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纯干货:普通人的考试提分秘笈:浅谈考试的技术与艺术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纯干货:普通人的考试提分秘笈:浅谈考试的技术与艺术

2018-05-21 07:16:27 作者:温言 阅读:载入中…

纯干货:普通人的考试提分秘笈:浅谈考试的技术与艺术

  这是温言的自媒体平台分享的第242原创文章

  作者温言,公众号ID:wenyanhello。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供职一系列500强企业

  职场写作人,终身学习者。豆瓣2016年度畅销书作者。

  读书 | 笔记 | 职场 | 英语 | 转型 | 写作 | 个人品牌 

  马上就到高考了,趁机写写考试技术艺术

  即便你已经大学了、工作多年了,不需要再高考了,但只要还会参加考试或者各种测验,这篇文章就对你有启发

   1

  我们的学习成长都离不开考试,可以说很多人人生近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为考试而拼搏。

  我们也会看到舆论常常认为,我们中国人是最会考试的一群人。

  但据我观察,却恰恰相反:其实大部分是非常不会考试的。

  尽管当了十几年学生,考过数不清的试,但从未思考过考试应该采取的策略,也从未主动磨练过考试的技能,唯一值得自豪的,大概就只有累积的时长而已。

  还有许多人经常混同考试成绩于学习成绩。其实二者虽然有关联,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平时明明学得很好,或专业技能很过硬,但就是一考试就完蛋,成绩远远低于他们应得的水平;还有一些人,平时看似不那么用功,该玩的玩了,该休息的休息了,但考试成绩总是不错

  考试残酷的一点是:它就是一锤子定音的,并不会因为你平时的表现有多好、多勤劳,就影响到最终成绩

  还有另一个比较残酷的点是:考试其实是成功经验的累积

  一个人如果知道考试的技巧,有过成功的实践,就可以不断复制这种成功;而对于一个不擅长考试的人, 可能失败非常非常多次,就算总结很多经验教训,下次却依旧不一定就能考好,直到他找到正确法门

  我自己不是那种最有天赋、最优异的学生,虽然刻苦,但也不太愿意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所以从中学开始,我就比较注重总结考试的技巧,并和班里的优等生交流相关的经验。

  虽然不敢说自己最擅长考试,但战绩还算辉煌

  今天的这篇攻略是分享给“普通人”、而非精英生的。

  因为从策略的角度,不可能有一种策略适合所有层次选手。这些来自我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来自于我对各类考试积累的经验和不同视角

  高考考上了北大;本科时考遍了主流英语考试都一次性过关;

  GRE将近满分;我自己还做过较长时间的雅思和CFA监考官;

  也担任过国内资格考试的判卷官…

  再加上我其实是一个天资普通考生,下面分享的这些技巧,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应该还是很有用的。

  2

  首先明确一点:参与任何考试,特别是高考,是要提前制定策略的。

  这个策略,就是基于对自身正确客观认识上的一种取舍态度

  我见过很多高三学生进入高三真是像炼狱一样天天浸泡在自己永远不会的题中苦苦挣扎——这些基本上都不会考出好成绩——因为策略就是错误的。

  高考的策略就是要丢卒保车。

  假如你是一个中等偏上的学生,那么常规策略就是:50%的基础题一分也不能丢;30%有些难度的题,要全做出来,错误不要超过1道;剩下20%的真的分层难题,就要策略性地部分放弃了。

  基于这点,如果你在考试前还天天沉浸在和最难题搏斗中难以自拔,就相当于在用80%的精力,去抓取20%的分值,结果还很有可能一分都拿不到——显然非常不划算

  这个策略对于成年后的英语考试、资格类考试和职称类考试也是适用的。因为任何考试,题目都不是一刀切的。考试的目的,就是要分出人和人之间的三六九等,因此在难度上,一定是有梯度设置的。

  所以最佳也是最基础的策略,就是踮脚去触碰能力范围内的分,并尽可能一分都不丢失。

  二、 半分都不能丢的题和直接放弃的题

  回想一下,每次重大考试之前我们都会做海量练习,还会做一些和真题逻辑非常相似的模拟考试。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模拟考试是为了做什么呢?

  模拟考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让你在最接近真实环境中,相对客观地了解自己,进行评估。

  比如参加几次模拟考,最后一道题都拿不到分,这种情况在正式考试中就可以考虑放弃了,出现奇迹可能性很低。

  而能做出来的题必须达到一种境界:一分都不能丢。

  着看上去像一句老生常谈。但我想告诉大家一个真理

  最后决定你最终生死命运的题,永远都不是最难的那道,而是你本可以做对、却做错了那道题。

  在现实中,这句看上去简单的策略,却很少有人能达到。无论好学生、差学生,都难免因为粗心紧张或不熟练原因,在不应该的地方失分。

  我自己常用的一个技巧是,每做完一道题都在心里问自己:能保证100%对吗?

