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货车经典读后感有感
《夜行货车》是一本由陈映真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6,页数: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行货车》读后感(一):读过
不习惯没有评分体系了,可是感受稍纵即逝,必须找个地方记下来。写的是台湾70~80年代的故事,但是作者的文笔真的很好,可就是没有时代气息,尤其是华盛顿系列第1篇第2篇,都特别的惊艳夹杂无奈,这本书比较厚,我也没有能够读完,读的时候正好,家里有些事,心情本身就很沉重,拿起书读起来也是心很累。淑女能生两相印,曾经的理想都逝去,但仍迫不得已生活在这个摩登时代。
《夜行货车》读后感(二):像极了电视剧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新鲜,情节仿佛已经见过很多遍,但却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后来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电视剧的感觉吗?
同样的东西,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却形成了互补的关系。单看电视剧,要是碰到演技不太好的演员,可能人物的心理表现的就不是很到位。书里的心理描写很真实,但因为电视剧打下的底子,我知道真的会有这样的人存在,这样的事发生,看这本书的信念感就很强,两者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
这本书不是同人文,我愿意叫它同人类文。
《夜行货车》读后感(三):不算书评,只是一点点个人的读后感而已
1.一位1937年出生并于2016年在北京逝世的台湾老人,写作于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的六篇中短篇小说,读起来没有那种巨大的违和感以及鸿沟。
2.他是在写历史大背景下的小人物的命运,带着他的困惑和思索,然后每一篇的主角和配角都悲剧色彩。
3.他的文字真是细腻呀,无论是描写场景还是描写心情亦或是人的样貌,然后字里行间总能体会到或浓或淡的忧伤。
4.他写男女感情的故事和文字,总会让我想到李宗盛的歌词。
5.他写大众消费文化的形成,近40年我们身边的变化貌似也是一种印证。
6. 封面的那句豪言壮语,只是其中一短篇小说的主人公突遭职场变故时的应激反应,不要真信。
7. 文学是一个具有敏锐心灵的人,努力理解他的世界、民族、时代、社会,与他自己的一种努力,并透过适度讲求的文字与形式,感动自己进而感动别人。
《夜行货车》读后感(四):夜行货车
《夜行货车》收录陈映真创作于1967-1982年间的6部中短篇小说,包括《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云》《万商帝君》及两篇反映越战题材的小说,聚焦两次世界大战后台湾饱食、腐败、奢侈、炫丽、幸福的“后街”,反思环境的崩坏、人的伤痕、文化的失据。透过台北八〇年代“华盛顿大楼”里的故事,讲述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被异化的生活、被压抑的梦想、被辱没的尊严、被无声伤害着的心。辞职寻电影梦却被上班格式化的黄静雄,对资本主义文明由信仰到幻灭的青年张维杰,罢工遭压制的女工文秀英,出身贫寒、职场不顺终致精神错乱的跨国公司小职员林德旺……这些“下定决心成功”的上班族、这些无法归乡的年轻人的故事,诉说着我们生存的时代之预言。 《夜行货车》为台湾急剧变化的时代留下毛细管般逼真鲜活的写照,今天读来,如对镜自照般亲切,看到当今时代与我们自己的投影。 名人推荐《夜行货车》收录陈映真创作于1967-1982年间的6部中短篇小说,包括《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云》《万商帝君》及两篇反映越战题材的小说,聚焦两次世界大战后台湾饱食、腐败、奢侈、炫丽、幸福的“后街”,反思环境的崩坏、人的伤痕、文化的失据。透过台北八〇年代“华盛顿大楼”里的故事,讲述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被异化的生活、被压抑的梦想、被辱没的尊严、被无声伤害着的心。辞职寻电影梦却被上班格式化的黄静雄,对资本主义文明由信仰到幻灭的青年张维杰,罢工遭压制的女工文秀英,出身贫寒、职场不顺终致精神错乱的跨国公司小职员林德旺……这些“下定决心成功”的上班族、这些无法归乡的年轻人的故事,诉说着我们生存的时代之预言。 《夜行货车》为台湾急剧变化的时代留下毛细管般逼真鲜活的写照,今天读来,如对镜自照般亲切,看到当今时代与我们自己的投影。 名人推荐
