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
倚海的台南本来本分的守在台湾岛屿的南岸,离海岸线那么近的她,一直无法意料,这竟使她卷进了无可避免的年代浪潮之中,因着海运河道之便,她一步一步走上前史的舞台,成为清代名列前茅的富贵之城,一时骈肩杂遝,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但是,河道渐渐的淤积,使她被年代的洪流越推越远,而终归于平凡。
世事变迁,时空流转,台南依旧是台南,居民仍然素朴如故,旧日来来往往的车马华盖、达官显贵逐个退去,多了前来寻幽访胜的旅人与雅士,悠游散步小城台南的大街巷口,与见证曩昔风华的老修建萍水相逢,历经年月淘洗的它们,洗链出别人夺不走的真淳与隽永,或许它们姿势各异,但坦率而质朴却一直是不变的特质。
选择搭火车前来台南的旅人,台南火车站将会是为旅人接风洗尘的第一站,日治时期车站的二楼设有洋式旅馆,为其时仅有设有旅馆的车站,铁路旅馆除提供乘客住宿外,还设有餐厅、酒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车站几经修正,因应时局改变,最终只能悄然熄灯,现在从车站一楼大厅向二楼望去,尚可略窥其堂奥。
走出车站外,和南边岛屿的太阳打声招待后,跳上公车后,来到民族路邻近转转,看看赤崁楼的宿世与此生,赤崁楼前身为荷西控制时期所兴修的普罗民遮城(Provintia,即行省),汉人又称其为红毛楼,至清代只剩断垣残壁,今天所见大多是汉人在遗址之上所兴修的建物,其间清代乾隆年间的九座赑屭碑(赑屭,相传为龙所生的九子之一,性好负重),为六年代后从台南大南门城内迁来,而成为今天赤崁楼闻名的景象之一。
往民生绿园方向而去,公园路上的南区气候中心(即原台南测候所)可先前去一观,建于日治时期的台南测候所,以圆形建物与宽烟囱塔楼组成,其时以所辖地最高点为设置气候所的规范,台南鹫岭(即今公园路)是曩昔旧城区内地形最高处,与仑仔顶、山川台、山仔尾、赤崁、尖山、覆鼎金,合称为「府城七丘」。
之后再往中正路上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台湾文学馆(即原台南州厅),由日籍修建师森山松之助规划,在日治时期做为台南州行政中心,如今则做为台湾文学馆,开始进行奇迹修正再使用时,规划师以「尊重前史回忆」视点动身,新建的修建部重量体及高度奇妙组织于奇迹之后,出入口的动线规划上,也规划须穿越古修建才干进入新修建的空间,形成新旧年代彼此之间的沟通对话。
如果对文学饶富爱好的旅人,邻近的「叶石涛文学馆」是不错的去向,可一睹台湾文学名家的流风余韵。
持续沿着中正路走去,偌大正门上写着大大赤色的「119」字样的台南消防局(即原台南合同厅舍),令人眼睛为之一亮。日治时期为了庆祝日本昭和天皇登基而兴修中心的高塔(称之为「御大典纪念塔」),为其时市区里最高的修建,后来做为消防瞭望台运用,而后又在两边加盖砖造「合同厅舍」,成为如今的修建样貌。
再往前走,不远处可见到台湾土地银行台南分行(原日本劝业银行台南支店)迎面而来,全体修建流露慎重扎实之感,特别成排的仿多利克式廊柱,分外吸睛,而该修建的风格款式,与同时期的日本劝业银行台北支店方式相近,可说是一对孪生姊妹花。
转往南门路上去,不能错失全台首学──台南孔庙,建于明郑时期的台南孔庙是台湾首座孔庙,也是仅有有泮宫石坊的文庙。其格式为规范的左学右庙,为前殿后阁的三合院,三进两厢,自大成坊进入得经由「礼门」及「义路」,才干进入大成门及大成殿,右庙的第一进为大成门,第二进是大成殿,第三进是崇圣祠,而左学则为明伦堂和文昌阁。
坐在苍苍古树下歇息,听虫鸣闻鸟儿啁啾,引人思古之幽情。
再转往府前路走去,可遇见日治时期的台南警察署厅舍,其外墙建材则与原台南测候所相同皆为土黄色,但在七年后一度被漆上赤色涂料,归入「台南市美术馆」后再度进行整修,又恢复其原来相貌。
再往前走一些,被誉为台湾日治时期三大修建之一的台南司法博物馆(原台南地方法院)正向游人招待,此修建也同是出自台南州厅规划师森山松之助先生之手,其修建风格有着绚丽的仿巴洛克式圆顶,圆顶之下的大圆柱雕琢华美,调配几何图形五颜六色花砖,美轮美奂,令人拍案叫绝。
之后可再度搭上公车,随公车一路晃来西门路上的蓝晒图文创园区,其前身为旧司法宿舍群,园区内一部分为日治时期所兴修之木造日式修建,透过空间活化使用注入新创意,如由规划师刘国沧先生操刀的闻名海安路蓝晒图(原名「墙的记忆」),在因缘际会之下曲折来到这儿,和群众再续前缘。
旅途太美,令人眼花撩乱,舍不得阖眼,舍不得就如此洒脱回身离去,舍不下府城的真诚与夸姣,这份留恋的心境,唯有来过台南小城的人才干逐个领会,才会明白台湾文学耆老叶石涛先生所言的确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