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弥渡之行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弥渡之行

2015-09-29 作者:马永欢 来源:马永欢原创 阅读:载入中…

弥渡之行

   弥渡之行

   马永欢

   一

   弥渡县我去过好几次。2006年我第一次去,缘于皋利民、盛代昌、杨林海、楼永治等文学爱好者,积极倡导文学精神,创办了《小河淌水》报。这份民间文学报的诞生,吸引着我。吸引,并非这份报纸,而是他们的一份难得的文学情感。为了纪念创刊,他们搞一个规模空前的创刊仪式,邀请我参加。我怀着满腔热情从永平坐客车前往弥渡,参加隆重的“开工”仪式。当时的路不好走,公路是老公路,一路颠簸到下关,又从下关颠簸到弥渡,几乎一天时间。去了,就结下了一份难忘的文友之情,陌生变熟悉。第二次,我率领永平的业余作家,共5人,叶华荫、张会军、宋艳花、冉荣萍共5人,包了一辆面包车,与弥渡的文友欢聚了整整一天半,收获颇丰。第三次,是我一个人,独立行动,文学创作本来就具有独立性,一个人行动是经常的事。

   2015年4月15日我被抽调到曲硐小城办,主要任务是写曲硐,写曲硐的保护与开发,记录历史文化,抒写时代之风采。有幸遇到首次轮休,我被领导安排在第一批,10天的轮休,可以好好外出旅游采访,于是,我把采访定在弥渡。

   文学创作热情高涨的永平作家马云海与我同行,我俩坐客车。永平到下关一个半小时,下关到弥渡一个小时,公里都是高速路,一马平川,阳光灿烂。

   二

   一到弥渡车站,我就与皋利民电话联系,他是弥渡职中的老师,又是副校长。他发给我一个短信,“你俩先到弥渡花灯广场附近茶室喝茶,我正在下关办事,下午五点赶回。”我俩就没有方向的乱逛,不去喝茶。由于我要送给弥渡图书馆两本书《四美如春》,于是在乱逛的过程中,遇到一个老人,问询,他热心的给我们指引了方向。我俩顺着大致方向找到了图书馆。图书馆,令我俩惊叹,气势恢宏,平生第一次目睹。图书馆,坐东向西,瓦木结构,古色古香。房后是古树苍天,房前是绿树高低错落,生机勃发。绵绵雨后,树更加茂盛,叶更加碧绿,仿古的图书馆建筑散发古朴气息,缭绕心间。此情此景,需留纪念,云海站立石阶前的广场,广场上的雨水痕迹依然如故,我为他拍照,他也为我拍照。

   广场的北边有一雕塑,雕塑两边有弥渡民歌石刻,有“弥渡山歌”,有“十大姐”。长方形的石台上铺展“歌卷”,犹如画卷,有谱有词,“弥渡山歌”,最能让我陶醉的是“山对山来岩对岩,蜜蜂采花,巅山来……”;而“十大姐”呢?“脸似银盆面似霜,嘴似樱桃手似藕……”这歌,让我哼哼,一个美女若隐若现地向我走来,这个美女就是我眼前的十大姐。

   黄虹的雕塑,微妙微翘,令我景仰,缘于她是云南民歌歌唱家。我在青春年少时,虽然不是云南民歌的痴迷者,却喜欢听黄虹唱的山歌,今天偶然与“她”相遇,她的诗意篇章呈现于心。

   她原名黄琼芝,1928年出生于昆明一个酷爱民间歌舞的家庭。出生地让她茁壮成长,一个是省府,云南的文化中心,一个是民间歌舞浓郁的家庭。云南的花灯,民歌小调、抗日歌曲,滇剧音乐,犹如一泓山泉沐浴着她的歌喉,浸着她的心灵。兴趣与工作浑然一体,她的歌更有正气,更加豪迈。她曾经在滇军十师艺术工作队,一心一意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歌声就是她抗日的武器,鼓舞士气,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她不仅在工作实践中锤炼,而且不断学习,她到中央歌舞团深造,向董源、万昌文、赵风老师求教,让民歌思想升华,让民歌艺术纯粹。