《夜行货车》读后感(五):一本有温度的书
最开始是侯德建的一首台湾民谣《喂,老张》,听着特别好,歌曲下边评论说这是电影《夜行货车》的主题曲,了解了一下电影又看到有原著小说,这才上网找书。
买书的时候就想买个《赵南栋》《夜行货车》《将军族》合集,但是一百多的价格让我望而却步。跟一个好友抱怨了一下,他竟然很支持我,赞助了我七十块钱,这才把书拿下。开篇《六月里的玫瑰花》,让我眼前一亮。一个士兵与妓女的爱情竟然被写得如此温暖感动,尤其结尾一个美丽惋惜的反转。
《贺大哥》讲的是一个退伍老兵,被战争中杀掉儿童的事情折磨,主角通过了解贺大哥而重新认识自我的事。
剩下的几个故事都是发生在一栋名叫华盛顿的大楼里。
《夜行货车》很短。占了全书很小的篇幅,却极为深刻。
《上班族的一日》是个讽刺小品,一个小职员想辞掉工作追求梦想,却最终怂了,心理曲线颇值得玩味。
《云》最长,也最惊心动魄。讲述了一个美资工厂里,几名女工组建新工会最终失败的事。几个女工个性鲜明,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叹惋。
《万商帝君》可能是把打工人异化的最彻底的故事了。 整本书看完发现,陈映真的小说中真的每个人物都有温度,每个人都有童年,有成长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弗洛伊德武断地说过,人的一切精神疾病,性格缺陷,都是童年阴影造成的。所以陈映真才这么不遗余力地为每个主要人物都铺设一段儿时记忆和成长故事,好来窥测小说里人物的行事逻辑与童年时是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的小说应该在一段长时间内直接读完全片,然后马上记下感受,要不然很快就忘了。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虽然时间长故事忘了,但那种读完故事时候的情感是不会忘记的,大部分是慨叹。小说里没有什么好人坏人,也没有奇怪的设定,更没有悬疑,有的是更多的人物细节,更富诗意的心理描写,更多元化的叙事手段。写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事,这就很有意思了。
《夜行货车》读后感(六):读《夜行货车》—女性力量的伟大
陈映真,文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被称为“台湾的鲁迅”。很惭愧,《夜行货车》是我看的头一本他的小说。
在这本短篇小说里,涵盖越战、美军驻扎、去中化、去殖民化、资本主义模式强势渗透等社会背景。彼时的台湾希望与绝望并存,身份虚无和认同交错。置身于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纵有万丈豪情也不过一粒微尘而已。倒是每一篇文章中女性的形象被作者描绘得仿佛是透过缝隙的光。
可以看出文章中女性的地位卑微,命运悲苦,被欺侮且逆来顺受。
吧女艾密丽满怀希望默默等待着在前线的巴尔奈;女学生小曹把贺大哥的仁爱思想种在心里;刘小玲坚强正直以母性关怀着暴烈脆弱的詹奕宏;风尘女Rose斥责男人无勇无义不敢爱;如小鹿般清澈的小文能敏锐感受他人的悲欢;基督徒Rita刘,唯一关怀过林德旺的同事……
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正如书里最后写的,林德旺疯了;
电视上播着美国正式与中国建交;
刘福金在日记里记下了国际会议的菜单;
学生在街上打出条幅:“中国一定强”;
陈家齐用英文说:We need to defang the nationalist monster.
