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全的拉康的名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最全的拉康的名句

2019-06-09 17:12:01 作者:拉康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全的拉康的名句

  1、“伪装”是一种掩饰,掩饰那根本性欠缺;“伪装”就是装得像真的一样,就是那真实方面永远出现;“伪装”也是一种表象,是一种表演,让你相信“我”就是你所欲望的那个东西;所以“伪装”还是一种压抑,压抑其所是,让非其所是成为被欲望的和被爱的;但对女人而言,“伪装”更是一种策略,一种游戏,借此她可以在对方身体上找到自己的欲望的能指——那个有着物恋价值玩意儿,那个可以带给自己快感器官。尤其是,通过这个能指,女人可以找到自己的认同:“假面的功能……支配着认同,而通过认同,被拒绝要求可以得到解决

  2、欲望产生于要求的彼岸,因为在将主体生活与其条件联系起来的时候,要求删除了它的需要;但欲望在要求的躲闪中也被挖空了,因为作为对在场和缺席的一种无条件的要求,要求以三种无(nothing)的形式唤起了存在匮乏,而这个无又为下面三种要求提供基础:爱的要求,恨的要求——这种恨甚至会发展否定他人的存在的地步,以及对在它的恳求中不为所知的东西的不可言喻性的要求。

  3、主体与其欲望的根本关联说到底就是人的欲望总是他者的欲望,人总是欲望成为他者的欲望对象,总是欲望他者所欲望的,而这个他者的欲望,在人类道德实践中,恰恰就是由道德法则标示出来的,后者总是以抽象禁令或律令的形式把主体抛到一个牺牲品位置,让庸常的主体在“向死之在”的内在循环中沦入“恨、罪疚和恐惧三角地带”。

  4、当爱的一方-就其是有欠缺的主体而言-的功能前来占据、取代被爱对象的功以时,爱的意义就产生了。

  5、为什么会有主体的失败呢?因为切割的剩余

  6、人的欲望必须通过否定行而得到满足,因为获得满足之前的欲望只不过是一种被提示的虚无,一种非实在空虚,人的存在要想获得其实在性,就只有通过否定的行动、通过欲望的满足来接受一种实在的肯定内容

  7、象征的移情则要复杂一些,它的形成基于一个重要前提言语或者说言语的语言结构——例如分析交谈的基本规则——在主体之间充当着欲望调停的中介,交谈必须建立双方对语言结构共同认可的基础之上,并在这一基础上达成各自对对方位置的确认承认

  8、歇斯底里的女人是一个实在的女人,一个处在象征秩序之外、在象征秩序的边缘挑战菲勒斯 能指的权威的女人,她以一种夸张或戏仿的方式把自己的欠缺彻底地暴露出来:“你看吧,我就是这样,你能把我怎么的!”所以,在女人的种种装扮或伪装中,歇斯底里最能体现这一运作功能的喜剧性。

  9、事实上,这门科学[语言学]的主题乃奠基于能指和所指最初所处的位置,这一位置就像两种不同的秩序,自一开始就被用来抵制意义的横杠分离了。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10、他认为,移情的悖论根本上就是分析师的位置的悖论,即分析师自己在抗拒分析中也有想象的移情和象征的移情:如果分析师认同于病人在想象性投射建构出来的那个“他人”即分析师自己的自我形象,那他就落入了想象的移情;如果他知道主体(受分析者)的言语总是在他者的场域中发生,总受到他者法则的主导,并进而用一种能创建意义的充实的言语(实言)去回应主体对处在他者之位的他(分析师本人)的要求,那他就可以在一种象征的移情中重建主体间的关系。总之,抗拒分析的目的不在于让病人克服移情以便去重拾失去记忆,而在于让病人在他的言语行为中、在他的付诸行动中绽开其身为无意识主体的真理,这意味着分析师必须首先对自己的抗拒移情进行分析,让自己摆脱想象的移情的控制

  11、弗洛伊德有关原始父亲以及子民谋杀父亲的神话修正,言说主体的原乐是被禁止的,这被禁止的原乐实际就是原始父亲所享受的那种原乐,那是一种超越于原始大法之外的纯粹原乐——至少在神话性的回溯意义上看是这样——而在原始大法即乱伦禁忌确立之后,主体的原乐就只有借助菲勒斯能指的法则亦即通过接受父法的阉割才有可能

  12、菲勒斯作为一个享有特权的能指,其特权或特殊性就体现在它的意指功能上。主体的构成有赖于其对父亲或父法秩序的认同,当主体在母亲他者的欠缺中辩论出了拥有或不拥菲勒斯的差异时,他就决定放弃对母亲的欲望,进入父法的世界,接受对想象的菲勒斯的象征性阉割,借象征地获得的菲勒斯能指从他者那里赎回已然失落的对象。

  13、原乐的伦 理学,因其把我们引向死亡的境域,故而可以说是一种有关不可能性伦理学,主体总是且只能在不可能的实在着死亡舞蹈,那致死之快感/享受便是主体的抒情诗般的内核,是主体朝向其本真之在的最后一跃。