   新中国成立后,她在云南省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如同一只飞鸟,让民歌飞翔,传播四方。在1953年全国民间歌舞会演和1956年全国音乐周中,她演唱的《小河淌水》、《赶马调》、《猜调》、《放马山歌》等云南民歌,宛若温暖的春风,在高原大地回荡。民歌人生是一条悠长的路,在路上,她像蜜蜂一样,收集、整理、改编近百首云南民歌,不断演唱,让《小河淌水》、《放马山歌》、《我望槐花几时开》、《猜调》、《赶马调》、《绣荷包》,在人民群众中深入人心,广泛流传,在村村寨寨中如同流水流淌不止。不仅如此,这些优美的歌曲,有的被选入音乐院校的教材,有的被改编为器乐曲,为云南民歌插上一双翅膀,穿越时空,传唱久远。

   为了扩大视野,提升自身素质,并让《小河淌水》等云南民歌走向世界,她曾随中国代表团多次出访波兰、罗马尼亚、东德、朝鲜、日本、印尼、苏联、缅甸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云南民歌是最接地气的,是最朴实的,具有正能量的,为了让云南民歌在艺术上独具风格,人人能够一张口就唱,一唱就永不忘怀,她吸收花灯和京、豫、越、评诸剧中的唱法,形成甜润、嘹亮、谐趣、豪放、以情带声、意境动人的演唱风格。

   黄虹,一生与歌相伴,一心融于人民,留下了如歌声一样的美誉:云南省歌舞团独唱演员、副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第一至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和云南分会副主席,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黄虹的雕塑后是一丛青竹,雨后,青竹的枝节仿佛更加坚韧,更加雄浑。而青青竹叶,像春鸟,展翅欲飞。是的,一丛青竹成为了黄虹雕塑的背景,意义非常,缘于竹是君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因而,青竹在阳光下,辉映着黄虹伟大的精神,彰显着黄虹对云南民歌情有独钟的情愫!

   三

   黄虹雕塑的对面是塑宜公尹的雕,黄虹的雕塑坐北向南,而尹宜公的雕塑是坐南向北,中间是宽阔的广场,广场把二者相连。广场的中心线是图书馆轴线的延伸,而图书馆的左边是文化宫,右边是博物馆。广场的中心线向西延伸是,一泓湖水景观,水中有树,树中有水,是宁静的、诗意的、养眼的、养心的景观。

   尹宜公雕塑前有两首弥渡民歌石刻,《小河淌水》一首,是尹宜公整理改编填词。

   (男)哎!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尼阿妹在深山。妹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妹,妹啊妹!妹!就像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女)哎!月亮出来,望见月亮想起我尼郎。一阵清风吹上山、吹上山,郎,郎啊郎!郎!你给听见阿妹叫阿郎?

   另外一首是《绣荷包》,是王群记录。

  小小荷包,双是双线,妹绣荷包。

  妹绣荷包,坠在郎腰。小是小情哥,等是等等着。

  不等情妹,要等哪一个?不等情妹,要等哪一个?

   两首弥渡民歌石刻中间之后,是尹宜公的石雕,尹宜公(1924——2005)是《小河淌水》整理改编填词人。石雕之后依然是青青翠竹,辉映着尹宜公的不朽精神。

   广场的南北向的两尊石雕,面面相对,一个是填词,一个是歌唱,成为弥渡大地上精神的丰碑,成为弥渡历史文化的精神号角,在渐进的时空里,精神的号角成为文化的引领。“正如福楼拜所说,人是渺小的,而作品使其永恒。我企图用文字唤醒人们灵魂中的沉睡,让他们放弃利益的争斗,回到精神的塑造上来。”(赵丰著《哲学的慰藉》)

