夏有,跟子夏借。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和人交往,要知道别人的短处和长处,不要用别人的短处来相处和考验,否则就会友谊不长久。
●惜时,是指要爱惜时间。时光流逝是无情的,所以应当爱惜。自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站在河边发出感叹: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水一样,不舍昼夜的奔流。惜时就成为中华民族一个永久流行的信念,表现为只争朝夕。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论语》
●《论语》九、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源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仆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的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之道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川,不是一般的河流,而是指河的源头。
逝,是誓的通假字,逝者就是誓者,就是决心开始见、学、行的君子。
昼夜,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朝夕“。
舍,是止息的意;不舍,不止息,就是不退转的意思。 ----孔子《缠解论语》
●关于人生真相,那些古圣先贤,佛陀,孔子,苏格拉底,耶稣,他们说的很简单,可世人偏要把事情想得很复杂,因为他们本身就很复杂。所以,他们明明认得书上的字,却偏偏以为那是某种思想理论或者观点,殊不知,那些字就是字面的意思。那些字就是白话说出的人生的事实。归结起来,我们之所以不懂古人的意思,是由于我们不明白,他们根本不会拐弯抹角的说话。
●我父亲有个偏见,认为女孩子身体娇弱,不宜用功。据说和他同在美国留学的女学生个个短寿,都是用功过渡,伤了身体。他常对我说,他班上某某每门功课一百分,"他是个低能!"反正我很少一百分,不怕父亲嘲笑。我在高中还不会辨平仄声。父亲说,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有一天我果然四声都能分辨了,父亲晚上常踱过廊前,敲窗考我某字什么声。我考对了他高兴而笑,考倒了他也高兴而笑。我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有时他得爬梯到书橱高处去拿;假如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这就等于谴责。父亲为我买的书多半是诗词小说,都是我喜爱的。 ----杨绛《将饮茶》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