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步让普通人也能拥有爱因斯坦的创造力
说起创造力,很多人都会推荐使用头脑风暴的方式。但如果无法正确使用头脑风暴会非常浪费时间。一群人围在一张桌子上揪着一个点争地面红耳赤,一两个小时过去了,也没有一个结果。
其实头脑风暴用得好的话,灵感可以向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来。而社长发现,一个人使用头脑风暴,常常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所以今天就和大家来分享一下这个小经验。
1
明确本次头脑风暴的目的
搜狗百科上将头脑风暴定义为:当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的时候,这种情境就叫做头脑风暴。
因此,做头脑风暴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比如活动策划,选题作角度……这个具体问题也就是头脑风暴的目标,需要首先被挖掘出来。
找目标说起来是一件很容易事,但实施的人却很少。社长刚入行写文章的时候,总会把广告文写成抒情文,议论文写成广告文,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搞清目的是什么就开始动笔了。
目的不仅可以指导行动,它更像是考试的及格线,判断最终的结果是否达标。
比如一篇广告文的阅读量虽然高,但却没人掏钱买东西,如果广告商的目的是为了品牌曝光,卖东西只是顺便,那这个目的就达到了;如果广告商仅仅是为了转化,那阅读量的高低就无关紧要了,而转化数才是关键。
因此为了接下来的行动和效果有保证,首先要知道,头脑风暴的目的是什么。
2
初级风暴:用关联词或提示卡
当我们明确了目的之后,接下来就要正式开启头脑风暴了。
在这里社长提议大家以把目的的关键字找出来,作为目标关键词写在纸上,并思考有哪些词和它们有关。
比如,假设社长要追一下关于“黄渤《一出好戏》”的热点,目的是给Kindle杂志公社带来一波新的小伙伴。我从中找出的目标关键词有“黄渤”,“《一出好戏》”。
与“黄渤”有关的词,大家可以想到什么呢?社长想到了“《泰囧》”,“主持人”,“演员”……与“《一出好戏》”相关的词,社长可以想到“舒淇”“电影”“广告”……
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一个创意角度,比如,“从《泰囧》到《一出好戏》,黄渤到底经历什么?”
由此下来,社长已经至少有七八个不错的角度可以写了。
如果一时大脑堵塞,可以使用提示卡片。提示卡片可以根据职业,用途等进行制作。比如社长的个人提示卡片有“杂志”,“文化”,“职场”,“人物”……
还拿黄渤来说,社长根据以上提示卡片可以想到:有没有哪些杂志曾经报道过黄渤,它们对他的评价是怎么样的?或者黄渤的个人经历对职场的小伙伴来说,有没有什么启示……
这些卡片就像是路标,指示思考方向,能想到不少有趣的点子。
3
高级头脑风暴:自我设限
当感觉大脑已经被榨干,想不出任何东西来的时候,可以使用自我设限这种创意寻找法。自我设限就是从无限开始思考,然后逐渐增加各种限制,如完成时间,完成金额,活动范围等等。
就黄渤这个热点,如果有无限预算,是不是可以考虑给黄渤来一场专访?如果预算只有50元,就只能考虑看场电影,写一份影评;如果时间无限充足,社长看完电影还能恶补一点电影的专业知识,从演员演技,镜头,取景等更加专业的角度来思考,如果只有一天时间,社长恐怕只能从故事,情节这里入手了……
自我设限就像是给自己加了一面围墙,每次跨过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在这一步需要不断地增加难度,直到大脑一片空白,想不出新的观点为止。
很多人常常会在这一步停住,觉得“这根本不可能实现,别想了”,“天哪,这一定是痴心妄想”。但著名广告经理人Alex Osborn曾定下了头脑风暴四项基本原则:
忌批评性反馈
量比质重要
运用他人的想法催生联想
鼓励大胆的构想
因此,在头脑风暴阶段,最重要的是创意的数量。社长一般会通过预先设定20-40个创意数量逼迫自己一直想下去。
4
找到能用的解决方案
当脑洞已经无法再大的时候,接下来就要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做这次头脑风暴的目的。
将目的和所有创意都写在便利贴,或者是小卡片上。随意选择五个创意,贴在目的旁边,之后根据创意是否能实现目的为标准,从上到下按照优劣进行排序,就像这样:
然后,将其他创意和这五个创意进行依次比较,如果感觉比哪个创意要好,就替换到相应的位置,最不好的那个创意将被淘汰。
比如刚才我们想出的“专业影评”,“普通影评”,“黄渤个人奋斗史”,“黄渤给职场人带来启示”……等选题,和目标“给Kindle杂志公社带来精准粉丝”进行逐一匹配,这样就有了五个不错的选题角度,完美。
创意力可以通过不断练习,而得到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突破自我的极限,逐渐成为一个创意力MAX的人。
你们有什么提升创意的方法吗?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 THE END —
本周推荐(●'◡'●)
点击图片进行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