   是的,利益的争斗,在改革开放后越演越烈,人们在一起谈论的最多的是物质利益。如果你不想谈论,想回避,就到这里来。这里十分的宁静、静谧,是文化的巨大磁场,是弥渡山歌荟萃之地,是弥渡民歌矗立之园。在这里徜徉,你的心灵没有利益的争斗,没有喧嚣烦躁,眼前是跳动的美丽音符,内心升腾的是“山对山来岩对岩……”,“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四

   我与连海漫步到文化馆大门前,用惊叹的目光扫描气势恢宏的文化馆建筑。然后怀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图书馆一楼的阅览室。

   我从包里拿出两本我的散文集《四美如春》,热情的女工作人员接过图书后说,“今天星期六办公室不开门,星期一开门,我开你一个收藏证,你们永平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时,我请他们带给你来。”我说,“好的,谢谢!”阅览室,有不少读者在静静的阅读,我俩悄悄离开

   来到弥渡博物馆。参观的人有男有女,出出进进,络绎不绝。我首先阅读文化弥渡。弥渡的地理位置,我一直模糊,现在需要弄清楚,因此,无论时间再紧,也需伫立,精心阅读,在我心中确立弥渡,把弥渡的地图轮廓安放于心。弥渡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东南部,东至水目山顶与祥云县交界,西至隆庆关也就是鸟道雄关丫口,与巍山县分疆,北至九顶山巅与大理市、祥云县相接,南至牛街乡太平山顶与景东县毗邻。我想,与弥渡相邻的县,我到过祥云县县城,但水目山顶没有游览过,应该去,听说,水目山顶是一个迷人的风景区,是作家诗人不得不去的地方,从弥渡县城可以前往。巍山县去过,但鸟道雄关还没有亲密接触,始终在我心中是一个绚丽的梦想。九顶山巅,应该是一个山高人为峰的烂漫之地,应纳入我的五年计划,前往观光。景东县我没有去过,在我的想象中,景东的风景遍地皆是,我在今后的日子将会从这里出发,奔驰景东,一一拾取绿色的风光。

   弥渡,对于我来说,到弥渡不想媳妇,不是说永平到弥渡遥远,遥远了就不想媳妇,想也白想。其实,一点不远,而是弥渡让我痴迷,来了一次又一次,一心一意的痴迷。痴迷缘于弥渡素有“文献名邦”、“花灯之乡”、“民歌之乡”的誉称,是蜚声中外的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故乡。“哎,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我情不自禁的在心中唱响。

   弥渡,文化底蕴深厚,花灯以浓郁的地方特色跻身于云南花灯之林,民歌《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和花灯《十大姐》、《绣荷包》等驰名中外,因此,弥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弥渡花灯戏、弥渡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河淌水》位列云南省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十大文化品牌之首。令人惊叹的美誉,不是吹出来的,也不是像编故事一样编出来的,而是唱出来的,而是声情并茂坚持不懈地唱出来的。

   弥渡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有“标绩全滇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遗址、二十村玉皇阁、白崖城金殿窝遗址等文物古迹,有“杜鹃世界、山高水长”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太极山、“天下无双境、人间第一桥”的天生桥等旅游景点。这旅游版图,也是我的旅游导游图,我将在弥渡朋友的引领下,一一观光,一一感受。

   弥渡县博物馆2012年1月开工,同年9月完工,项目占地面积1218。07平方米,建筑面积3155。39平方米框架结构,分为地下一层,这层为地下车库,建筑面积1937。32平方米,地上两层为博物馆,建筑面积1218。07平方米,内设历史文物展示厅、文物库房、办公业务用房等功能厅室。文物的“家”是有级别的,无论任何人,一走进这个“家”,就会生发敬畏之心。

