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艾伦的座右铭
●世界上最动听的话不是我爱你。
而是你的肿瘤是良性的。 ----伍迪·艾伦
●但是在欧洲,韦伯认为,一系列因素合理打碎了原始的“氏族”体系,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基督教,它鼓励一种抽象的,非家庭主义的态度,并十分重视信徒个人。每一个基督教共同体都主要是信徒个人的忏悔结社,而不是亲属团体的宗教仪式结社。基督教共同体对扩展型家庭的意义非凡的摧毁,为自治的资产阶级在西欧城市中发展起来奠定了基础... ----艾伦·麦克法兰《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
●如果你一年有360天以上都卑躬屈膝、弯腰驼背地做这些一再重复的枯燥底薪工作,会不会你的精神也跟肌肉一样,出现因过度重复使用而造成的伤害? ----芭芭拉·艾伦瑞克《我在底层的生活》
●我们不只要你身上的肌肉、控制肌肉的大脑机能,还要你最深处的自我。 ----芭芭拉·艾伦瑞克《我在底层的生活》
●我只是巴里·艾伦,可你却是闪电侠 ----巴里·艾伦(地球2)《闪电侠》
●工作是如此的廉价(若以薪资来算的话)以致于劳工必须尽可能地找越多的工作越好。 ----芭芭拉·艾伦瑞克《我在底层的生活》
●艾伦!你没事吧?他们有没有对你做过分的事?比如奇怪的全身检查之类的!……啧,那个小矮子真是太嚣张了 ----三笠·阿克曼《进击的巨人》
●英格兰在16世纪初就已经展现了许多不符合预期农民范式的表征,而且能够看出为什么情况会如此。业已高度个人化的所有权切断了家庭团体与土地之间的联系。家庭不是所有权的基本单位,也根本不可能是生产机消费的基本单位。英格兰发生的变化不能定性为:在16、17世纪期间,英格兰打从这一历史时期开始时的农民社会结构,转变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起始阶段,法律与意识形态的架构已经大体上发展成形。 ----艾伦·麦克法兰《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
●我把我的心脏以及所有的选择权交给你,而相对的,
你永远都不能从我身边离开。 ----《艾伦育成日志》
●中国和印度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严谨。在中国,“亲属团体的桎梏从未被砸碎”,一切个人都彻底淹没在氏族体系之下,若有什么苗头走向具有个人主义精神的资本主义,在萌芽之中就会被亲属团体的威力、被家庭与土地的亲密关系所扼杀。 ----艾伦·麦克法兰《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
●也许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学会了以幽默、以反讽作为应付人生的一种手段。伍迪·艾伦曾说,“一个人一旦拥有一种喜剧的视角,他看世间发生的一切,都会用一种喜剧的滤镜去看。但这种视角只有短期效果,没有长期效应,所以需要持续不断的刷新,就像一个人不断的用药,才能抑制疼痛。”
所以,80多岁的桑贝仍然每天画画,仍然是自己的作品最严苛的评判者。虽然由于体力所限,他只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书桌前,而不是大街上。在一次采访中,他感慨说希望自己多一点时间运动,或者读书,或者学一门语言,但回头看看,好像一辈子只做了画画这么一件事情。
看桑贝的采访,你会觉得这个人真的很害怕严肃的谈论问题,无论多严肃的问题,都会被他以狡黠的玩笑淡淡一笔带过。 ----陈赛《三联生活周刊》
●太长时间时间的专注工作,太需要不计一切专注在眼前的事情上,使我不知不觉变成一个视界狭窄的人 ----芭芭拉·艾伦瑞克《我在底层的生活》
●艾伦太太觉得丈夫的措辞十分得当,立即跟着重复了一遍。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
●这种想要控制现实、改写现实、美梦成真的欲望,经常出现在我的作品中,因为一个作者或导演所做的就是创造一个他想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你喜欢你创造的人物,喜欢他们的穿着、住所和说话方式,创作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可以在那个世界里待上几个月的时间。那些人物随着美妙的音乐起舞,而你也在其中。所以我的电影总是弥漫着一种幻想之完美与现实之沮丧的对立。《纽约时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关于苏珊·桑塔格和她的小说《火山情人》,她说当她把书交给出版商,然后独自回家的时候,她真切地感到失去了她笔下所有的人物。 ----伍迪·艾伦《我心深处》
●多恩称,大脑边缘系统总是不停地对我们说:“好,好,好!多吃点,多喝点,多做爱,多冒险,享受一切的乐趣,而且以上的一切,都不用思考!”正是大脑边缘系统中求回报、爱享乐的部分促使艾伦把终生的积蓄在冒险之旅中挥霍一空。
