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明朝野史--“五百里赶杀”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情感文章 > 亲情文章 >

明朝野史--“五百里赶杀”

2014-10-23 作者:沁人心脾456 来源:沁人心脾456原创 阅读:载入中…

明朝野史--“五百里赶杀”

  1993年清明节前夕,苏北盐城市阜宁县(原名庙湾)射阳河畔大李庄,石麟堂徐氏后人正在迁移租坟。当打开墓穴时,在场人都感到十分惊讶,600多年前安葬的祖坟,黑漆有所脱落,一对棺木壁厚达30公分左右,都完好无损,十多个壮汉都抬不动,而且棺木比普通棺木大了很多。经分析认为应该是一对套材。经过动用机械才慢慢地将这一对棺木移至阜宁县三灶镇九灶村境内徐氏祖坟场原封不动隆重安葬。而该墓此前一直由本家后代徐国准、徐国端兄弟世代管理,给其30亩地耕种作为佣金。

  这座祖坟的主人名叫徐克俊,夫妇仙逝于640年前。当地广泛流传“洪武赶杀”年间,从苏州昌门逃难至此地谋生的。经过640多年的衍生至今已有25代人,人口遍布大半个中国。为了探究该墓主人的身世,徐氏子孙经过多年的民间收集和史料查证,联系到一段十分惊险的明朝变迁。

  话说洪武元年,朱元璋领兵打下了大半个中国,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无尚荣耀辉煌。想想为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和自己共同浴血奋战,屡建战功的将领们,也应当得到相应的封偿吧,也好激励士气,扫除元朝残余,统一国土,创立完整新朝。于是马上召集功臣们开会,只宣布一件事,“今天召集功臣开会,每人可提一项要求,可以要土地房产,也可以要黄金白银、安排亲友要职或娶妻纳妾,朕当场赐封”。当场着实喜坏了众将领,也一一祈求得到当场恩赐。唯一不同的是常遇春将军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要求,他请求皇上准许他带兵杀光苏州昌门一百里方圆人口。因为月前常将军跟随徐达大将军刚刚打下苏州,在与大将军分兵杀敌时,因地势险恶,在昌门一带遭遇敌人拼死抵抗,也损兵折将,遭受很大损失,是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损失最严重的一场战争。而守敌大多是昌门一带的军队和当地的兵,他怀恨不已。为雪恨,他提出了如此请求。当时所有将军的祈求朱元璋都爽快地一一应允并当场做了赐封,唯常将军的要求朱元璋感到为难。如不允则显得皇上心口不一,应允了则怕刚刚建立明朝,北方还有部分国土未打下,人心思定不易杀戳,且百里方圆的昌门数十万人头落地将在全国引起不安定。朱元璋正感到为难时,大将军徐达献言到:“我和常将军刚打下苏州,我们确实损兵数万,心中难受,但国家安宁更重要,常将军既然提出了请求,我看就让常将军在昌门中心位置力射一箭,以落箭为止,这方圆之间的驻户可以杀光,让常将军也基本达到要求,也不影响全国安定和统一”。

  朱元璋正在为难之时,有徐达献言马上应允。因为常将军一箭只可百米上下,当时市民大多住平房,全杀也不过十来户人家,不会在全国引起过大的震动,皇上准了。常将军是开国元勋,战功在功臣中列第二,仅次于徐达,也是徐达的副将,二人与朱元璋同是安徽凤阳老乡,关系十分密切,徐达又是当朝战功最多,威望最高的将军,不好多说,皇上应允了,也不好讨价还价。常遇春只好当场谢主隆恩。当即,徐达大将军指派军中大将徐明(也是徐达家庭哥哥)带部队和文史官随常将军骑兵部队开赴苏州昌门。(经典语录大全 www.wenzhangba.com)