……
可是在《夜行货车》里的女性们,她们在不公正下还是心存爱意,她们的力量又卑微又如巨人般令人仰望。
《夜行货车》读后感(七):夜行货车
在殖民地,有的人选择像林荣平那样屈服于摩根索般卑劣的“权威”,走上无法自由支配自己意志的人生,成为一个妥帖的“奴隶”;有的人选择像詹奕宏那样勇于反抗,听从内心深处的正直与勇敢,敢于辞职并且向摩根索索要道歉——“像一个来自伟大的民主共和国的公民那样地道歉”;有的人也像刘小玲那样,纵使看清人情冷暖、世态薄凉,纵使遭遇挑逗与骚扰,纵使坠入爱情深渊万劫不复,也依然坚强又柔软,成为一个独立向上的女性。
小说里的摩根索,他骄横野蛮、卑劣不堪,是典型的殖民刽子手形象。而林荣平呢,他懦弱虚伪,本有家室,却又出轨于秘书刘小玲,虚伪懦弱的同时又不负责任,既不能全心全意忠诚于自己的妻子,也不能割舍一切,和自己的情人在一起。自私、软弱是他的标签,同时又屈服、顺从于自己的老板摩根索,自己的情人被老板揩油、侮辱却无所作为,他的形象应该是殖民统治之下的沉默的大多数,洋老板的忠实奴仆。
秘书刘小玲是一个可悲可怜却又可敬的女人,她敢爱敢恨,纵使从林荣平那里得不到她的“爱情”,纵使歇斯底里大吵大闹过,纵使二人的感情为道德所唾弃,但是她也没有像个怨妇一样,而是重新振作起来。在少女时代她便通过家庭的变化看尽了人情冷暖,她也敢于反抗上司的骚扰,对于和詹奕宏的感情,即使深陷泥沼,遍体鳞伤,但她依旧乐观坚强。抛开社会的准则与道德的界限来看,我很佩服这样的女性,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她不是那种没了男人就觉得天塌了那种,而是真真实实地把自己作为自己的依靠,是坚韧自强的女性代表。
而詹奕宏,童年家境的变化和父亲的言行举止影响着他整个人生,内外的驱动力让他一步步地走上更高的阶层,但是内心深处似乎有一块地方总是有个淤块堵着,他情绪变化多端,内心的自我与外界的压迫达不到一个平衡状态,他是在殖民地的大环境之下不停地挣扎、纠缠于自我与民族的人。最后,他也终于突破了那道难于逾越的心坎,勇于反抗那个令人窒息的环境,反抗摩根索的卑劣行径,重新燃烧了刘小玲对他的爱,他——是觉醒且心系民族与民众的那类。
至于为什么篇名叫做《夜行货车》,大概就在文尾那点睛之笔吧——“他忽而想起那一列通过平交道的货车。黑色的、强大的、长长的夜行货车。轰隆轰隆地开向南方的他的故乡的货车。”文章在讲述故事的时候看似多次提到“在黑夜当中行驶”的货车,但在詹奕宏与刘小玲吵架结束后以及在结尾的时候提到了。货车行驶的方向是詹奕宏的“故乡”,他奋力地读书,拼命地往上层阶级爬,从一无所有的农村到蒸蒸日上的城市,本以为是走在康庄大道之上,在资本家无形的压迫与嘲讽,发现这城市的痛苦也很多,兜兜转转之后发现,心灵的归宿的最后还是原乡,原乡才是最大的安全噶。
《夜行货车》作为台湾的乡土文学,不仅仅是像小说末尾写道那样——詹奕宏牵挂着那“轰隆轰隆地开向南方的他的故乡的货车”,更多的是刻画出了殖民地的群众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处世态度,他们更多的是不甘沦为殖民者随意支配差遣的“奴仆”,他们的心中始终心系民族与国家,并且用他们力所能及之处来反抗着这一切的侮辱与肮脏。
《夜行货车》读后感(八):我喜欢
货车
★20世纪文学大家陈映真小说全集大陆首次出版,温馨深沉的人间爱,理想主义者的灵魂哀歌。《夜行货车》是陈映真“华盛顿大楼”系列经典,台北八〇年代的华盛顿大楼,藏着今天你我职场人生的真相,现代都市的命运缩影。上班,是一个大大的骗局。 ★无法归乡的年轻人,我们生存的时代之预言。哪一个才是我们今天生存的都市?饱食、奢侈、绚丽、幸福,还是环境的崩坏、人的伤痕、文化的失据?每一个在城市漂泊打拼的上班族,都可以在书中读到自己的故事。 ★白先勇、李欧梵、朱天心、戴锦华、赵刚、许知远 诚挚推荐。“陈映真是我的偶像。他既代表知识分子永不停息的批判精神,拒绝与时代潮流妥协;他也充满平民意识,关切小人物的内心与命运。”(许知远) “上班,是一个大大的骗局。” 