   2013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60万元,对博物馆进行全面布展,整个布展分铁柱千秋、毗雄风华、哀牢墨雨、小河淌水、美丽弥渡五个部分。2014年4月完成向社会免费开放。科学布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360万元的布展经费,是让久藏的历史文物走向亮丽舞台的助推力。有了助推力,五个部分的展室,犹如五朵花,在春风中同时绽放,灿烂夺目。

   弥渡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00余件,其中国家级以上文物40余件。县境内已经发现的文物点228项,其中被列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5处。文物之多令人赞叹,在赞叹中慢慢细赏。

   五

   陶瓷精粹呈现眼前,我细赏一个陶器,但只能隔着玻璃欣赏,不能触摸其质感。如果只有折射历史文化光芒的陶器,而没有文字说明,我是无法读懂眼帘中精美的陶器的。“弥渡人早在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陶器。”这一文字说明,弥渡陶器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影响深远。

   弥渡不仅生产各种各样的陶器,而且销售陶器,深受购买者的喜爱。“清同治年间,沈顺宝研制的产品在大理三月街销售,西藏人和英国人争相购买。”陶器是一种艺术品,生产者需要有高超的艺术品位,生产出精彩纷呈的艺术产品,弥渡制陶人就有这样的艺术修为。沈杨玉在祖传技艺的基础上,制作的土陶花盆、香炉、花瓶等上饰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想,文化的走远,需要自觉的传承,一代又一代,不中断。在民间,要做到像沈杨玉一样的艺术境界,的确不容易,祖传技艺,发扬光大,把最美的文化精品奉献给社会,抒写绚丽的人性光辉。 (伤感友情日志大全 www.wenzhangba.com)

   弥渡的制陶业、销售业,不仅仅只是沈杨玉,而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形成制陶名村。新中国成立后,兴隆村制陶业发展、扩大,产品众多,而且供不应求。销售业不仅在弥渡市场上闪耀,而且走向县外,一路芬芳。

  陶器,经过上釉后,呈橙黄色或棕黄色,犹如秋天的色彩,令人炫目,心潮荡漾。这样的艺术佳作,不仅美观,而且耐用,经风历雨,色泽不变,依然鲜活。

   “县内除本地陶器外,还收藏外地陶器。”这一理念,我内心点赞,文化,不能孤立的存在,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走出去,是为了检验本土文化的品质,是否受县外人民的喜爱;走出去,也是一种交流,文化在传播中,本土文化将与非本土文化相碰撞,碰撞的火花,散发出文化质地的气息,或弱或强,一目了然。请进来,文化的发展不能自我封闭,要打开门、打开窗,让外面的空气流进来,从而让文化的生命健康成长。

   当然,请进来,目的要明确,不能崇洋媚外,不能顾此失彼,丢掉自己的老本,迷失方向。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繁荣,要固守自己的文脉,要固守自己的文化本性,要固守自己的文化性格,因此,对待请进来的文化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发展自己的文化有利的,我们就采用、吸收,如果不利于自己文化繁荣的,就应该理直气壮地拒绝。本土文化,犹如土生土长的苍天大树,已经习惯本土的水土,外来文化只不过是一种借鉴、启迪。当然,要快速发展本土文化,借鉴外来文化的精神,启迪我们的心智,是非常重要的。

   六

   弥渡的陶瓷精粹,除刚才领略的一个陶器外,还有清朝时期的一对青花高领斜肩方口瓷瓶。这对陶瓷就像活着的竹筒,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承载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还彰显着陶瓷工艺史上的一大奇迹。色彩纷呈的釉上彩之小碗、大碗、盘子,还有花瓶、玉酒杯、龙头玉带钩,等等,我平生领略,惊叹不已,弥渡先辈,充满智慧

