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基思·斯坦诺维奇的名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基思·斯坦诺维奇的名句

2018-12-05 16:58:01 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基思·斯坦诺维奇的名句

  1、有积极、开放思维倾向的人,会倾向于依赖统计证据,而非证言证据。值得注意的是,在控制了智力水平的影响之后,这种相关性依然存在。 ----《超越智商

  2、人们希望高、低收入家庭享受相同的生育红利,却不希望他们接受相同的不生育惩罚。这是一种不合逻辑的想法,因为红利和惩罚实际上都是一回事儿——只不过名称和人们关注点的引导方向有所不同罢了。这就是本章想要说明的观点,认知吝啬鬼允许他人来决定自己的关注点。认知吝啬鬼俯首甘让环境框架来决定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接受问题的各种表述方式,并不假思索地开始对其进行加工,却从未意识到不同的表述方式可能会让人得出不同的结论。 ----《超越智商》

  3、如果一个理论不可证伪,并且和自然界的真实事件没有关联,那么它就是无用的。 ----《对伪心理学说不》

  4、有相关,并不意味着必然有因果关系。 ----《对伪心理学说不》

  5、我运用了生动例子来阐述观点。但是,是为了阐述观点,而不是为了证明观点。 ----《对伪心理学说不》

  6、人们总是认为,如果一个序列是随机的,那它就不应呈现有重复的某种模式。 ----《对伪心理学说不》

  7、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我们如何打发时间,我们也关心我们是谁。 ----《机器人叛乱》

  8、事实上,一个理论如果被置于“不可被证伪”的保护下,它便不再是科学。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9、对于科学进步来说,真正地危险是人类有一种固有的倾向,即避免让其信仰暴露在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情境之中。 ----《对伪心理学说不》

  10、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在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初期是有用的。因为那时我们去发现可以进行研究的现象和变量是至关重要的。虽然个案研究在早期的、理论形成前的科学研究阶段是有用的,但是在研究的后期,亦即对提出的理论进行特定检验时,它就变得毫无用处。在心理学中,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对理论检验没有价值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有安慰剂效应在作祟。安慰剂效应是指人们有报告任何治疗对他们都有帮助的倾向,不管这种治疗是不是真的有疗效。安慰剂效应的存在使我们不可以采用疗效见证来作为支持一个心理学(或医学)治疗的有效性。原因是安慰剂效应保证:不管什么治疗方法,都有可能获得有关它的疗效的见证资料。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11、多数人的心智程序中并没有存储一些重要的概率理论规则,因为这些知识无法通过基础教育获得。简而言之,缺乏概率理论知识是一种心智程序缺陷,也是很多非理性思维和行为的根源。 ----《超越智商》

  12、对于早期获得的模因更要谨慎,因为这些模因是父母亲戚或者孩子传递给我们的,这些早年获得的模因往往很长命,原因在于,它们避开了对我们有用的有意识的选择性检测。 ----《机器人叛乱》

  13、这些不可证伪的理论拥有巨大的心理吸引力,其秘密在于它们能够解释一切事情。预先知道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你都能理解它,不仅给你智力上的掌控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你拥有应对这个世界所需的安全感。 ----《对伪心理学说不》

  14、我们的基因可能是不朽的,但是基因的集合,也就是我们每个人,事实上注定要分崩离析。 ----《机器人叛乱》

  15、科学是一套不断挑战原有信念的机制,在这种机制里,原有信念以一种能够被证伪的方式接受实证检验。 ----《对伪心理学说不》

  16、在那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你的主人——人类就是那个机器人,而基因则是人类的主人。 ----《机器人叛乱》

  17、鲜活的例子在人们的判断中被赋予了过高的权重。 ----《对伪心理学说不》

  18、可证伪性标准是:要说一个理论是有用的,那么根据它所作的预测必须是具体的。也就是说,理论在告诉我们如果它是对的话,哪些事情应该发生的同时,还必须说清楚哪些事情不会发生。一旦后者发生了,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个理论有些地方出错了。这时就有必要对该理论进行修改,或者提出一个全新的理论来取代原来的理论。这两种做法都会使我们提出的理论更接近真实情况。相反地,如果一个理论的预测包括了所有可能观察到的数据,那么这个理论就如张五常所讽刺的“套套理论”,套套逻辑永远不需要也不会修改。因此,一个成功的理论并不是那种可以解释或预测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事实或现象的理论,因为这样反而恰恰丧失了该理论的预测能力。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19、个体没有必要在反省维度上不断追求卓越,反省维度最大化的人会迷失在无穷尽的思考犹豫过程中,可能永远都无法做出决策。与之相类似,个体也没有必要追求思维灵活性的最大化,这样的人有可能会成为病理性不稳定人格。反省和灵活性都是“好”的认知风格(由于多数人欠缺这两者,因此会形成“越多越好”的错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追求这两种思维倾向的最大化。 ----《超越智商》

