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求一点都不高,为什么没有女朋友?”
很多人在寻找自己另一半的时候经常会说出这句话:我的要求也不高,聊得来,有感觉就行,其他的长相,家庭背景,其实并不是看的太重要。
可就这么点要求,竟然让自己单身了20多年,练就了一条麒麟臂。
为什么呢?因为爱你的人你不爱,你爱的人不爱你。
简直mmp...
今天,我就来教大家怎么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现如今,大家都把“聊得来”和“有感觉”当做自己找对象的首要标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等难啊。
为什么呢?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聊得来的意思就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类似的生活模式,相近的处事风格,和较强的交际能力。
那有感觉是啥?有感觉就是,觉得你长得比我身边的人好看,觉得你学问比我身边的人多,觉得你生活阅历你比我身边的人丰富,觉得你才能比我身边的人高端大气上档次。
但是,大家这样想的同时,却忘了问问自己:既然对方这么优秀,凭什么要喜欢我们?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不得不拉出来一个近几年非常火的一个名词:“社交货币”。
可能有人听说过,有人没听说过,我解释一下:
社交货币源自社交媒体中经济学(Social Economy)的概念,它是用来衡量用户分享品牌相关内容的倾向性问题。
社交货币的观点认为,我们在微信和微博上讨论的东西就代表、并定义了我们自己,所以我们会比较倾向于分享那些可以使我们的形象看起来“高富帅”或“白富美”的内容。
感情也是一样,我们在找对象的时候不就是把自己当做唯一的产品,卖个更优秀的价格么?
但这个价格不能以金钱来衡量,而是以社交货币来衡量。说的再简单一点就是提高自己的社交价值,变成一个对对方有用的人。
举个例子,今天刚上班,我们的小编同志就跟我吐槽说:“现在干的好不如玩的好啊,前几天在网上看一个直男,人家就因为打游戏打得好,现在都月入百万了,还收获了一个同样打游戏很棒的女朋友。我也是一个游戏自身爱好者,也就水平比他差点,为啥我没这待遇了?这世道太不公平了……”
其实这就是社交货币的一大特征:当你把一件事经做的尽善尽美,做到你当前领域的风向标。那么同领域里面的异性,当然随便你挑。
就像别人拿的是1000美元,你拿的是1000津巴布韦币,这当然没法作比较了。
因此,有一项能拿得出手的绝活,在脱单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利器。
但话说回来,如果你喜欢的人不在你这个领域,那就尴尬至极。
就像我一个从医的哥们,在医学界非常权威,但他好死不死喜欢上了一个艺术系学生,然后俩人呢,就总是聊不到一块儿去。
其实这就是社交货币的第二大特征——区域化: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举两个相亲对话的例子:
1、男:“你知道么?现在农村建设可好了,我家前两天买了一个跑量鞋(农民伯伯收麦子的收割机)一天能收四五十亩了麦,你知道啥概念么?买了这车能省好些人工,利润提高了1毛多。我建议你要是买可以买一个XXX型号的。”
女:“额~你的建议很好,我啥时候买了找你详细了解吧……”
2、女:“我最喜贝多芬的悲伤奏鸣曲第三章的那一段,用奏鸣曲回旋曲式写成的,反映了她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对人生的热爱与探索。全曲结束时,顽强追求、不懈探索的情绪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坚定,并在左手切分和弦与右手密集音型的搏斗中达到高潮,真是太精彩了!”
男:“WTF?说的什么玩意儿?”
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大家看到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所以吸引的人也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结婚一定要门当户对的原因。
因为你不可能让全世界的人喜欢你,如果你非要去喝其他人碗里的水,那就得努力让自己先变成那样的人。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一种人:虽然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异性缘非常好。
比如那些大大咧咧的女汉子和gay里gay气的基佬。(是不是让人哭笑不得?)
究其原因,就是这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性格特点更符合异性的喜好。
因此他们和异性在一起的时候,会有更多的谈资,更多共鸣的感受。
同理,那些整日足不出户,对外界事物了解甚少,并且生活方式极为传统的直男直女,想找到另一半的概率,自然比登天还难。
这就是社交货币的第三大特征:想吸引别人,你就要给对方提供共鸣感和谈资。
废话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
聊得来,有感觉,是追女生过程中最难满足的两个条件。如果你真心想实现情感自由,变成更多人喜欢并认同的那个人,那就努力提升自己,多去学习,同时培养出两到三个可以拿得出手的特长。
长按识别二维码
添加泉哥私人微信进群学习
撩妹高手
公众号ID:lmgswx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