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永远是相互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人生感悟 >

人,永远是相互的

2018-10-06 05:08:26 来源:诗词天地 阅读:载入中…

人,永远是相互的

  作者:鱼白

  来源:有书(ID: youshucc)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送我木瓜,我回赠你美玉。不仅是答谢你,更是彼此珍重,永远交好。

  这就是我们祖辈传下来的“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遵循了心理学的一个观点:即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具有“互酬性”--- 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这个“酬”不仅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情感等方面。

  人与人之间的互酬水平越高,人际关系就越稳定密切

  - 01 -

  来而不往,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里有句话:“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孔子对此十分认同

  一次, 孔子的弟子子路外出办事,路上看到一个小孩掉进湍急的水里,子路立刻跳下水,将孩子救了上来。

  孩子的父亲感激涕零,为了报答子路对孩子的救命之恩,他把家里的一头牛送给了子路,子路收下了这头牛。

  事后,子路将事情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称赞他做得对,原因是子路救人是大善举,理应得到回报,子路这样做之后,会鼓励更多的人来做好事

  果然如孔子所言,百姓们纷纷效仿子路,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积极伸出援手,而被助之人也懂得回报对方

  一时间,鲁国的民风都得到了改善

  这个故事,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的远见卓识,他清楚认识到:

  当一个人的善举得到认可和回报时,不仅让行善之人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酬报,也让被助之人学会了感激和报恩。

  这样一来,人们会更乐意行善,整个社会也变得更加和谐温暖

  受人恩惠,予以回报,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做人道义

  - 02 -

  你有来,我有去

  我有位亲戚高中毕业后就在老家务农,最近他住在我家,让我帮他在城市里找份工作

  没有高学历和工作经验的他,找份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费了一番功夫,我帮他介绍朋友公司里担任保安

  第一天上班,他在门卫室里睡着了,随后几天,经常迟到早退,朋友只好将他解雇了。

  后来我又给亲戚推荐了几份工作,都是高不成低不就,没有一个让他满意的。

  工作没着落,亲戚无所事事,索性窝在家里看电视。这种情况持续了半个月之后,我果断要求他搬走。

  亲戚很生气,怪我赶他走,怒气冲冲离开了。

  开始,我想和他解释,后来,我觉得没必要了。

  他在乎的只是我提供的免费食宿,还要帮他找份钱多事少的好工作。

  对于这种人,蔡康永在《奇葩说》里有句话说得好:

  ldquo;亲戚是我们不能选择的,难道他们就可以无缘无故自带光环、不把自己外人了吗?”

  对此,我一万个赞同。

  有些亲戚总是说,我们是“亲戚”,你帮我是应该的。

  他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应当,无论对方付出什么,在他心中都认为是正常的。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亲戚是把锯,你有来,我有去。”

  总有人,以亲戚之名,行利已之事,只做到了“来”,却忘记了“去”。

  和这位亲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红楼梦》里的刘姥姥

  一年冬天,刘姥姥饥寒交迫,便到远房亲戚贾府上借点钱度过难关日子好过之后,她带来了两大口袋的枣儿,倭瓜和野菜送到贾府,她说,这些东西带给吃惯了山珍海味姑娘太太们尝个鲜。

  这不仅是一个乡村老妪最朴实心意,更是她对贾府曾经的相助,真诚表达感激。

  后来贾府衰败了,刘姥姥又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帮助落难的贾府千金

  一个人只有付出,或者只有索取,都不能和他人建立长久融洽人际关系

  - 03 -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学生时代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同桌总是借你的笔,每次你都借了。有一次,你问他借橡皮却被拒绝了。

  友谊止于一块橡皮。

  职场中,也有类似的故事。

  同事雪莉休完婚假回公司后,就和另一个同事梅断绝来往了。

  起因婚礼份子钱。

  五年前梅结婚,雪莉送了五百元的份子钱,但雪莉结婚时,梅的红包只有两百块。

  份子钱,最讲究对等,回礼时,甚至还要多一点。

  同事梅非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在本该对等的份子钱上大打折扣,难怪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更应该恪守“礼尚往来”。

  不占同事的便宜,把人情账算清楚,做个职场中的“明白人”,唯有如此,同事之间才能合作愉快相处融洽。

  2017年2月3日,马云用2000万美金回报当年200澳元的新闻,让人津津乐道

  早在八十年代,澳大利亚的Ken Morley来华,住在杭州,期间认识了16 岁的马云。

  Ken没有上过大学,但对马云要上大学的想法非常支持。Ken经常和马云谈起纽卡斯尔大学,鼓励马云奋斗

  两人平时主要依靠书信交流,每次马云写的英文信,都会得到Ken的修改细致到修改他的每个单词语法

  每隔半年,Ken会给马云邮寄一张支票,两年时间内,他给马云一共寄出了两百多澳元。

  几十年过去了,虽然Ken Morley已经去世,但马云一直将Ken视作为他开启世界之窗的导师

  2017年马云来到Ken的故乡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用自己和Ken的姓氏命名“MaMorley”奖学金,出资2000万美金,以此回报Ken当年的知遇之恩,并用这笔奖学金去帮助更多的人。

  马云的这份知恩图报,应该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最好诠释了。

  人际关系的最佳模式就是,既不过度索取,也不过分独立,而是相互欠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真正幸福的人,是那些既懂得独立又适度依赖他人的人。

  通过你来我往,礼尚往来,让彼此知道“我记得你、我在乎你、我需要你”。

  只有拥有好的人际关系,我们才能从中获得幸福快乐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文章

  做人,唯有通达人世故,才能温暖地行走在人世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人,永远是相互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