   琳琅满目的银器,绚丽夺目,如:银骄饰、银雕柄小勺、六方银酒杯、荷叶边银茶碟、银梳妆合,等。民国年间,银器在弥渡犹如浩荡的春风,银器加工林立,产品繁花似锦。银器工匠铺,有金章号、金满号、复盛号,等等,产品除以上提及外还有手镯、戒指、空心项圈、罗汉八仙、等。我想,弥渡银器如此辉煌,呈现了弥渡历史文化的厚重。我一步一个脚印观赏银器,心生感动,遐想无边。

   七

   剪纸,图文并茂的剪纸,犹如一个磁场,吸引我的目光,细心阅读。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我认为,人们的生活不是简单的吃、穿、住、行,还需要一种别样的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装点生活,点亮生活,让生活丰富多彩,让生活春意盎然,无论生活贫瘠之时,还是生活富裕之时。因为,人的生活,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精神的、文明的。

   许叶氏,光绪二十四年即1894年生,弥城镇光明街人。从小喜爱绘画、剪纸,12岁自学剪纸,坚持不懈52年,因此,剪纸技艺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从而,游刃有余地剪出梅花、莲花、福寿莲桃、牡丹花、猫眼菊、狮子滚绣球等。1952年,为中央慰问团表演描花、剪纸。

   许叶氏的剪纸人生,犹如一幅画卷,在我眼前徐徐铺展,梅花绽放,冰清玉洁,莲花舒展,蜂恋蝶绕。鲜活的剪纸艺术,不仅让生活多姿多彩,而且让弥渡的历史文化增添一抹红霞。

   刺绣,弥城刺绣的图样随用途而变,如同山间流水随形而变,千变万化,如梦如幻。一般装饰图样有玫瑰花、牵牛花、水仙花、葵花、水草金鱼、螃蟹、双猫敬菊、蝴蝶沾花、串枝葡萄、顺风菊,如此众多的图样,我只能无边想象,缘于我没有一一亲眼目睹,但,这样想象,也是一种美丽享受

   刺绣的结婚图样,更加意味深长。如鸳鸯戏水,活灵活现,两心交融,美如激流,浪花飞溅;如喜鹊登梅,梅花娇艳,喜鹊声声,鸟语花香,天高水长;如双飞燕,生命的和谐,缘于双飞,双飞是情感的绚丽梦想,也是思想寻觅的归宿。双飞是心灵自由的剪影,是一切生命的崇高理想,巨大的时空,双飞,是一对生命最美丽的对话。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刺绣图样推陈出新,一展风采。有翠竹熊猫,有松鼠葡萄,有飞雪迎春,有山花烂漫,有迎客松,有双燕迎春,有孔雀牡丹,有双玉兔,等等。时代变,刺绣变,变得如梦似幻,美轮美奂,还没有看到真实可触的刺绣,我就被柔和的灯光下的文字迷住,醉倒在迷人的文字里,犹如醉倒在美丽的情人怀抱中,痛痛快快地做一场伟大的春梦!

   三幅刺绣图:花鞋,“小河淌水的故乡——密度”绣荷包,“双龙抢宝”的蓝色马夹。三点一线,我用心思加以点染,三幅刺绣图瞬间贴在我上。脚穿绣花鞋,手拎绣花苞,身穿刺绣马夹,我仿佛成为古老客栈里刺绣铺的现代模特,奉献自己的青春,给刺绣作魅力无限的广告。

   彩扎,在弥渡,是一种民间文化,是一种民间艺术,宛若彩虹,绚丽在民间。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历史的真实是用真正属于它的细节证实的,不管还剩多少。这就是历史,也是文物保护的严格之所在。”在这里,一个彩扎细节让我动容。杨守信,生于1911年,弥城光明街人,从小跟随其父学习彩扎,在学习中,对彩扎一往情深,工艺精湛,深受广大群众好评。每年春节,为灯会彩扎各式排灯、龙狮凤凰、麒麟、白鹤、蚌壳、笑头和尚等,有了这些彩扎,灯会更加丰富多彩,春节的文化气氛更加热烈;为办丧事彩扎狮、象、马、鹿;为州、县文艺团体制作宣传模型及道具;还做玩具(面具)唐僧、沙僧、孙悟空、猪八戒、老寿星、生旦净末丑头盔,造型优美。杨守信的彩扎,受本地及周边县市群众赞赏。

