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晨光从这里升起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晨光从这里升起

2019-06-07 21:20:14 作者:王龙生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晨光从这里升起

  晨光从这里升起

  得知李延平荣获自治区首届20佳新闻工作者桂冠,9月9日,中秋佳节,我约他主持完《天山晨光》直播节目采访他。

  “听众朋友,早上好!伴着东升的朝阳,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天山晨光直播节目又准时来到你的身边。”聆听延平那热情真诚熟悉声音,眼前浮现出他那文弱、消瘦而又倔强身影记得他1 O年前大学毕业来电台当记者时,体魄健壮精力充沛,敢说敢闯,什么也不怕。

  1985年,当乌恰、疏附两县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时,他颠簸千里,连夜赶到灾区,冒着余震的危险,夜以继日地采写抗震救灾的稿件。渴了喝口涝坝水,饿了啃口干馕。他采写的稿子,被评为中国首届地震好新闻特等奖。

  1988年,和田地区面积流行非甲非乙型肝炎人们谈病色变,他却主动请缨,不怕传染得病,奔赴和田,深入病区,走村串户,和另一名记者一起采写了1万多字的内参,为自治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多年来,他下农村,进牧区,上哨卡,深入基层采访,在天山南北的沙漠戈壁雪山草原留下了他的足迹,曾被百年不遇大雪困在深山28天。茫茫戈壁滩深夜翻车,他多处受伤,仍坚持采访写稿。

  他参与撰写的《光辉的足迹——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系列专稿、《沉重的一锹土》连续报道,以及长篇通汛《市场,新汽成功天地》等一批有力度的重大报道,在听众中留下深刻印象。他先后2次获得全国广播好新闻奖,l0次领到自治区好新闻奖。

  1O年记者生涯磨炼出他敏锐的新闻意识和不断进取、争创一流的性格成长为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业务骨干

  1993年10月,李延平担任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天山晨光》节目组长后,和组里年轻人一起,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仅用8天时间,就推出了全新策划、全新包装的《天山晨光》直播板块节目。在这段日子里,李延平和他的伙伴们日以继夜地工作,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有时一直干到天亮。

  走进《天山晨光》节目组办公室,你会产生一种旋转的感觉。无论打电话、抄稿子,还是整理音响制作节目,一切都在快节奏的运作中进行人人都像上了发条紧张忙碌,来去匆匆。每天1小时的《天山晨光》节目,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状态完成的。

  在李延平的日历牌上,近两年来几乎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天。每逢节假日,他都主动安排自己值班,好让同事们与家人团聚。组里有人生病或外出采访不能上班,他就顶班上岗,主持节目。他满脑子装的是稿子、节目,甩开家务,全身心投入工作,常常通宵达旦,像一只止不住的陀螺,不停地连轴转。累病了,还要硬撑着,挤不出时间医院。两年中,他平均每个季度采编播专稿60篇以上,主持节目70天左右。

  李延平认为,一个节目的成功,光靠一两个人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依靠集体的力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要提高节目的质量,首先要提高全组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天山晨光》节目组十来个采编播人员,全是年轻人,有的当过播音员却不会采访、写稿,有的干过几年记者却从来没有主持过节目。现在,能采、能编、能播,采编播一肩挑,难度可想而知

  李延平言传身教带领大家从头学起,边学边干,迎着困难上。栾洪金,是个刚参加工作的新手。李延平把她作为培养重点,一起采访写稿,一起整理音响,一起主持节目。一天晚上,他帮洪金修改稿子,整理音响,编排制作节目。一遍不行,二遍;二遍不行,三遍;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办公楼突然停电,他俩冒着倾盆大甭,跑到天山经济广播电台办公室继续改稿,一直干到凌晨6点多钟。8点钟之前,他俩又准时来到电台直播室主持节目。在他的传帮带下,栾洪金各方面进步很快,被评为目治区区级机关优秀党员。她诚恳地说:“我的每一点进步,与组长李延平的关心帮助是分不开的!”

  今年7月中旬,李延平得了重感冒,头重脚轻,全身乏力,组里同事们劝他回家休息。他淡淡一笑,摇摇头说:“感冒算什么病,没关系!”他忍着病痛,迎着滚滚热浪,坚持带主持人梦洁一起下乡采访。盛夏酷暑,过度劳累,使他一下累倒了,全身爆发急性炎症。返途中,他躺在车上,满头流汗,昏昏沉沉。组里的同事和司机搀扶着把他送到家里。病倒在床上,他念叨的还是工作。

  身为组长,李延平不仅在工作上热情帮助组里年轻人,而且在生活上尽力关心照顾。上完早班食堂早已关门,他就自己掏钱请大家吃早点。有时,请嘉宾上节目,他用自己的钱给客人报销“打的”车票。近两年来,他总共拿出近3000元给大家增加营养,报销车票,相当于半年的工资收入。采访中,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付出一些,为的是让大家齐心协力投入工作。”

  两年来,李延平和他的同事们密切配合精心组织采写了一批有深度、有影响专题报道。《金钱奉献——一个少校飞行员他的妻子》一经播出,直播室热线电话铃声不断,听众来信近300封。由此引发了一场为期12天的“金钱与奉献"的大讨论,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他们冒着零下20多度严寒,踩冰踏雪采写的一组关于“雅玛里克山3万多居民吃水行路难”的追踪报道,引起乌鲁木齐市委有关单位高度重视,使这个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群众纷纷来信、来电话赞扬《天山晨光》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如今,《天山晨光》已经成为深受听众欢迎名牌节目,仅去年一年,就收到听众来信12万多封。

  今年5月1日开播的《劲歌台》节目,台领导又放心地交给李延平负责,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结束采访时,谈起今后的奋斗目标,李延平双眼一亮,来了精神滔滔不绝地向我倾诉他的许多设想打算……

  晨光,从这里升起。延平,但愿你和你的同事们主持的《天山晨光》、《劲歌台》节目每天都是新的,真正成为千千万万听众朋友的知音

  1995年10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晨光从这里升起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