《夜行货车》收录陈映真创作于1967-1982年间的6部中短篇小说,包括《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云》《万商帝君》及两篇反映越战题材的小说,聚焦两次世界大战后台湾饱食、腐败、奢侈、炫丽、幸福的“后街”,反思环境的崩坏、人的伤痕、文化的失据。透过台北八〇年代“华盛顿大楼”里的故事,讲述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被异化的生活、被压抑的梦想、被辱没的尊严、被无声伤害着的心。辞职寻电影梦却被上班格式化的黄静雄,对资本主义文明由信仰到幻灭的青年张维杰,罢工遭压制的女工文秀英,出身贫寒、职场不顺终致精神错乱的跨国公司小职员林德旺……这些“下定决心成功”的上班族、这些无法归乡的年轻人的故事,诉说着我们生存的时代之预言。 《夜行货车》为台湾急剧变化的时代留下毛细管般逼真鲜活的写照,今天读来,如对镜自照般亲切,看到当今时代与我们自己的投影。 名人推荐 李欧梵(哈佛大学教授):陈映真是台湾文学史上少数“大师级”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早已成为经典,我在美任教时,讲到台湾文学必用他的短篇小说:《将军族》、《我的弟弟康雄》、《夜行货车》、“华盛顿大楼”系列……这些作品都有英文译文,美国学生读来也受感染。 戴锦华(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卡斯特罗、约翰•伯格和陈映真,他们都曾在20世纪,也在我个人生命中占据过特殊的位置,但他们的死对我构成的不是直接的冲击,而是追忆,是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哀悼回声。他们的离去并非昔日那个大时代的落幕,那个时代在他们离去之前已然落幕了。他们死在自己的时代终结之后,而他们呼唤的未来,尚在远方。 朱天心(作家):好在我们的时代有陈映真。二十年前和现下读到《云》中文秀英日记,仍不免暗叹:多么地不真实,却又多么动人! 孙歌(学者):文学作品的功能,是给一个历史时代的氛围塑型。陈映真在利用文学的方式,为这个社会的心态、感觉和精神“塑型”。 童伟格(作家):比起他早先的小说,我更加敬重的,是他在八〇年代,那些潜藏完备而独特的“脱稿演出”的作品。例如《云》,陈映真突然极不具“历史必然性”地、极其唯心而感伤地让工人阶级的抗争,凝驻在鱿鱼撕扯自己衣服的举动中、兀自削弱在一片静静的帽海里;又例如《赵南栋》中的“赵庆云”一节。深层批判了“现代主义在台湾”的陈映真,在此流利地示范了现代主义的主题过渡与时空压缩,我于今读来,仍深受启发。也许逾越了,但我仍不免猜想,这类的“脱稿演出”复杂地揉化了陈映真以一己之力独自的探索、矛盾,对暂时出路的敢于梦想与推测。我敬重这样的作者,因为比起把小说写得美善、无缝无角、更便于让人以单一批评法穿拆,他们有更切身、更如实的试炼。 张铁志(作家、乐评人):高中时期,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跷课的我背着书包,坐在植物园中看着一本小说,陈映真的《夜行货车》。小说中描写的世界于我是陌生的。然而,半知半解地看完后,我在那个兀自照耀的太阳下,在美丽的荷花池前,几乎出了一身冷汗。那是我随身听中的西洋摇滚乐完全不能带给我的震撼。我开始一窥生活背后的庞大权力结构。某一程度上,我现在的核心关怀,如音乐或其他文化形式与社会运动的联结,或者对于转型正义的追求,都离不开陈映真的巨大身影。
《夜行货车》读后感(九):夜行货车开往何处去
文/***
1984年,著名导演谢雨辰由中国台湾回祖国大陆定居。第二年,由他担任导演,张丰毅、林芳兵主演的电影《夜行货车》,拍摄完成。因为这部电影,原著小说作者陈映真,走进了中国大陆文学爱好者的视野。
