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手机首次超越苹果:这3个逆袭之道,值得所有人学习
点击上方“Kris在路上”,马上关注
真爱,请置顶
每天5分钟
陪你自律,伴你成长
是K叔的第370篇原创
作者 :Kris(K叔)
原创首发:Kris在路上(krisgtd)
编辑:K叔
7月的最后一天,手机行业的权威调研公司IDC发布了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报告:
第一名:三星,出货量7150万部,市场份额20.9%;
第二名:华为,出货量5420万部,市场份额15.8%;
第三名:苹果,出货量4130万部,市场份额12.1%;
当然,前五名里还有紧随其后的小米、oppo,中国手机制造商占据了多半壁江山。
终于,终于,终于!
我们的华为,第一次超越了苹果,成为了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制造商!
我把新闻转发到家庭微信群里,除了我用的是苹果之外,其他成员一水的都是华为手机用户。我爸开玩笑地说:“从咱们家的用户比例看,华为早晚要成第一啊!”
是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手机行业也成了一个竞争无比激烈的红海战场,而在巨头三星和苹果霸占前两名这么多年之后,我们的国货华为,实现了弯道超车,成功逆袭。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也是我们国人的骄傲。而这逆袭的背后,是华为手机或者说消费者业务的一次成功超越。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个人来说,又有哪些可以学习的逆袭之道呢?
01 保持极度开放,放下身段,便是机会。
回到18年前,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中国出海上市的三家上市公司也陆续续遭遇了股价破发,互联网的浪潮开始褪去,很多一夜暴富的互联网创业者露出了底裤。
之前参加过一次企业培训,培训老师人到中年看起来很慈祥,他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你们知道,中国第一家生活点评类公司是哪家吗?
我们纷纷答:大众点评,或者美团点评……
老师笑笑摇摇头,他们是现在的独角兽,但不是第一家,第一家叫做“买买提”,我开的……只不过,在那波互联网浪潮之后,倒闭了,创业不成只好接着打工了
可见,当时风起云涌之后,那些我们看到的风云之物,只不过是寥寥幸存者而已。
而此时的华为内部,则开始人人研读一篇文章,任正非写的《华为的冬天》,这篇文章也被几乎所有互联网人士奉为应对企业危机的“教科书式”思考
任正非在文章中,有一条:
自我批判是思想、品德、素质、技能创新的优良工具
这也是华为企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勇于自我批评,勇于挑战权威。
而华为手机业务的诞生,便是这一条华为精神的最强印证。
当年,同样做系统设备的中兴,却在手机业务上翻了跟头,一直亏损,所以很早之前,任正非便否决了手机业务,担心重蹈覆辙。
但是,华为的3G业务组认为,华为的3G设备卖一次给用户,可以用十几年,但是手机这种消费品却可以迅速更换,前景巨大,于是顶住压力,再次向任正非老汇报手机立项的事情。
在会上,老爷子一看到是手机立项的事儿,拍着桌子大骂:
“华为公司不做手机这个事,已早有定论,谁又在胡说八道!谁再胡说,谁下岗!”
但正是华为的“自我批判”精神,挽救了华为手机。
会后,任正非开始重新思考手机业务,带头开展自我批评,不再固执坚持已见。很快,任正非便又重新召集了手机立项讨论会,并且在听完汇报之后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话,他对着财务总监说:“拿出10个亿,做手机!”
第二句话,“中兴做手机亏了好多年,值得反思,华为必须成立独立的终端公司做手机!”
自此,“华为不做手机”的禁忌被打破,这才有了后来华为手机的崛起。
看起来,任正非的自我批评云淡风轻,但其实,这背后却显示了他保持极度开放的高超智慧。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别人限制住,而是被自己绑住了手脚。放不下面子,丢不掉固执,不愿意逃离自己的舒适区,即使出现了新的机会,也会自我安慰地退避三舍,结果便是一条路走到黑。
很喜欢张泉灵说过的一段话,她说,从央视跳出来做投资人,她最大的改变,便是思维模式的转变:
以前,在听到别人说一些新事物时,她会说:
“Yes,but……”
总是喜欢以过去的价值观,来评判和质疑,反而丢掉了新的机会。
但是现在,她会说:
“Yes,and……”
她不再一味Judge别人,而是以倾听者的角色,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这种极度开放的状态,也是我们让自己发生改变,变得更好的前提。
02 一旦决定,全情投入,相信All in的绝大魔力
前面提到,任正非要用“10个亿”来专门做手机。
10个亿,对于现在年营收在几千亿的华为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是在15年前,10个亿对于华为是什么概念呢?
