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语之夏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1.实践目的:
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把已学的知识最大程度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检验自己的真知同时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我的潜力。为今后毕业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奠定坚实基础,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们物理院的大一学生们一同经过队长面试或者至少通过队伍面试,呐喊出心中的期待、怀着同样的梦想参加了这次的社会活动。在此次三下乡中,我们的队伍是“沐语之夏”社会实践队,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快乐,在活动中我们汲取更多的知识;在活动中我们深入民心!我们深入农村,了解有关于新垌镇的垃圾处理和有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情;深入校园,授予学生们知识和各方面技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充当着亦师亦友的角色。参加暑期“三下乡”,我真的感到很荣幸。虽然是短短的十一天,却是截然不一样的体会,甚至在临走前与学生们拥抱、怀着依依不舍之心流下热泪。
这次我们去的是广东省茂名市高州新垌镇新垌一中,在那里我们教书教育130个升初二的学生和接近200个升初三的学生。我们主要是辅导130个升初二的学生,对于200个升初三的学生,我们主要是跟他们开展化学课和体育课等。2018年7月17日,我们到达了新垌一中,开始了我们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我们的队伍分为五个组别,有支教组、新闻宣传组、活动晚会组、调研组和医疗保卫组。其中我是调研组的副组长同时也是活动晚会组的成员。实际上在这十天的三下乡期间,我横跨了各个组别,在各个组别都发挥了不一样的作用,实实在在的忙碌了十天的三下乡让我对此行毫无遗憾。我尽力了,努力了,我把最好的自己展现出来了,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出“沐语之夏,我用心爱你,十天之行我无憾了。”我也累了,但是我累的开心,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大学课堂上或者是大学之前的课堂也同样没有学到过的知识。实践,其一,就是把我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我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另二,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透过这段时光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一样,接触的人与事不一样,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
2.社会实践过程:
三下乡已经结束已经半个月,回顾那段难忘的日子,我感慨良多,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成长。比较以前,感觉自我成长了不少,变得更加成熟、勇敢、自信。生活对我如此慷慨,让我在付出一点点的时候却让我收获了很多,学会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而这些都是我人生不可缺少的财富,在各个组中我展现了不一样的自己。
在调研组中推行“环保下乡、新农宣传” 。结合自我所学的专业,发挥我们的特色,根据高州新垌镇农村垃圾处理的政策,普及环保知识、如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相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国策,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能够透过问卷分发,彩页宣传,传单宣传,走访宣传等。例如:
1、抽样调查法:
茂名高州新垌镇的村落有很多,在此生活除了有大部分的本地人还有一小部分的外来人。为了让本次调研更好的进行,我们决定抽样调查,即按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村落区域、在此生活的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人,都各抽取一部分人,来进行访谈和发放问卷,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更能全面而深刻地发现本质,更能系统地了解茂名高州新垌镇的垃圾处理情况。
2、调查问卷法:
为了能得到全面而准确的数据,本次调研设计有关调查问卷2种,包括网络电子版和纸质问卷版;电子版的主要是预调研时采用了,纸质版的问卷又分为2种,一是访谈形,二是填写型;其中访谈型的问卷又分为对于政府有关部门和对于村民群众,一共发纸质问卷放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5份。
3、访谈法:
沿路走访新垌镇个村落的当地居住村民,并且按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三个年龄段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镇上、村上垃圾处理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看法,以及垃圾处理中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关系,“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发展生态产业、运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国策。从不同年龄段的人反映出高州市新垌镇的垃圾处理发展现状以及各方面情况的了解。在访谈中,我们认真聆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做了详细的访谈稿和笔记,辅助补充纸质问卷发放中发现的不足和缺陷,完善调查内容,提高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种种困难,我们穿街走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这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那里,不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务必要明白做什么,要自我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 但比较欣慰的是,我们得到新垌镇政府主任的大力支持,还带领我们来到了新垌镇的示范村即章王垌村,在那里已经有了可进行垃圾简单分类的垃圾屋,设计新颖、别出心裁,容量大且不容易发臭,章王垌村正在不停的往美村如蓬莱的方向发展。据了解,垃圾屋正在普及中,历史遗留很多垃圾处理不足的问题,但是会想办法,一步步来,“由幼及老”,一代带一代旁,积极落实“三清三拆”政策。让我们调研的人不禁想起“何时美村如蓬莱,身涵山水琼蕊开。子孙代代无穷已,明月斜照金银台。”