  20、人类大脑通过进化发展出不断地搜寻各种既定模式的认知方式。我们不断寻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究其原因并寻找其意义。这种思维特征无疑是极具适应性的,但是它带来的副作用会让人们给随机事件赋予意义。这种行为模式时常发生在股票投资者身上。股票大盘以及各只股票的走向不断受到一些不可预知事件的影响,但这些随机事件对于公司的分红(股票长期价值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并无影响。投资者试图对这些随机事件进行解读并做出反应,这种做法无疑是非常错误的。有一些投资者对消息的反应阈限非常低,任何风吹草动就会让他们过度反应。这种为随机事件寻求解释的心理倾向导致投资者频繁交易,进而减少了长期收益。 ----《超越智商》

  21、1,如果经过反思,我们宁愿取消某个欲望而不是实现它,那么它就是非理性的欲望。
2,矛盾的欲望或者是建立在错误的信念上的欲望,也是非理性的。
3,如果目标的预期效用跟它们被实现时的效用不一致,追求这样的目标也是一种非理性的标志。 ----《机器人叛乱》

  22、如果信念不一致性被检测到,就可能是一个信号,信念形成过程不是最优操作,即在一个人的知识基础中存在了两种相互矛盾的信念;此外,欲望不一致性也是一个信号,行为决定过程将可能导致非最优化的目标被满足。 ----《机器人叛乱》

  23、总结一下三种立场:社会向善论者认为,有时候人们推理很好,而且人们可以做的更好。卫道士认为,人们推理不正确,但是他们做了自己能做的。最后,盲目乐观者觉得,人们推理的相当好——实际上,在这个所有可能的世界上最好的世界中,他们已经达到了任何人能达到的最好表现。 ----《机器人叛乱》

  24、在街上随便拦住100个人,让他们说出一个活着的或已故的心理学家的名字,然后记下他们的答案。毫无疑问,他们提到的会是菲尔博士(Dr.Phil)、韦恩·戴尔(WayneDyer)及其他一些“媒体心理学家”。如果我们把这类媒体和通俗心理学家排除在外,只考虑那些对心理学做出过卓著贡献的心理学家,那么这项非正式小调查的结果就几乎没什么悬念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会名列榜首,8.F斯金纳(B.FSkinner)可能会屈居次席,但远落后于弗洛伊德。没有任何其他的心理学家具有足够的知名度来撼动这两位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弗洛伊德和那些在媒体上频频露脸的通俗心理学共同定义了公众心目中的心理学。 ----《对“伪心理学”说不》

  25、科学家认为终极问题是无法回答的。 ----《对伪心理学说不》

  26、人类价值观经常以批判我们一阶偏好的形式发挥作用。因此,实现我们一阶偏好和高阶偏好之间一致性的努力,是人类认知的一个独特的方面。它把我们跟其他动物分开。跟其他的心理特征包括意识现象相比,价值观都表现出了强大的区分能力,而意识则可能是以连续等级的方式,分布在动物界具有不同复杂性的大脑中。 ----《机器人叛乱》

  27、大脑中存在快乐神经回路的原因是鼓励我们做出有利于基因传递事情(例如生存、繁殖、帮助亲戚),而非为了使我们享受更多的快乐时光。 ----《超越智商》

  28、个案研究和见证作为评估心理学理论和治疗的证据是毫无价值的。 ----《对伪心理学说不》

  29、根据你有多少(物理的和心理的)资源可用,在这个世界上,以一种你能得到自己最想要结果的方式行动。 ----《机器人叛乱》

  30、在认知科学领域,人们往往会对本质相同但表面看起来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框架效应违背理性的选择。人们的选择不应该因为问题的表述方式发生变化。无论你认为政府应该提供怎样的公共服务,政府早晚需要筹集一定数额的钱去为这些公共服务买单。因此对特定群体减税,必定意味着那些不符合减税条件的人将缴纳更多的税。那些提出问题的人,也就是设置框架的人,才是实际控制你政治经济行为的一方。
人们需要学会从多个视角思考同一个问题,学会习惯性地打破框架。并由自己来重设框架。许多政见的分歧实际上就是不同框架之间的抗衡。其实所有政党都心知肚明,能够设置框架的一方,可谓不战而胜。 ----《超越智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