那时,华为正处于发展中的冬天,一年的净利润还不到10个亿,任正非决定了要做手机,便把全年的收成一把梭哈,All in手机,放手一搏,这就是华为手机逆袭的另一个制胜之道。
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提出的六项精进中,第一句便是: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全情投入。
当年,他所在的京瓷公司,濒临破产,而稻盛和夫则把公司的希望all in 在了自己研制的一款产品上,吃住睡全在公司。在黑白颠倒中,稻盛和夫终于攻破了产品的超级难题,实现了公司的逆转。
当年华为手机业务的初创成员张利华,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接到了一个听众的尖锐问题:
“作为一位离开华为很久的雇员,你为什么要帮华为说话,而否认华为是因为中国政府支持而取胜?”
张利华回忆说,
“当时,我的声音哽咽。我望着这位提问者,请他看看我头上的白发,我四十多岁,年龄不算太老,但已半头白发,我和同事们曾经如此在华为辛苦地工作,如果华为的取胜是靠政府打几个电话这么容易,那些年我在华为还需要那么辛苦地每天工作到晚上三点才回家吗?“
而反观我们自身,很多职场或生活上的困境不,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不够笨。总是追求速成,浅尝辄止,付出一点努力,便希望获得巨大成就,更谈不上全情投入。
最近,我也深刻体会到了,All in 的魔力。
因为董事长交办的一个紧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团队只好日夜赶工,连续一个多月加班到十一二点,平均每一周都要在公司通宵一晚来赶项目。
累吗?
真TM累!
上周,董事长听完了我们的专项报告,几乎是拍着手说道:
”给你们的任务是1,你们做到了1.5!小伙子们,了不起!“
听着领导们的高度赞许,看着我们的项目从0到1,从1到N,这个累,真的值了!
回想那一次次的难题攻关,每一次快要放弃的时候,都会跟自己说:“再试试看”,而就是不断的尝试,不断地解决问题,才完成了这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Allin的魔力,不仅仅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更多的是,通过All in 来发现原来自己的潜能真的大到自己都不敢相信!
03 时刻保持危机感,每天都要想,能不能活下去
任正非在出息一次公开场合时,很多人都在赞扬华为的成为,而他却说:
“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10年。”
或许正是在缔造华为过程中,经历了九死一生,任正非无时不刻在给华为内部传递一种“危机感”,他在内部讲话里,提到最多的三个字便是:
“活下去”。
即使华为在系统设备等领域已经成为了行业先驱,远远地甩开了竞争对手,但任正非依然不忘自我加压,他在2016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发言是这样说的:
“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这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华为后来居上,跑成了行业第一,却时刻在奔跑中提醒自己:
“越是领先,就越不能松懈,因为稍有不慎,便可能迷失在无人区里。”
这像极了现实中的长跑比赛,领跑和跟跑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策略,而从最终的比赛结果来看,很多前期领跑者,并未获得冠军,反而是步步为营的跟跑者,积蓄力量,冲刺夺冠。
显然,华为的第一,做的战战兢兢。
也正是这种战战兢兢,让华为始终把握着赛道的控制权,别人只可望其项背
回到华为的手机业务,这次变成了跟跑者,而且在最初阶段,几乎可以被称作“掉队”状态。
但是,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到后来的王者归来,危机感,同样助推了华为手机的崛起。
2017年,是华为的三十而立之年,华为的轮值主席胡厚崑在新年献词中,公布了华为在30岁时的成绩:2017年,华为全年销售6000亿元,远超万科、万达、恒大、海尔、联想等国内知名企业,无愧中国民营企业的翘楚。
华为的消费者业务(核心是手机业务)CEO余承东,则说:“2018年,将是华为消费者业务的崛起之年。”
但任正非的危机宣言,再次响起:
“华为公司不能像部分西方公司一样,在温柔乡中葬送了我们多年的奋斗。我们要看到这个世界的复杂性,要看到我们未来的艰难性,从这个出发我们要构建未来胜利的基础。”
电影《芳华》里有一句台词:
“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
而像任正非老爷子这种无数次绝境逢生的人,才更懂得没有所谓的“盛世太平”。
对比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不是被困境打倒,反而是在“歌舞升平”里被击溃。
有一句被用烂的话:
“最怕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普通人的逆袭之路,最怕的就是爬到半山腰时,就觉得自己已经登上了山顶。
老板的一句称赞,公司的一次表彰,自己的一次升职加薪,这些看起来美妙无比,但不少人却就此抱着荣誉本开始了养老生活,放弃了继续追逐自己的逆袭梦。
04
最后,复盘一下:
华为手机的逆袭之道有三:
极度开放
All in
危机感
而我们作为普通人,逆袭之路又何其辛苦,这三点,可以做到吗?
答:不可以也要努力可以!
完
如何将摆脱混乱的生活,从每周输出周记开始。
K叔2018年的周记社群全面升级啦!目前已经有900多小伙伴加入!有订阅需求的小伙伴,直接点击这篇文章,在末尾查看订阅须知哈。谢谢啦~
▼
请点击文章查看
《2018年周记订阅指南》
K叔个人微信:ursosonice5
K嫂个人微信:dingdangdengdeng
(耐心等待我们会加你的)
可能错过的K叔精选文章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点完赞,记得留言,K叔K嫂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