在支教组中,我教他们的一是体育课,教会他们踢毽子的技能和花边式跳绳;二是VR课,我的队伍由我向三个队长的推荐下,成功达成一致意见,允许带VR科技下乡,因此也有“沐语之夏,携之科技”一说,给身在乡村的学生们带来新科技的体验,新科技的文化知识。在VR课程开启之前,我就为学生们设有四个学习和体验项目,并且准备好PPT,一是海底世界;二是极限滑雪;三是射箭守堡;四是过山车。从初二(3)班的学生开始体验,在VR趣味课堂上,一堂课有二十二或二十三个学生,以包围式围着VR的设备,体验的学生来到中间VR设备中,周围的学生都可以看着他体验,有一个VR显示屏,可以让其他学生都看见他们的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周围的学生也只能看到体验的学生看到的场景,体验的学生要环顾四周,周围围观的学生才能看到他在虚拟场景中周围的环境,体验的学生们都很兴奋,体验完之后都不舍离去。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我结合着PPT,给学生们上这特别的VR趣味体验课。三是担任学生们的辩论赛评委,教会他们打辩论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其中一定要以数据说话和以理服人要尊重对方辩友、尊重评委老师。在这里我深刻认识到,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我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在眼里。所以,我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也要努力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老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新闻宣传组,我帮忙投稿和每天按时写新闻稿,在调研的过程中,新闻组的队伍没空跟随拍照录视频,我就也会充当起这个角色来;在后勤组中,曾花费一个早上的时间帮忙包饺子,站了一个早上,但与其他队友们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也会包了不少种形状的饺子;在活动晚会组我表演舞台小丑魔术,把整个晚会的氛围带动起来,小丑魔术给在场观看的每一个人带来欢乐与震撼,深受观众们的喜爱,我被评为最佳人气奖和一等奖。
3.实践感想与收获
从活动进入筹备开始,我就深深感受到了大家团结的力量。我们齐心合力的备课,我们认真的排练,我们激励的讨论。这一切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团队凝聚力、团队合作精神就就应是这样的。三十八名队员在陌生的地方,应对陌生的人群,总有众多挑战和艰难,但是,当三十八个人的智慧融合在一齐,任何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团结互助,挑战艰难,这是本次活动的主旋律。形成了“沐语之夏,各撒英姿” 的亮丽风景线。
在实践的这段时光内,真切体会到了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持续着学生的身份。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但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状况,那该是一种多么无助的景况,因此我们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锻炼我们的应变能力和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
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我的潜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理解。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我的潜力做出肯定。知识的积累也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或许真正的磨难只是与我们擦肩而过,并没有过多的纠缠,我们有很多东西都能够唾手可得,往往也有老师给予我们指示,有父母支撑着我们的日常开销等等的金钱帮助,但是在某个遥远的角落里,却有一些人过着与我们截然不一样的生活。山村里,应对知识,孩子们露出如饥似渴的眼神;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民们毫无掩饰的露出期待的目光。这次我们走进农村、走进新垌,是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是一场心灵的碰撞,一种关心,一份感动。
4.实践结束语
我们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就应用心走出象牙塔,到社会中去,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给了我们认识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自我的机会。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使我认识了自我所处的社会位置,明确了自我肩上的使命,更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不但培养了我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还磨练了我坚强的意志,也实现了社会实践过程中“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一点社会实践潜力,就无法与快速发展的社会接轨,于是有了此次的新垌之行。
今后如果有机会,我将继续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农村社会,为祖国的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