   古老而精湛的梅根砚、景泰蓝笔糯、石砚、乌铜走银墨盒、水晶眼镜,让我驻足惊叹!翰苑珍藏精墨筒,让心潮澎湃,心生敬畏,敬畏历史文化的辉煌。

   八

   “古郡英杰”展栏,令我大开眼界,弥渡文化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有文献名邦、人文与州城并盛之美誉,曾经出现“同门双进士”,十里两翰林和父子进士,父子亚元,师范编著《滇系》40卷,被称为“史氏一家之美”,莘野村被称为“诗人村”。灿若星河的人才群,令我仰望,一一悦读。

   苏霖渤,弥城人,幼年丧父孝敬母亲,在叔伯长辈教养下,勤奋好学,1723年乡试中中举,同年又中恩科进士,步入仕途。后因母亲已经九十高寿,于是告假回乡奉养。回乡期间,被云南省地方官员聘请为五华书院主讲,培养地方人才,著名书法家、“?C马御史”钱沣、台湾兵备道万荔村等是他的学生。不仅如此,他还著有《海门文摘》。所以,他被清道光《赵州志》和民国《弥渡县志稿》列为“乡贤”、“民贤”。我想,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人才,而人才的茁壮成长需要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付出行动。苏霖渤,一是自己的勤奋努力,二是政府的充分肯定,成为弥渡历史上的“乡贤”、“民贤”,让后人景仰。文化需要传承,景仰就是最好的传承。

   龚渤(1712——1759)寅街莘野村人,少时就读于举人赵矿门下,刻苦用功。清雍正十年即1732年中乡试壬子科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丙辰年进士。为官期间,曾随乾隆皇帝谒景陵、泰陵等。告老还乡,受聘任教五华书院,当时云南登科第为仕者多出门下,回弥渡后,不结交权贵,在家读书,过着“荒田分半亩,随意种山蔬”的田园生活。著作有《四库扼要》、《依云楼诗文》、《使晋纪程》、《梅花百咏》、《塞上吟》、《使蜀吟》等。他被民国《弥渡县志稿》列为“民贤”。 龚渤,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符号,激励着后人积极向上,抒写精神的篇章。人生啊,即漫长又短暂,不能庸庸碌碌在大地上行走,而应留下璀璨的足迹!

  尹箫怡,祖籍四川,落籍弥渡。幼承家学,才思敏捷,殿试二甲第四十七名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1865年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右中允等。1883年外放安顺府知府,以清廉著名。1886年卒于任上。他精通文史、诗词、乐律,擅长楹联、书法,弥渡民间遗留墨迹较多。他被民国《弥渡县志稿》列为“民贤”。做官清廉不易,如同亭亭玉立的莲花,虽出污泥却不染,坚守心灵之纯洁。他不仅如此,还满腹诗书,留下珍贵的墨迹。令我感概,做