陈映真,是台湾文坛的传奇人物,又称华语文学圈的老大哥。他与王祯和、黄春明一起担当台湾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与蒋勋亦师亦友,和王安忆、聂华苓皆是好朋友。
1937年,陈映真出生于台湾苗栗县,人生起起落落,2016年,在北京逝世。虽然,其身后被称做“文学家、思想家、社会运动家”,但陈映真生前曾说过,思想家可以不是文学家,但文学家必须是思想家,比如鲁迅。
有“台湾鲁迅”之称的陈映真,22岁在《笔汇》上发表了第一部作品。由此至1966年,陈映真经历了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在此期间发表的《我的弟弟康雄》和《将军族》,颇受好评。1965年,陈映真进入美商辉瑞药厂工作。我们可以看到,他接下来的小说创作,浓郁的乡土气息之中,融入了更多的都市风情与职场生活。本书收录的《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云》和《万商帝君》,都属这个路数,称为“华盛顿大楼”系列。
《夜行货车》,发表于1978年。翌年,凭借这部小说,陈映真荣获了第十届“吴浊流文学奖-小说创作奖”。表面上看,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烂俗的办公室“三角恋”。来自台南乡下的青年詹奕宏,凭着自己的聪明肯干,在美资电子公司立足升迁,并与漂亮的女秘书刘小玲谈起了恋爱。但刘小玲曾做过财务经理林荣平情人的事实,一直是詹奕宏心中的一根刺。他与小玲几经挣扎,却仍难以拔掉。若想让恋爱获得重生,只有通过摧毁一切的“革命”的手段。
可事实上,在小说的结尾,当奕宏恳求小玲与他一起归乡时,詹奕宏与林荣平的博弈,就不再是简单的男女之情,而成了乡土与都市的博弈,乡愁与成长的博弈。那唯一的救赎之路,便是詹奕宏脑海中的夜行货车,“轰隆轰隆地开向南方的他的故乡的货车。”货车,不仅是去远方的希望,也是未来革命的,创造新生活的意象。
顺着夜行货车的方向,我眼前无数次闪现过,由理查德·耶茨小说改编的电影《革命之路》。弗兰克与爱波夫妇,不断地开着那辆老轿车进进出出,在车内车外争来吵去。直到某天弗兰克拒绝“革命”,放弃俩人要出走的远方巴黎。那部老轿车终于无法开去更远的地方。轿车,是婚姻桎酷的象征,也是革命之路的枷锁。生活留给爱波的,只剩空荡荡的绝望。
火车与汽车,都是人类伟大的发明,的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当距离不再是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变革”就真能成功吗?夜行货车驶向的远方,一切都是未知的,但又必须是笃定的。陈映真以其独特的观看之道,将生活瞧得透彻。
《上班族的一日》里,公司职员黄静雄,为了升迁,得为上司背无数黑锅。他回想起被熟识的风尘女子嘲笑,“中国男人都不敢爱”。言语尽管令人懊恼,却还得承认。他终于鼓起勇气辞职了,但只是一天,就被怯懦打败了。生计问题,将现代人类都逼上了绝路。公司职员与风尘女子,为了生存,谁也不比谁高贵。陈映真笔下的一日,不仅不烦闷,反而耐人寻味。
在陈映真的小说里,偶尔会捕捉到他的影子。“华盛顿大楼”系列的四篇,呈暗自关联之势。《云》里的张维杰,仿佛就是职场陈映真的浓缩版,夹裹着他自己在外资企业的所见所闻及思想主张。从《万商帝君》里的林德旺身上,更能看到少年陈映真。从小过继给伯父,名字一改再改,现在的笔名陈映真,是死去的双胞胎弟弟用过的。乡土是陈映真的根,最终疯狂的林德旺,是陈映真对残酷生存环境控诉的化身。
阅读本书,我们永远都能看到一个隐于书内的陈映真在呐喊。无论夜行货车开往何处,都将朝向自由的方向。
谢绝转载
《夜行货车》读后感(十):时代背景下的左翼呼唤
六月里的玫瑰花
这篇小说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黑人士兵(蜘蛛式的腿)从越战前线到在台湾休假,在一个酒吧里面认识了一个吧女(艾米丽·黄),他们相爱,但随后士兵就出现了梦魇,在台湾本地的医院治疗之后,与吧女相守了四天,随后离开台湾回到越南前线,不久后吧女收到了士兵阵亡的通知。