我们同样也有一个“新生代大脑”,即大脑皮层,是在边缘系统产生后数千万年的岁月中进化而来的。大脑皮层掌管思考、计划、语言和作决定—某些人类特有的属性。虽然新生代大脑在我们的情感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主要负责我们的理性。多恩称,它的职责包括告诉我们:“不,不,不!不要这样做,这样太危险了,这样没有意义,而且这样对你不是最好的,或者对你的家庭、对社会而言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苏珊·凯恩《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为什么一个与此迥异的旧体系会奔溃,我们就必须探索的更加远一点。假如16.17世纪的英格兰不存在可辨识的农民阶层,那么它是在先前的什么时候消失的呢?近期有一种意见是:虽然如罗德尼·希尔顿所言,14世纪末显然存在一种“农民”的社会结构,但是最近发现的证据表明,这种社会结构在15世纪中叶之前已然崩溃。 ----艾伦·麦克法兰《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
●你的想法没错,想上就上吧。我明白,这家伙是个真正的怪物,而且和巨人的能力无关,不管用多大的力量镇压,不管关进什么样的牢笼,要让这家伙的意志服从,是没人能做到的。艾伦,你和我们判断的差异,在于经验原则的有无。不过啊,不用考虑什么经验不经验,选择吧。是相信自己,还是相信我和他们的这个调查兵团组织。我没法选择,一直都是这样。不管是相信自己,还是相信最信赖的队友,结果永远都是没人想得到的。所以...嘛,还是自己选个不会让自己后悔的吧! ----利威尔兵长《进击的巨人》
●如果有一笔钱能保证我每年拍一部电影,无论票房好坏都不会影响我下一部电影的资金……我就会随心所欲地拍电影——就像我现在拍的电影一样——我不会在乎有没有人看,事实上我也没时间关心这个,这不是我能够决定的事情,除非我改变自己拍电影的初衷,我当然不会那么做。精神病院会让病人编竹篮或用手指画画,因为这些事情能帮助他们恢复健康。这也是我拍电影的目的。这些年来我发现各种奖项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成就感,真正快乐的是拍电影的过程。当我完成一部电影,在这个房间放给几个亲朋好友看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快乐。真正的快乐在于拍电影,在于创作,在于试探自己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伍迪·艾伦《我心深处》
●最好的办法就是持续工作,与世隔绝地工作,不被任何其它事情打断。我一直活得像一只鸵鸟,这种方式固然有它的缺点,但也有好处,对于作家尤其如此。我喜欢独处,享受独自工作,我不喜欢参与其他活动。 ----伍迪·艾伦《我心深处》
●年轻的时候,我认为我肯定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我现在并不是。我有我的局限性。但是你知道,即便你自身有局限性,只要你尽了全力,只要你不出卖自己,不被不值得的东西收买,你仍然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你不必一生都鞭挞自己,你又不是达芬奇,我也不是。 ----伍迪·艾伦
●I couldn't remember the reason for living, and when I did it wasn't convincing.
我不记得活着的理由了,而我记得的时候,那个理由又没有说服力。 ----伍迪·艾伦《无理之人》
●(当被问及天气时)艾伦太太的意见倒比较明确:“假使阴云消散,太阳出来的话,我保险是个大晴天。”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
●“没想到你还真能闲扯,以前没发现。”在我说到对我来说有两个纽约,一个是伍迪?艾伦的纽约,一个是马丁?斯克塞斯的纽约时,他这么说。
“你不喜欢他们的电影?”
“我对电影一窍不通。” ----廖一梅《悲观主义的花朵》
●放慢脚步,还有最重要的是,拉开距离。若待在受苦的人四周让我受不了,那我就是不该涉入低薪工作的世界,无论是以记者或者其他身份都一样。 ----芭芭拉·艾伦瑞克《我在底层的生活》
●像马克思一样,韦伯相信16世纪所以颁布济贫法案是因为当时因为许多人由于农业体系的革命而陷入了贫困。 ----艾伦·麦克法兰《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
●现实中,你必须明白如果你拍了一部电影或排了一部戏剧,或者写了一本书,却没有成功,或者不受人喜欢,你就会被人厌恶,而且你没有权利指望别人不讨厌你。他有充足的理由厌恶你,而你只能接受被人当作蔑视的对象。他们花钱是为了看你击出全垒打,而不是想让你打他们。 ----埃里克·拉克斯《伍迪·艾伦谈话录》
●- 达到一心的学生才可以二用。 ----伍迪·艾伦
●世上大体分成好坏两种人,好人晚上睡得踏实,而坏人更享受醒着的时间。 ----伍迪·艾伦
●韦伯的研究隐含着一种总体进化的范式,认为社会发源于一个亲属关系主导着全部生活、大“氏族”吞没个人的阶段,再经过一个较大集群被各种压力打破的中间阶段,最后进入现代社会,此时家庭与亲属的关系不再主导经济与社会生活。 ----艾伦·麦克法兰《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
●另一个重大变化在于人们对于积累的态度..韦伯发现在中国,印度,巴比伦,在古代世界和中世纪,都曾存在资本积累,却不存在那种重视乐此不疲地,无休止地攫取的特殊伦理。 ----艾伦·麦克法兰《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