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978年,一位“举创作为生命”的作者 l 陈先法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1978年,一位“举创作为生命”的作者 l 陈先法

2022-04-23 03:32:34 作者:朝之花 来源:朝花时文 阅读:载入中…

1978年,一位“举创作为生命”的作者 l 陈先法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刚在出版社做图书编辑不久,那时很年轻,怀揣着热情和理想,像风里飘的旗子。我们编辑室叫文学二室,除了当代小说,其他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人物传记、报告文学、外国文学等出版都在我们这里。

  1978年8月末的一天,我收到一部寄自南京的书稿,拆封后正要放进小山似的稿堆里,忽然瞥见上面附着的一封信里写着这么几句话:“寄上拙稿《赶海集》,因身患癌症,盼能尽快审阅……”我心头突一颤,一个身患绝症的人还在搞创作?我觉得好奇,就顺手翻了几页。这一翻却把我吸引住了,一气看完。没想到这是部颇有特色的散文诗集,七十多篇作品大多短小精悍,清新隽永,且内容丰富,作者叫李华岚,一个身患癌症的人,委实不易!我当即写了审稿意见,明确说:本集有几篇略作修改调整后可以出版。领导复审后同意了,让我找作者商量。当时出版社有个美编刚从南京出差回来,他不知从哪里听说李华岚已经住进了盐仓桥海军医院。我想事不宜迟,所以第二天就带着书稿坐火车去了南京。

  到南京时天已黑了,大雨滂沱。我人生地不熟,雨水中一路打听,转了两辆公交车,好不容易找到盐仓桥海军医院,那时已经九点多了。我急急上了三楼,寻到他病房。门开着,是一间双人病房,一张床上空着,另一张床上躺着一个脸色苍黑、消瘦斯文、约摸四十来岁的男子,一个穿天蓝色连衣裙的姑娘正在水盆里绞毛巾为他擦脚。我说:“请问,李华岚在这里住吗?”他俩同时转过脸来,床上的男子艰难地仄了仄身子说:“我就是,你是?”我上前作了自我介绍,说是专程为他的稿子来的,要商量一下改动的地方。他一把握住我的手,激动地说:“想不到,你这么快就来。在下雨吧,衣服都淋湿了……”手握了好久才松开。他告诉我,他开始患的是肺癌,后来癌细胞扩散到骨头里,又成了骨癌。我心里一震,那是绝症啊,可他的语气却是那样平淡,好像在说别人的绝症。那位姑娘是他们学校的女教师,他让她拿条干毛巾给我擦擦脸上的水,还让她拿出蛋糕水果来给我吃,虽然我还没吃晚饭,但毫无饥饿感,心里老想着他的病况,出书必须得分秒必争。晚上,我坚决不让李华岚替我介绍到外面的旅店去住宿,征得护士的同意,就睡在旁边的那张空病床上。起先李华岚面有难色,意思好像是难为我了。可我一再坚持,他也只得同意了。 

  这天晚上,疲惫如潮水般汹涌来袭,我却迟迟没睡着,李华岚呻吟不断,听得出他想克制但又克制不住,我听得很难受。

  翌日清晨,窗外雨已停了,晨曦熹微。李华岚对我说:“昨天晚上身上有些疼痛。不过,最主要是看到你来了,我很激动,一晚上没睡好,也影响你了吧?”我忙掩饰道:“没有没有。”心里难抑苦涩。

  李华岚是南京市十三中学的语文老师、班主任。他酷爱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和散文诗创作,是一位勤奋的业余作者。曾经连续好几个寒暑假,他都自费去全国各地采风,寻觅、体验人情风物,感悟人间的真善美。有一次他从外地回南京时,腰疼得直不起来,手里拄着拐杖,学校老师见了都劝他好好歇着,别再往外跑了。其实那时癌细胞已在他体内大举进攻,可他依然乐此不疲,白天当班主任和教书,晚上写作,寒暑假外出采风。《赶海集》是他的第五本集子,是他忍着癌痛写成的,没想到他刚搁笔就住进医院起不来了。

  那天早上,他吃力地从床上支撑起来,在床头柜里拿出本出版不久的散文诗集《雨花石》送给我。他倚靠在洒满纯净阳光的窗台上,用颤抖的笔在扉页上写道:“陈先法同志:相见恨晚! 华岚 七八—南京”。我接过后看了好一会儿,心里一阵感慨:这几个字虽然有些颤抖,但是里面蕴含着深挚的情意。当谈到书稿的修改意见时,他表示完全同意,只是很虚弱地说:“我,赶海赶不动了!”这时我从他眼里看到了内心隐藏着的痛苦,我鼻子直发酸,当即毫不犹豫地说:“李老师,你放心。你赶海赶不动,我来替你赶,一定赶到底!”他感激地点点头,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这以后两三天,我由陪护的女教师安排住在省委第一招待所里。我每天都要到病房去,坐在李华岚的床边修改稿子。改完一处就念给他听,如同意让他点头,如不同意就让他说。其间,他也许看我辛苦,要让女教师买条香烟送给我,我慌忙阻止,表示我不抽烟。连续两三天,稿子全部改完。临离开南京时,我说:“李老师,你放心吧,我把稿子带回去,让领导看后就发稿。你安心治病。”他从床头柜里拿出一些钱,硬让一个要好的朋友替他请我去饭店吃顿饭,还说:“这几天,好些人都在说,上海出版社的一个年轻编辑和一个癌症晚期病人睡在一个病房……对你很钦佩。”我笑着嗔怪道:“是你李老师说的吧?”随即说:“这没啥呀,正常的。你把钱收起来,等你病好了,我们一起去吃吧!”这是安慰他的话,也是真心话。 