  第二天一早,部队赶到昌门原敌营驻地,对外绝密,选择一高地,常将军立马高坡,猛拉劲弓,一声呼啸,箭指长空,顺风射出,文史官和骑兵也追赶飞箭而去……

  天大的巧合,一群大雁路过昌门上空,飞箭刚好射中一只大雁的腿,只见这只大雁在空中翻转了一圈后拖着带羽的弓箭又倾斜而吃力地向前飞去,尾追了近500里地,大雁在一河塘边坠落。史官们捡起伤雁和弓箭做好标记和记录后拍马回报。

  要说按皇帝恩准,常将军就要带部队追杀方圆500里,而昌门一带正是徐明大部家族所在地,上百户家庭千余人口的生死让徐明大将心如刀割。一旦开杀,昌门一带的徐氏家族将是灭顶之灾。不得已徐明只好向常将军求情:“常将军大人,我徐氏家庭和你常家世代友好,请您能否高抬贵手放本家族一马”。常将军想了想说,“这一箭也太奇了,未想到连你家族也带上了,不过你徐家与我常家确实世代友好,但我大兵一到,怎么知道那些人家姓徐呢”。两人商定三天后的五月初一寅时,常将军带部队到昌门开杀,凡徐氏一律在大门和前窗口上方插上菖蒲。下令凡门窗插上菖蒲的人家免杀。徐明再三至谢,一同回朝请命……

  五月初一凌晨,常遇春将军带领部队赶到昌门一看,千家万户门窗上方全都倒插菖蒲剑。常遇春见此情景气得双眼冒青烟!因为答应徐明大将了,君子协定不可失约,开不了杀戳,又找不见徐明。

  话说徐明见到家家户户门窗上方倒插菖蒲剑,是徐姓做好人失约泄密,无法交待,只好一人遛走向徐达汇报请救去了。

  五百里赶杀,一户一人都没有杀成。

  听了徐明请救,徐达忙说,老哥你犯了欺君大罪,恐怕性命难保,赶紧逃命去吧。(徐达1380年病故,时年54岁,开国战功第一,生前加封鄂国公,去世后追封为开平王。常遇春,疏封鄂国公, 洪武二年病卒军中,时年40岁,追封开平王。)

  徐明当即转告昌门一带百姓连日连夜举家带口,只带钱财和贵重放弃家园逃命。大多数人家逃到苏北盐城阜宁、建湖、滨海、射阳一带开荒种地。由于当时射阳河受退涨潮海水内流影响,土地冒碱长不了庄稼,只能在冒碱的土地上砌灶烧盐,灶口较多,从头灶、二灶、三灶……到九灶等等,也开垦能开垦的荒地草滩种粮。只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联专家帮助在今射阳县海通镇射阳河口建了射阳大闸,才阻止了海水内灌,这一带才改烧盐为开荒种粮。后来要解决北方元朝残余,加之朱元璋也不想大开杀戳。也就不了了之。(次年常遇春在打下北京班师途中急病暴毙,朱元璋又立其长子常茂为王。)

  这一事件史称“洪武赶杀”。盐城的阜宁、建湖、滨海、射阳等地百姓大都是昌门逃来的后裔。六百多年以来,每年的五月初一凌晨,千家万户仍然要在门窗上插菖蒲剑纪念,至今不变。逃难之人不知信息,所以一直不知京城变故,也不敢贸然查询,只能坚守开荒几代人。

  至明未清初,阜宁一代的徐氏后裔修建家谱,向上委查到徐明,到阜宁九灶时改名徐克俊(号徐明一直被当地人流传),再向上无法查找,就立徐克俊为庙湾(后改名阜宁)徐氏石麟堂一世主。640多年至今,徐氏庙湾石麟堂分支已衍伸到二十五世,人口近三万,分布在全国十七个省市区(含台湾)。1993年,石麟堂徐氏子孙将“一世老祖”徐克俊夫妇墓从射阳河畔大李庄迁至三公里外的九灶村徐氏祖坟场,并于2010年筹资30万左右建了墓、墓碑、三间二层祠堂、三层六角亭、三百平米的水泥场和园林式的门楼,当地后人每年都去祭典,每三年子孙都要进行大祭,一般有600人左右来现场祭祀,舞龙、腰鼓、民乐、地方戏很是热闹。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