  人与做文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文官应有的秉性,让后人秉承,传颂。

   李文学(1826——1874),牛街瓦卢村人,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当过雇工,受尽欺凌。1855年大旱,官府催粮,庄主逼租,广大的贫苦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李文学在太平天国战士王泰阶、李学东的启导下,组织发动农民武装反清。1856年5月10日,率五千余人在瓦卢后山天生营誓师起义,被推举为“夷家兵马大元帅”。起义军提出“铲尽满清脏官,杀绝汉家庄主”口号,北联大理回族杜文秀起义军,南结田四浪哈尼族起义军,团结彝族、汉、回、苗、哈尼、傈僳、傣族等民族共同反清。先后建立8个都督府。根据地东达镇南马街等,南抵元江、墨江,西至镇源,北抵南涧公郎,面积3万平方千米,人口50余万,沉重打击和动摇了清王朝统治。清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清军重兵围剿杜文秀起义军,李文学率三千兵马驰援。兵败后退回南涧,被叛徒出卖,1874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被杀害。虽然如此,他的部将李学东率余部坚持斗争到1876年。历史是公正的,历史给予李文学公正的评价:李文学彝族农民反清起义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1965年,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将起义遗址天生营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修建了“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遗址纪念碑”。李文学的一生是灿烂的,因为他揭竿而起,呐喊的起义口号“铲尽满清脏官,杀绝汉家庄主”是得民心的;他举旗反清是正义的;他虽然被杀,却是值得的,因为他为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幸福,为了家园的安宁、吉祥!他给予我们的启示:人要活得有正气!

   李????执笞??恕G寮吻旄?侥辏?820)四月十八日出生,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白天打短工、夜间编织草鞋以维持家庭生活并供其读书。少年就读于王景坡先生门下,10岁能文,过目成诵。道光十六年,科试取冠童子军即秀才第一名,1844年,乡试中甲辰科第三十三名举人。主弥渡奎光龙文书院讲席,名噪一时,其间,曾经3次应礼部会试,因文风不切“八股”,皆不及第。12年后,又2次赴今会试,皆不中。1874年,吏部遴选广西北流知县,因缺少赴任路费而未就职。光绪元年七月十五日,选授安宁州学正,两年后任满回弥渡。1878年,经云南总督岑毓英推荐,主讲大理西云书院。1881年冬,应云贵总督岑毓英聘请,参修《云南通志》,完成《天文星野》1卷,《气候》1卷,《疆域形势》1卷。

   一年后回到弥渡,再主讲大理西云书院、弥渡中和书院,培育地方人才,回报故乡,情深深意浓浓。1892年云南督学高钊中到滇西地区巡视,对李??叛?似芳??褪叮?⑸媳ǔ?ⅰ?893年,光绪皇帝御赐李??澳诟笾惺橄巍保?⒃诩蚁缃ā岸魅俜弧薄?896年,他无疾而终,享年78岁。李??承缘?牛??焦蜒裕?肴宋拚??写笕宸纭K坪酰?彩窃谖幕?献鞒鼍薮蟪删偷娜耍?加写笕宸纾?菜坪跹橹ち恕盎岬绷杈?ィ?焕乐谏叫 敝??取

   李???簧??龇岷瘢?小抖烈浊乘怠?0卷、《四书浅解》18卷、《性统》1卷、《中庸读法》1卷、《葩经拾萃》1卷、《天根谈》1卷、《左氏碎金》1卷,《孝子必读》1卷、《三字经注解》卷,等等。著述丰厚令我惊叹!也让《新纂云南通志》称赞不已:“弥渡故隶赵州,人才在盛,为一州望。乾隆中,狮氏范、谷氏际歧同时并起,以著作名宇内。不百年而李??觯?V?与之齐名???Р蛔ㄖ饕患遥?惨跹簟⒕?场⒅荀隆⒕耪隆⑾轮练缋?⑿墙恰⒐滦椤⑼跸唷⑷?青、吉祥之书,无不探索,著为论说。其精者,虽星官,历翁莫或过之。当是时,士方攻制艺(文章、论述)以取科第,其弊也,多空疏而寡实。??揽剐睦硎??晃?籽В?涑銎渌?茫??嗍砍?迹?抛沤跃??V两瘢?嵛魅耸课奕瞬恢?欣钕壬?摺?鬃映粕普呷?眩河阎薄⒂蚜隆⒂讯辔省H??撸?幸恢薄⒘隆⒍辔手?逶铡!崩??幻窆?睹侄上刂靖濉妨形?懊?汀薄

   “名贤”,在弥渡的历史天空中,灿若星辰,照耀山川大地。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弥渡之行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