  稿件带回出版社后,很快就发排了。这期间,我接连不断地收到南京来信,都是跟我通报李华岚情况的。有的是李华岚口述、那位女教师代笔的,有的是女教师自己写的。在这些信里,我得知李华岚病情很不好,但他强烈渴望生活、渴望能早日出院回到玄武湖畔的十三中去。每次收到我的信,他总要反复看几遍。听说他常痴痴地凝望着窗外蓝莹莹的天空、白絮般的云朵,自言自语:蓝天、白云,多好呀…… 

  不久,《赶海集》校样出来,我刻不容缓地挂号寄出。女教师来信说:“收到你的信和校样时,李华岚的病正大发作,周围的人手忙脚乱,医生护士也没办法。这时你的信和校样来了,我就高喊:李华岚的灵丹妙药来了!大家都疑惑了,只见华岚立刻停止了呻吟,睁开双眼,接过信和校样,不再发出声响,一口气把信和校样看完,周围的人、包括医生护士全都惊呆了!”读到这里,我心头一热,为李华岚这种“举创作为生命”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同时,又默默而又虔诚地祈祷他能恢复过来。

  然而,人生藏着无常。就在我们千方百计地使书尽早出来时,我接到了李华岚去世的噩耗。那时还没有互联网,我捏着一纸女教师发来的电报,在办公室呆了半天,窗外的梧桐树在风里落下一片片黄叶,我的心也直往下沉…… 

  编辑室派我为代表,去南京清凉山参加李华岚追悼会。李华岚的父母是革命军人,都已故世,他单身一人,平时就住在学校教师宿舍里,这次病故后由也是部队干部的大姐料理他的后事。我下了火车就直奔他大姐家,遇见一批批神情哀痛的学生,捧着一盆盆养在水里的晶莹剔透的雨花石,摆在李华岚的灵台上。他大姐家有个花园,正菊花盛开,黄的、白的、紫的……在秋阳下一片耀眼。花丛中一个身穿白色素衣的姑娘,左手挽着一只竹篮,右手正采摘菊花,脸上的泪水一颗一颗滴在菊花瓣上。她就是那位陪护李华岚的女教师。见到我后,抬起脸来,没有言语,只有泪。

  追悼会很隆重,江苏的文艺、新闻、出版、教育等各界人士和十三中的老师、学生代表来了。李华岚生前带学生去江北的一个村里学过农,村里农民得知噩耗后都要来参加追悼会,村长因为正“三秋”农忙,只派了四个代表,四个代表前一天晚上在殡仪馆门口守了一夜,说是按乡下习惯为李老师守灵。学过工的工厂也派来了工人代表。进场时,大家让我这个责任编辑排在队伍的最前头,我第一次感到编辑在这种场合竟也受优待。追悼大厅里挂满了一幅幅悼念的书法,不知情者还以为是书法展览。每一次发言都让人感到悲恸和哀痛,特别是李华岚班里的学生代表,横一声李老师、竖一声李老师,声声念叨着李老师的好,更让追悼大厅里想起一片抽泣、唏嘘声。追悼会前学校老师已有所准备,让那位年轻女教师服了一粒镇静片,但此时,她还是昏厥在老师们怀里…… 

  南京市有关部门决定,将李华岚骨灰安葬在雨花台。送葬的队伍很长,撒了一路黄花、白花。我随李华岚大姐家人坐面包车去雨花台。到了墓地,那四个在殡仪馆门口守灵的农民正在用铁铲挖坑。大家静静地围成一圈,谁也不说话,风吹着黑纱和白孝带。挖完坑,李华岚家人正欲把骨灰盒放进去,忽然,四个农民中的一个“嗵”一声跳了进去,众人不无惊讶和疑惑。那农民蹲在坑里说:“我要把坑焐焐热,让李老师睡在里头暖和点。”一句话,又让好多人的泪水涌了出来…… 

  不久,《赶海集》出版了。我带了一批样书赶到南京,送给李华岚的亲友和学校。那时已是深秋季节,天高云淡,金风送爽,女教师为我借了辆自行车,我们一人一辆,骑车去雨花台扫墓。雨花台墓地,柏树青青,松树挺拔,黄花灿灿。远处山峦起伏,似乎在静静地望着我们。女教师在李华岚坟上插了几朵菊花,我在坟头摆了一本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赶海集》。我们久久伫立在墓碑前。我禁不住思绪滚滚,感慨万端。因为一部书稿,我与李华岚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有过极短暂的交接,可他却留给了我深深的印痕,此刻,我仿佛看到李华岚正和许许多多的人一起,赤着脚,拎着桶,在大海边拾捡五光十色的贝壳,海水涌来,他们奔着、跳着、叫着、笑着……是的,李华岚是个赶海人,是个追赶生活大海的人。同时,他本身就像一枚被生活的海水不断冲刷着的五彩贝壳,被人喜欢。 

  许多年过去了,我后来编了许许多多书,结识了许许多多作家,有名的无名的,举办或参加了许许多多场图书发布会、研讨会,但是,每当我途径南京时,心头时而还会活泛起来,想起李华岚这个我曾经的作者和他的《赶海集》。

  (本微信公众号专稿)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故纸碎片 | 曹可凡

  这样的栗原小卷 | 严敏

  在高考考场,我所看到的怠惰与坚强 l 程果儿

  一个加班青年的明天 | 梁晓声

  杜甫触摸的,是盛唐的背影 | 陈鹏举

  种薄荷,种春风 | 马思源

  长寿是一种天才 | 刘荒田

  看电影,是一场修行 | 龚金平

  假如生活欺骗了普希金——到圣彼得堡揭开谜底吧 | 林文俏

  铁路之“宽”谁来定?与马屁股有关 l 李霁宇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你也可回到上页,看屏幕下方的三个子目录,阅读近期力作。

  苹果用户请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向编辑打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