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格言警句
●我们的学术方向是以科学为普遍的尺度。我们不注意他们的生命学问。读哲学的是以理智游戏为满足。西方的哲学本是由知识为中心而发的,不是“生命中心”的。我们这几十年来的哲学界是以学西方哲学为主的。所以只注意了他们的“知识中心”的逻辑思辨,接触了一些逻辑问题、科学问题,以及外在的思辨的形而上学的问题,而并没有注意生命的问题。读西方哲学是很难接触生命的学问的。西方哲学的精彩是不在生命领域内,而是在逻辑领域内、知识领域内、概念的思辨方式中。所以他们没有好的人生哲学。 ----牟宗三《关于生命的学问》
●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形而上学,把“生命意志”改成了“权利意志”。权利意志是指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强壮、更富创造力的欲望。尼采把人分成了强者和弱者,把道德分成“奴隶道德”和“贵族道德”,推崇强者和精英主义,反对人人平等。他认为,同情弱者这没错。但弱者不能以此为理,去要挟榨取强者,去拖强者的后腿,这样做是可耻的。 ----林欣浩《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我们的存在不是注定的,
没人知道怎么拯救我们想象出来有坚持了这么久的东西。
去拯救无意义的想象这件事本身也没有意义。
创造这个世界的不是什么含糊不清的形而上学的力量;
杀死那些孩子的也不是上帝。
把他们肢解以后喂狗的也不是什么定数或是命运。
是我们。
都是我们。
街道在大火中弥漫着恶臭。
空虚感在我的心中散发着冰冷的气息,
把它的幻想全部冻结,
再砸成碎片。
于是获得了新生,
自由地在这个道德一片空白的世界上描绘自己的规则。
就这样成为了罗夏。 ----罗夏《守望者》
●当大部分人深信一个本质上静止不变的宇宙时,关于它有无开端的问题,实在是一个形而上学或神学的问题。 ----霍金《时间简史》
●愈近距离地接触到形而上的美感,我就愈清晰地发觉,韵律,词藻,美的事物本身,都有着强悍而发散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以受其教化的人为介质,无边界传播,陪着他们度过最难捱的时刻。 ----《知乎》
●在所有的感觉中我们认为视觉最好用,它能让我们看清楚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们之所以会落泪,是因为我们都仍是放逐中的具神性的婴孩。不管我们多么努力的想要去重寻与爱护我们的内在小孩,每个人的内在都仍有着某种程度的空虚与失落感,这是‘形而上的忧郁’。” ----John Bradshaw
●觉得语言的魅力在于语势二字,与人们惯常认识形成落差,就形成大势;与人们惯常认识零落差就形成亲和。像音乐一样把握一定节奏,将二者巧妙穿插即形成一篇极好的文章或演讲,但有时表象更重要,如是我闻,形而上,高山仰止,望文生义,望洋而兴叹。 ----应永春《爱迷途经》
●建筑师都是形而上学家。 ----John Ruskin
●斯大林的儿子为大便献出了生命。但是为大便而死并非无谓牺牲。那些为了向东方扩充领土而献身的德国人,那些为了向西方扩展权势而丧命的俄国人——是的,他们为某种愚昧的东西而死,死得既无意义,也不正当。在这次战争总的愚蠢中,斯大林儿子的死是唯一杰出的形而上之死。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年轻时不要随意进入形而上学的境界
那样只能说明自己不快乐
只会让自己不快乐
●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道"只是形而上想象出来的所谓"本体",不是实际(自然);"道"已经通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现出来了。
●用“一”或任意一个数字标识的可以是一个实物、一个事物的集合,也可以是一个意念、一个数。它们在这个意义上都与零无关。它们与零的可能关系仅仅在于:它们最初都源于零、生于零。零既不是正的,也不是负的。它静居于正负两极之间,构成万物的中心。但它是空的,形而上的万物从它展开去。
●佛教本质上是一个形而上的传统,从这个传统中可以吸取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运用到每一刹那和所有的状况之中。 ----《僧侣与哲学家》
●你,一只习惯要强独立简约自由的猪,笃定你是我最奢侈的祈求。我心甘做你后世的灵魂靠枕,也情愿做你余生的躯体支撑,我奢望我可以有一部分形而上存活在所属你的禁地,不时拿来玩味至少可以将我口念不忘,这一部分不会过世,它会保存在那里,以此观看有所期望的你我横渡当世的冷落。肤浅给了人类挥霍的视觉,而人类却输给了平凡不过的简单,努力找寻的生活,只不过是一个原汁原味的情爱栖息场所住着一双准备共度此生的枕边人。