  14、虽然对主体而言是一种失之交臂的相遇,可终究还是一种相遇,一种可能谋面但却不为主体所知的相遇,或一种未及谋面却已经从主体身边滑过的相遇;而对于实在界而言,它总是要在相同地方返回,总是会回到相同的地方,在实在界中总有一些根本点,一些可称之为遭遇的根本点,它们总是出现在主体心理现实(如梦的表象)的原发过程中,使主体把心理现实视作是“悬而未决之物”。

  15、正是在这里,弗洛伊德与笛卡儿之间的不对称性显现出来了。这种不对称性不在于在主体基础上建立确定性的最初方法上,它源自这样一个事实,即在这种无意识领域中,主体“在家”。

  16、人的欲望不同于动物的欲望,更确切地说,人的欲望虽以动物性的欲望为必要条件,但人的欲望本质上和实际上必须超越它的动物欲望。

  17、主体在镜像阶段的跷跷板游戏也是一种调停,一种以像为中介的调停(在像中实现自我辨认),不过这一调停总归是想象性的,是不 可靠的,真正的调停是象征秩序的语言的调停,因为在那里主体一完成的是相互承认和确认--尽管这一承认和确认同样不可能彻底实现。

  18、Fort/Da唯当此刻,幼儿的欲望已然成了另一个人的欲望,成了主导着他的自我对体的欲望,其欲望对象即是他的痛苦

  19、对象a与存在之欠缺的这一关系对于主体性的构成有着根本的影响。一方面,对象a是对主体之欠缺的命名,是对能指的失败的命名,通过这一命名,主体的失败被翻转为失败的主体。这正是幻想结构的功能所在:通过把自己建构为失败的主体,那个失落的原初对象将可以在替代对象的形式中以幻象面目被重新召回。

  20、当主体向他的同类言说时,他使用的是日常语言,这种语言将想象的自我固持为不只是“去绽存”(ex-sisting)的东西,而且是真实的东西。他不知道在具体对话维系的领域有什么,他应付的是a′、a′这类的众多角色。由于主体把它们带入了同他自己的形象的关系中,他对其言说的对象也就是他所认同的对象。

  21、能指的差异作为“标记”首先标记的是主体位置的差异,是主体在意链条中所占据的位置的不同,就像那两个相向而坐的小孩,因各自对自身所居位置的完全认同而使他或她看不到单一能指本身的空洞和不完整性,从而“把能指的位置和所指混为一谈”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22、个人主体的层面而言,对象的缺失是与主体进入象征秩序、进入语言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是与父之名的阉割功能联系在一起的,由于菲勒斯能指的作用,主体在认同父亲位置的同时必要放弃对母亲的欲望,拉康称这个母亲-对象是在能指动作中被切割的对象,是在语言的意指游戏中脱落对象,是被父法禁止的对象,是主体在象征性认同中被近牺牲的对象,也是主体追求欲望萍踪时的对象剩余,更确切的说,是主体不可能的欲望满足的残留物,之种对象缺失是引起欲望的原因,并把这一引起欲望的对象命名为“对象a”

  23、如果说动物的本能机体得自遗传的一种自然需要,且作用模式基本上固定不变,那么在人的身上,这种纯粹的需要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所谓单纯需要的主体实际是一个神话性的主体,因为人诞生的一刻开始就已经不是一个纯生物性的自然存在,而是一个被语言所铭写的东西,是一个至少被他人主体——例如父母——的欲望结构所刻写的东西,因而即使是其饥饿的需要,也不完全是动物性的。

  24、阉割根本上关涉的是主体在其构成过程中必要遭遇的对象“缺失”或“匮乏”。

  25、差异性是能指运作的基本原则,各能指之间依照这一原则而结成一个意指的链条,并形成为一个自主的系统,而这个系统的运作是超越于主体之外的。

  26、虚言则涉及主体与分析师的当下关系,在此,主体迷失于语言系统的运作机制,迷失于他多少置身其中的文化语境所赋予他的指涉系统的迷宫中。

  27、只需稍微提及菲勒斯的功能,就可以暗示主宰性关系的结构。 这些关系是围绕着一种成为(a being)和一种拥有(a having)展开的,因为它们关涉着一个能指,即菲勒斯,因此而产生了矛盾效果:它们一方面在这个能指中赋予主体一种现实性,但另一方面又使得被意指的关系虚化了。

  28、不连贯性是一种基本形式,在那里,无意识首先是作为一种现象即不连贯性呈现给我们的,在那里,总有某个摇摆不定的东西自身显现。

  29、对于笛卡儿的那个公式,应当改写为:“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思,所以我在我不思的地方在”;“在我是我的思的玩物的地方,我不在;在我没觉得我在思的地方,我思着我之所是。”

  30、能指的逻辑实际就是一种差异性逻辑,能指的运作就是一种差异性运作,能指是通过指向另一能指来呈现其意指功能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最全的拉康的名句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