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怎样,我们的未来就怎样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们怎样,我们的未来就怎样

2018-05-25 20:15:42 作者:郑朝晖 阅读:载入中…

我们怎样,我们的未来就怎样

  最近,听一位青少年心理方面专家说起儿童成长过程,谈到观察与模仿的重要性。他说,孩子在没有语言能力之前,就已经具有了很强的观察与模仿的能力;儿童对于世界认识理解就是从观察与模仿开始的。“所以”,那位心理专家最后说,“我们怎样,我们的未来就怎样……”又听到另外一件事情——这是一个真实故事,说的是一位美国爸爸自己已经很疲倦了,却硬撑着给自己不愿意睡觉的刚满一岁的孩子讲小孩子晚上要睡觉的道理,最后孩子傻傻地听着唠叨,最后居然就这样睡着了。大家说,给这么大的孩子讲道理,他哪儿懂啊,而结论是这个爸爸有点“戆”。而我想到的则是:道理孩子固然是不懂,但是讲道理的态度则是孩子会模仿的。

  有一次,我配合其他老师与一位学生谈话。我发现这位同学明显表现出了傲慢自私无礼特点,所谓“一言不合就开撕”,大概就是在他那里得到了最好的解释学校将他父亲找来一起处理解决问题。我发现他的父亲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很弱,情绪倾向比较明显。而且他总是抱着“阴谋论”的态度对待学校的一切措施建议沟通起来非常困难。终于,这位父亲随口说了一句:“我知道你们觉得我脾气不好,很难相处。”我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他的确会给人这样的感觉。于是我说:“你有没有想过,或许你的待人接物方式,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是渐渐也就成了他的待人接物的方式了呢?”这位父亲默然了,我想他或许也在反思自己人生中种种挫折坎坷是不是也和自己的行为方式有关系呢?——当然,出于礼貌尊重,我并没有直接指出孩子的行为方式背后的价值取向或许也是和他们家庭价值观念紧密联系的。——人们常常容易接受对他的行为方式的批评,而不能容忍对于他们价值判断的批评的。——而且,我敢断言,这样的家庭里面,父子关系也未必能有多好,因为他们如果都秉持那种“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的价值取向的话,导致矛盾冲突那是必然的。

  由此想到的更多的是我们的社会教师常常被奉为“师表”,词语的释义就是“表率、榜样”。我以前也说过在广西的一个偏僻的乡村里,至今依然保留老师为村民之间的纠纷裁判风气,因为在他们看来,教师的意义就是为他们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作楷模。这不是一个简单尊师重教的问题,而是有三个很重要的预设的,那就是:一,社会是存在大家必须尊奉的道德规范的;二,老师的生活方式是最合乎社会价值规范的;三,要过好的生活就要向老师学习。但是反观我们当今的社会,如果弱肉强食唯利是图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时候,我们又如何安放我们的灵魂,我们又能够让我们的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观察和模仿到怎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呢?当整个社会将教育完全归于学校,又以单一功利标准要求学校的时候,我们究竟要让我们的未来变成什么样子呢?

  社会行为需要榜样,而最能为这个社会提供榜样的,则是成年人,在中国更是中老年人。因为“德高望重”,常常是和一个人阅历经验联系在一起的。前一段时间听说过一句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个说法一定是有失偏颇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在的中老年人大多生长生活在文革十年那公序良俗被几乎破坏殆尽的时代,“造反有理革命无罪”,纯粹理想主义破灭之后,取而代之的一定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极端的物质贫乏的背后一定是对于弱肉强食价值的认同,极端的专制主义必然造成对于自尊自律的放弃。所以,当我被人们拥挤推搡、当我不得不忍受人们在公共场合的聒噪,或者看到人们因为破坏规则沾沾自喜的时候,一句话总是在我的心里涌现出来:“我们究竟要怎样安放我们的将来?”——当然,在我身边也有许许多多举止文明言谈得体谦和大气、恪守公序良俗的人正受着大家的尊敬与爱戴。而我也在他们的鼓励下,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滑向庸俗颟顸的那一边。因为我们希望这个社会能够好些,再好些。

  今天,作为一个教师,我更想说的是,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使命,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每一个孩子是在社会中,是在观察成年人的生存方式的过程中,是在和成年人的交往中,学会生存的法则和生活的价值的。我们为他们呈现出怎样的社会,他们就会去造就怎样的社会,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就是放弃了自己对于未来的责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