●只有我的心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要赞誉别人的才华胜过他的心呢。更何况我一无所有,你眼里的精彩绝伦,也不过是我给自己的愚蠢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显得像个形而上的笑话罢了。
●世界浩瀚辽阔,宇宙无穷无尽。
只是每个人,每个故事,一切存在的形式和更形而上的事物都只活在它们蜷缩着的那一个个小小的角落里。
●在其《后分析篇》Ⅱ.11中,他以一种较令人满意的方式论述了4类原因:“有四种原因:首先,物自身的本质;其次,存在物所必定具有的条件;第三,物质运动的第一推动力;最后,物质的目的或目标。”这就是被经院哲学家普遍采纳的把原因划分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4种的根源,我们从《苏阿茨形而上学争论录》中可以看到这种划分——经院哲学的真实概要。 ----叔本华《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所谓形而上学,就是一间餐厅,它给了你一本一万页的菜单,却没有饭菜可吃。
●官僚机构是一部有操纵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机器。哪里有原则?官僚们从来没有信仰、没有原则,这是所有官僚机构的灰色形而上学。重要的是坐稳位子,长袖善舞,左右逢源,白纸里包着羊肉,小狗就跑得欢 ----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
●加缪:世界是荒谬的。当形而上学不存在后,历史和个人的目的都不存在了,人生和世界没有任何目的,所以世界是荒谬的。 ----林欣浩《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早上好”一词用适当的声音读出来,也能成为某种形而上命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康德
●强力意志的形而上学的价值思想在一种极端意义上是致命的,因为它根本就不让存在本身进入涌现中,也即进入其本质的生命力中。根据价值的思想自始就不让存在本身得以在其真理中成其本质。 ----海德格尔《林中路》
●“瞒和骗”的要诀在于,闭上眼睛,绕开真实人生,把一切需要改良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然后用形而上的空洞抒情代替形而下的技术改进。苦难和苦难的制造者就这样一起消失。 ----狄马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它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佛法中所谓的智慧就是让现象世界的本质清晰,也就是让心的本质清晰。
我们是什么?这个世界是什么?到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去直接体验绝对真理,超越所有的概念,这就是智慧最根本的面貌。
像佛法这样一个形而上的体系,是永远没有办法“老化”的,因为它面对的是存在的根本问题。 ----《僧侣与哲学家》
●我总以为生活的目的即是生活的真享受,其间没有是非之争,我用“目的”这个名词时有点不敢下笔。因为这种包含真正享受它的目的,大抵不是发自有意的,而是一种人生的自然态度。“目的”这个名词便含有一种企图和努力的意义。人生世上,他的问题不是拿什么做目的,或怎样去实现这目的,而是怎样去应付此生,怎样消遣这五六十年天赋给他的光阴。他应该把生活加以调整,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这个问题跟如何去享受周末那一天的快乐一样实际,而不是形而上的问题,如果人们生在这宇宙中另有什么神秘的目的,那么只可以做抽象的渺茫的答案了。 ----林语堂《人生何必自寻苦恼》
●一切都是相对的,当你得到的时候也会有失去,只是我们人类只能看到形而下的物质,看不到形而上的真理,把不相信的都当作不存在!
●Ross Terril的《毛泽东传》里有段文阐释了读书的态度的,如下:
毛泽东与王海容谈读书,问及其未读的《唐诗三百首》未包含的杜甫的《北征》一诗,王海容道:“读这首诗要注意什么问题?要先打点预防针才不会受影响。”毛泽东倒是有些恼怒道:“你这个人尽是形而上学,为什么要打预防针?不要打,要受点影响才好,要钻进去,深入角色,然后再爬出来” ----Ross Terril《毛泽东传》
●男性必须在弄清性的存在理由之前,发现自己存在的理由。人类创造的种种文化的价值,就是从慢性的这种要求中产生的。女人本来就没有这种要求,因此今天很多女人都在日程的现实性中停滞不前,这与形而上学的世界无缘。 ----三岛由纪夫《残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