  如果能,就继续。

  如果不能,就简单做个记号,大致都做完了再回来盘算。

  第三,重视时间安排

  我们常用的一种备考战术是“题海战术”。

  但题海战术中,大部分人是盲目的。只懂埋头做题。

  题海战术一方面是为了见识更多的题型,将做题这件事变为一个熟练工种;另一方面,其实应该借助多做题磨练自己对时间的一种感觉

  然后基于你对做题速度的了解,对不同考试的时间有提前的大体安排。再在真正的考场上,严格执行

  考试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失误是卡壳导致的时间浪费

  比如在靠前的位置突然看到一道不会的题,一下子慌了,反反复复在上面浪费了很多时间,然后后面根本没做完,这个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意味着许多本来能拿到的分也失掉了。还意味着你会比原本水平相当的选手,表现差了很多

  正确的方式应该是碰到卡壳的地方,依然按照原先的策略,先跳过去,继续向前推进。然后在完成了绝大部分得分题后,再回来思考。

  第四,保持压力兴奋状态

   

  我们常听到没考好的学生说: 当时太紧张,没有发挥好。

  这么说唯一的好处是会有很多人同情你的失败,可对于更长远的个人进步而言,并没有好处。

  事实上根据我多年来观察到的情况是:

  总体而言,一个人高考的考试成绩,和他总体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并不会有太大偏差

  这个结论听上去既武断又残忍,但对大部分人却是真的。

  并不太存在平时都是top 1,一下子考试因为“紧张”而失掉了两三百分;当然也不太可能出现极端的发挥超常,最终比平时多了几百分的情况。

  当然,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出现小范围内的成绩浮动是很正常的。

  如果最终成绩和平时的波动特别大,往往并不是因为发挥失常,而是由于平时的自我评估就出现了偏差。

  说回到考试中的自我压力管理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没人考试是不紧张的。

  也就是说,你紧张,导致没发挥好;别人也一样紧张,也会导致他们发挥不好

  而许多考试其实都是根据考生的整体发挥水平,进行筛选评判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考试中的大年、小年。所以不要用“压力”“紧张”作为借口,也不要因为“害怕自己紧张,发挥失常” 而把自己弄得更紧张。

  其次,临考是需要一些紧张感的,适度紧张可以让你的大脑活跃,更集中精力,并不是坏事

  我曾在一次考试中,试着全然放松,结果那次的成绩反而是历史最低点。

  事后总结起来,就是因为心态太过放松,反而有些懒散,做到一半题,居然觉得困意袭来。可见完全放松、丝毫不紧张,不一定就是好事儿。

  最后就是要保持正常环境和状态,不要太过刻意。

  听说有些地区父母为了孩子考试居然连正常通行的车辆也不让过了,小区电梯也不让运行了,恨不得把环境弄得跟寂静岭一样。其实大可不必。越这样,越让考生紧张。

  其实噪音炎热都不会让成绩变差。

  我高三的时候正赶上学校装修,大家坐在教室里一边上课一边听着装修的声音;更倒霉的是,那时候赶上家里邻居也装修,到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间歇电钻和锤子,根本影响不到我的心境嘈杂反而能引领我端坐在内心宁静之所。

   3

  以上是考试技术层面事情,再谈谈考试的艺术。对这一部分,我还只有浅显的思考,先简单分享一下。

  无论我们的学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考试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工具

  遗憾的是,因为我们十几年都在填鸭似的学习、被动地考试、像土豆一样被按照成绩品相挑拣,自然不会对考试有什么好感

  其实,考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提升学习的效率,并系统地构建知识图谱。用好这个工具,对于主动的学习的促进效果是非常有效的。 

  比如常有朋友后台留言问我如何“在工作后提高英语”。

  我给的建议一般都是:给自己报一门考试,然后拼命学,去参加考试。效果和效率,都一定好于慢慢悠悠、没有压力的自学。

  此外,一个人如果希望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一定要懂得减法的艺术,同时要有断舍离的心态。

  比如现在还有一个月不到就高考了,每天应该复习多少笔记呢?

  我听过很多考生以夸张的语气告诉我:每天看的笔记和错题,汗牛充栋一般。

  这显然不对的。 到了这个时间节点的时候,按理说手头应该就只有两三张纸值得看了。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过程。如果到了最重要的检验关卡前,还是背着十个大包袱负重前行,必然是跑不快的。

  学习这一路,是不断丢弃的过程。

  那些真正掌握、谙熟的东西,不必留着了。果断丢掉,你不会忘记的。

  而什么才是在考前最后一刻还要不停看的呢?是错误中的共性。

  当我检视考卷中自己所犯过的错误时,往往会惊讶于它们其实折射出自己性格中的某个缺陷比如自大、比如武断。而这些根植于你性格中的弱点,才是真正需要记录在薄纸里,反复提醒自己的东西。

  最后就是思考一下考试中的对手

  很多人会认为同学、或其他考生是我们的对手。其实,我们真正的对手只有两个,一个是出题者,另一个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是考生的时候,我们眼里只有几道题,这些题目本身。

  可是设想你是出题组的那些人,你的眼里不可能只有题目本身,你们要思考更大的一盘棋:

  如何筛选真正的精英、如何分层、如何为普通生保底、如何不超纲又有新意、如何贯彻我们自己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东西、如何将个人的教育理念转化为题目….

  考试是一场无言的较量。很多人花了几十年在孜孜不倦地考试,却从来都只是考生心态,从来没有站到对手的位置上思考一下对手的心态。

  高考往往是人生中最重要考试的开端,如果是高中生,可能暂时很难回答上面这些问题但如果从这场考试开始站在对手角度去思考,会有很多非常不一样的心得

  以上是可以分享的一些考试的经验和技巧。

  可能有人问,我知道这些就能上北大清华吗?

  当然不能。

  但是现代考试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挑选精英中的精英;另一个是通过基础驯化教育,为不同阶层不同工种筛出适合的从业者。

  精英中的精英,不能只依靠考试技巧,而是综合实力甚至是天赋。但对于后一个目的,许多技巧和努力,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命运。

  如果你能按照以上方式去有意识训练和思考,你会比一无所知时侯变得更强,得到更好的成绩。

  END

  相关阅读

  决定孩子阶层的,其实是一个家庭的“文化资本

  第一批步入30+的80后都市女性情感报告

  很多人“对教育的投资”,不是投资是偷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