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乱解茶味,无非是个五千年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乱解茶味,无非是个五千年

2017-11-30 08:30:46 作者:丑丑 阅读:载入中…

乱解茶味,无非是个五千年

茶之味,

喝下去的无非是个5000年。

第一次接触到茶叶,是小时候看到老爸喝水的杯子,看到水里的烂树叶,内心忍不住哭泣,“我爸养我这么吃力么?吃个树叶都吃不起绿色的”。

于是,我便端起杯子喝上一口,但瞬间就扔掉并对老爸哭着叫喊道,“爸!你杯子里有毒!”

终归在巴掌下还是知道了那是我爸花重金买来的茶叶,从此,我就对这个祖宗级的“饮料”产生了兴趣。

也算是一顿胖揍下的机缘巧合,我姐看我挨揍挨得扎实,便是认真的学习了关于茶叶的东西,本想在我老爸面前显摆一下顺点零花钱,没想到,到了成年却是搞了个茶馆。而我也顺理成章的在姐姐的拳头下了解了关于茶的味道。

而我觉得,说茶论茶便要从最初开始,一概而讲,说茶无非说个上下五千年。

茶叶初现牛B之时是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神农本草》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于是在神农氏的带领下,辛苦打猎的人民将茶叶直接放进嘴里嚼,解除完一天之疲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黑夜深深地造娃行动中。

这是茶叶促进人口增长的第一形态。

直到春秋时期,人们尝试着把茶叶放在水里煮。煮沸后,一吃而尽却发现妙味无穷。这种饮茶的方法,称为“粥茶法”。《膳夫经手录》中道:“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到了西汉,有钱的土豪会在茶汤里放点盐和葱姜蒜来彰显土豪的身份同时遮盖茶叶的苦味。

第二种形态“饭”茶自此出现。

以上说的茶都不能说是我们口中的茶,它更像是饭,茶叶只算是一种健康便宜的菜。而茶叶得入佳章是在唐朝。无聊时翻阅《茶人三部曲》,里面总结了对于茶而言的一个发展进程:唐煎宋点明冲泡。

唐代的煎茶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吃茶,煎茶之前,将茶叶经炙、冷、碾、罗制为茶末,然后投入沸水的锅中。然而自认为最骚操作是有人在茶汤中加盐。有的还加花椒和蜂蜜等。

我无法评价这时的茶水是饮料还是什么,感觉像是果粒橙喝前摇一摇是最好的。这样喝完,你会发现这茶汤不仅解渴而且顶饿!

想想古人每日以茶水充饥,食不果腹还要辛勤劳作是不是特别感动?如果你真的这么想便是太年轻了。

陶弘景在《杂录》中的写过和么一句:

“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陶弘景隐居在当时乃是丹道大师、医学大家。他说,黄山君一直吃茶,所以会飞。哦,对了!黄山君是个神仙。

你是不是不信喝茶修仙?然而,壶居士在《食忌》也讲到:

“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壶居士据说也是个神仙,他用这个话告诉我们,喝茶修仙,法力无边。他是不是神仙不可考证,但他有一个不及格的学生,叫费长房。他特码也是个有名的神仙!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然而也并不是所有人是因为要愿意当神仙而喝茶水的,当了神仙性生活有没有暂且不说,天天不吃不喝,张嘴一吸,饱了。这你能受得了?反正宋徽宗应该是受不了

赵洁是个雅人,喜欢画画喜欢女人,他后宫有3000个妹子,所以他应该不想成仙。但是,他喜爱斗茶,尤其喜欢用点茶法斗茶。

在宋朝的城市中茶肆、茶馆、茶坊林立,而这些地方算是当时的酒吧。茶汤品种如雪花和哈啤,你如何分个好坏?何况,皇上喜欢的你说你不喜欢?拖出去!所以就产生了斗茶。

“斗茶”说白了就是看谁的茶末味道更牛X。

斗茶者共用一瓯沸水点茶,先在茶末中注水调膏,再在膏中注水并用竹筅敲打。

一斗汤色,首先看茶汤色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

二斗水痕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汤与盏相接的地方若是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

点茶法的茶水绿得很,跟隔壁老王的帽子一样,绿意盎然。所以我也一直在想,点茶法没在中国流传是否也有着颜色的缘故。

然而,如果要说起现代的点茶法不得不说日本,现阶段点茶法比较正宗的流派在日本,如果说日本的点茶你不知道。那么提起日本的抹茶相信你一定有听过。

抹茶较古时的点茶用的茶末目数更为细微(当然也有别的差别,这次暂且不说)。所以用抹茶打出来的茶汤更为细腻。有名的宇治抹茶目数便是高达到2500目以上的微粉。也就是5.5微米(头发丝直径60-90微米)。

用好的茶粉点出来的茶汤,像是一汪碧湖,绿波荡漾。而点茶出来的茶汤茶味最盛,腾腾水汽缠绕着茶香,确实妙不可言

无论是煎茶还是点茶最繁琐的莫过于器物过多,红泥小火,锅碗瓢盆缺一不可

然而相比之下真正麻烦的便是流传至今的泡茶法。

泡茶兴于明,但有理由相信,发明泡茶的人一定是个懒鬼。对比过程,无非就是茶叶不碾了,直接扔到碗里用水一冲便喝了。过程简洁有力。然而发展至今,却比任何一种饮茶法都为复杂。

冲泡法,繁琐不在器,我自认为在于“礼”“形”“意”。

“礼”是泡的步骤,藏茶、洗茶、浴壶、泡茶(投茶、注汤)、涤盏、酾茶、品茶。光是一套功夫打下来,若是口渴之久的人,早就掀桌走人了。所以能安心坐等茶艺师泡好茶的人,不是闲人也定是个文人,否则会耗费这么久的时间去等一杯解渴的着实不多。

“形”是观茶,我是最忍受不了这个环节的。不知道是谁把好茶和坏茶区分的那么细致,叶的卷舒,茶汤色味甚至茶叶是水中站着的角度,都能影响到茶的好坏。总感觉太作妖,你以为是在玩大家来找茬呢?

“意”是品德。中国人自古讲究修身养性,修一个浩然正气坦荡荡养一腔沉静如许心不惊,而喝茶是最为能让人沉心静气的一种办法了。毕竟大多数人品茶余味之时都是静心而思,然而你见过喝完芬达后直抒一声“好达!”么?

然而无论是哪种茶的繁琐,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都在逐渐的被消磨,茶,也渐渐地由寻常百姓家偶尔闲聊的消渴,沦落至无味之水的调味品。

茶圣陆羽在《茶经》在一之源中说道:“茶之味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意味以茶示俭,以茶示廉,希望以茶养人。然则5000年后,茶还有,喝茶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 END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