这个故事有许多视角蛮有意思:
(1)冷战:无论是越南还是台湾,都是冷战前沿,这个黑人士兵与吧女的相遇正式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无论是相遇还是后来的悲剧,都是由冷战造成的,尽管从某个角度来看只是机缘巧合,但是毫无疑问,时代的洪流撮合了他们也冲垮了他们。
(2)黑人问题:小说中刻画的白人角色一个是黑人士兵的排长,已一种戏谑的态度宣布了巴尼(即黑人士兵)因为自由奋战,晋升为军曹(但是美军貌似没有军曹这个军衔,军曹是日本特有的制度,难不成是为了影射美军也是侵略者),表达白人并没有真正的把黑人当做人。另一方面,军队相对平等的环境,战争的无情,包括黑人的战友在临死前,对他说的感谢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平等。再有就是黑人的母亲曾经通过向白人卖淫来供养家庭,也让黑人心有戚戚。
(3)国家间不平等:黑人在美国是属于弱势群体,吧女或者台湾农民在本地也是弱势群体,但是借由美军的外壳,黑人在台湾就变成了上等人,可以支配吧女或者让吧女觉得高攀,这有一种宗主国与殖民地的感觉,也是美国与台湾国际地位的现实投射。
(4)战争罪行问题:黑人在休假期间产生了PTSD,主要原因是在战斗中射杀了小女孩,这应该是影射美莱村大屠杀,台湾与越南相似的风光让黑人产生了惊慌,缺乏安全感,内心无法获得宁静。
贺大哥
这篇小说讲了一个台湾女学生爱上一个美国人的故事。这故事发生在台北,女学生参加的社团组织去儿童福利机构做援助,遇见一个美国人,大家都叫他贺大哥。贺大哥对待那些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充满了关爱,并且告诉女学生,认真帮助这些孩子,就是帮助自己,是一种关爱人类同胞的体现。女学生对贺大哥产生好感,学期结束后聘请贺大哥为她的英文老师,以便多同贺大哥接触,课程结束后等到再回台北,发现贺大哥精神分裂进了医院,原来他是参加过美莱村屠杀的士兵,之前的帮助儿童是治疗自己的一种方式,且美国的家人一直在寻找贺大哥,台湾方面因此就把他遣送回国,女学生就只在机场匆匆见了一面,后来女学生被台湾情报部门谈话,告诉她不要被那些左翼思想吸引,贺大哥只是一个可怜病人而已。
这个故事制造了反差,前半部分渲染了贺大哥是一个天使一般的人物,尽管没有信仰,但是充满了爱人的觉悟,要把抽象的爱人变成实际的行动,通过帮助残障儿童,将每一滴水的爱心汇集成海洋。此外,小说里对贺大哥形象的描述、成长经历及英文课程的书籍,暗示他是一个左翼青年,毕竟不是普通美国人都会读克鲁泡特金。而贺大哥的精神病历显示,其实他参与了美莱村大屠杀,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深深自责,这也解释了为何他对孩子如此具备爱心,有一种类似赎罪的目的。那么,如果这样一个嬉皮士、左翼青年,为何在越南战场变成了恶魔,加害者也是受害者。其中有几句我印象深刻。
因为他们的后面站立着一个巨人——国家。在越南的孩子们,都是国家的受害人。你以为这是无政府主义的胡说吗?…可是,你瞧,正由于是被害者,终于成为了加害者——你懂我的意思吗?然后加害者又成了加害于人这个事实的被害者..整个的我自己已被撕成了一片一片最后的情报官员同女学生谈话的部分我觉得有点画蛇添足,作者认为贺大哥在人性与善良之间在斗争,但是在台湾情报部门看来,他的左翼思想非常危险,“在美国,自由过头了…有些幼稚,没有个中心思想”,污染了女学生,并且暗示政府对女学生的家庭非常了解,女学生本身相貌很好,以一种现实威胁的方式,告诉女学生要远离那些思想。这其实也是冷战背景下,台湾作为冷战前线,对左翼思想严防死守的一种描述,并且最后回归到了仁爱,以一种传统视角的关怀来判断贺大哥是病人,就此否定那些歪理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