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支边爱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支边爱

2018-09-21 22:50:49 作者:9西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支边爱

  吴金芳出生在分水镇西关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排行中间的她在家里并没有太多的存在感。自小学毕业后,她就在家里帮工,上山砍柴、下田割猪草、带弟妹、挑水,直到17岁,分水镇朝阳煤矿招工,家中兄姐都已上班补贴家用,吴金芳觉得自己已是成年人,要为这个家扛起一点重担,她选择到煤矿厂上班。

  17岁,本该在家人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地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中,但在那个年代,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

  朝阳煤矿是一个露天煤矿,来这里上班的都是同龄的小伙子、小姑娘。从挖煤、运煤到下煤,吴金芳每天要工作起码10个小时,从早干到晚,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运煤上。

  17岁的女孩已到了爱美的年纪,但煤矿工人这份工作带给吴金芳的除了一天的劳累心酸外,还有一身的灰,每天灰头土脸甚至看不清面貌。“那时候没有自来水,如果要洗澡,只能到附近小沟里随便搓一把。”说起那段回忆,吴金芳倒没有过多的感慨,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一个月的工资13元钱,她除了留下必要的6~7元外,其他的钱一律带回家中供养弟妹。

  那时的她被夹在捉襟见肘的生活与灰头土脸的工作中,生存是一等一的大问题,她以为煤矿厂的工作已是生活全部的模样,却没想到,一个命运的转折将接踵而至。

  1972年,煤矿里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来自祖国的另一端黑龙江,为了响应当时国家政策的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自黑龙江林业科的负责人将在煤矿招工。

  黑龙江位于祖国边疆,那是一个听过名字却未曾到访过的地方,对于的吴金芳来说,别说出省,那时的她都未曾踏出过分水半步。

  黑龙江招工团第一天在煤矿里宣讲时,吴金芳就动心了。

  “招工到黑龙江能拿到32元一个月的工资,这在当时属于高工资的范畴了。”吴金芳表示,工资比煤矿厂翻一番,工作地点又在从没去过的地方,既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又满足了自己外出见世面的心愿,坦白来讲,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机会。唯一的一点顾忌是,当时的政策要求知青一辈子待在黑龙江,扎根边疆。

  扎根边疆,谈何容易。这个要求让许多年轻人望而止步。然而机会摆在眼前,是要主动伸手,还是任其流逝?

  吴金芳自幼就是果敢无畏的性格,不同于其他女孩子的扭捏犹豫,她在做决定时没有一丝的顾虑,一如她当年瞒着家人报名去黑龙江一般。

  没有与家人提前通气,没有与身边人讨论商量,吴金芳自作主张报了名,我要出去闯一闯,我要去黑龙江。

  所幸,接下来的事情如她想的那样顺利。吴金芳只是回家知会了家人,除了一个姐姐心疼她离家太远外,母亲、哥哥都尊重她的决定。

  就这样,带着一丝兴奋、一丝不安,吴金芳与桐庐的110名知青一同踏上了去往黑龙江的火车。

  2800公里的距离,整整一个星期的路程,绿皮火车把这一车满怀激情与活力的年轻人载往了黑龙江省海林县。

  到达海林县的第一天,所有知青都显得兴奋与新鲜。不同于南方水乡,北方给大家的印象是无垠的田野与刮不尽的风沙。

  “到了黑龙江的第一餐饭很好吃,我印象特别深。”那种没有见过的西式面包迅速俘获了这一批知青的心,一个人2个面包,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初来乍到的一点紧张与局促消失得无影无踪。第一顿就是好吃的面包,大家以为接下来的日子必定如这面包一般甜蜜,然而让吴金芳没想到的是,这是在黑龙江8年中吃过最好的一餐。

  第二天,一火车的知青要被分往不同的林场,有去海林林场的、有德家林场的、有青海林场、拉古林场……吴金芳与她煤矿的20位同事分在了923林场(火龙沟林场)。这是个人烟稀少的小山沟,林场负责人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分工,有砖匠、泥水工、木工、检测员、广播员等工种,除此之外就是上山种树、伐木、仓库保管员等一些与林业相关的工作。

  “因为黑龙江的冬季特别长,每年10月就开始下雪,因此只有白菜、土豆、黄豆这么几种蔬菜。”吴金芳回忆道,“等白菜熟了就要冻在菜窖里,要不然挨不过一整个冬天。”

  在黑龙江的8年中,吴金芳吃过最多的菜就是大白菜。没有多余的炊具与调料,白菜的做法也异常简便,大白菜用水煮过后,淋上一勺豆油,就着玉米窝窝头,这就是每一餐的“标配”。

  主食是玉米窝窝头,主菜是冻大白菜,没有厕所、没有自来水、风沙大时能听到呼啸的声音,心理上的巨大落差,来923林场的第一天,桐庐的知青们难过想家的情绪涌上来,有人悄悄落泪了,然而这种情绪还在不断蔓延,到最后,大家哭得抱作一团。

  这一哭,就哭了整整三个月。

  然而哭并不能解决问题,想到接下来的一辈子都要呆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吴金芳心里是恐惧的,但她天生就有一股越挫越勇的蛮劲,既来之则安之,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靠自己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一点。

  吴金芳刚开始被分配在林场小卖部担任了出纳。后来林场负责人看她个头娇小,为了照顾她,又分配她到医务室,干起了医生助手。

  医生助手并不是个简单的活。吴金芳知道,既然从事了这项工作,就一定要努力把它干好,在从事医生助手的几年间,她学会了基础的医学知识,考出了护士证,大能帮人接生,小能缝合伤口,不说样样精通,好歹懂了一些皮毛。

  就这样,想家的情绪在忙碌的工作中冲淡了。当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32元钱时,吴金芳立马将15元钱寄回了家中。

  很快,第一次探亲假来临了。在听说能回家探亲的前几天,吴金芳就激动地睡不着觉,不知道家中母亲是否还是那么操劳,不知道兄长姐姐工作是否顺利,不知道弟弟妹妹有无长大懂事,带着诸多疑问,吴金芳踏上了回乡的路程。

  近乡情怯,当日思夜想的家人出现在面前时,她还是留下了开心的泪水……探亲的时间过得越惬意,回黑龙江时就越不舍,万般不舍在心头,但吴金芳明白,黑龙江同样需要她。

  这一次回黑龙江后,让她没想到的是,她碰到了将要携手一生的人。

  当时在黑龙江的桐庐知青有100多个人,被分配在不同的林场,既是老乡就经常互相串门,吴金芳在拉古林场认识了同样来自分水印渚的胡建生,也许是久违的乡音让人沉醉,也许是黑龙江的生活过于单调,在一来二去的飞鸽传书中,俩人互生情愫。

  然而正当俩人打得火热时,一个消息传来——国家政策变了,知青可以返乡抵职。

  可以回去,对许多知青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然而对于吴金芳与胡建生来说,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

  胡建生父亲在分水有工作,胡建生可以通过抵职的方式回去,但吴金芳家中只有母亲一人在打点零工,她无法响应政策与胡建生一同返乡。

  胡建生一人回去,意味着他们的关系走到尽头,从此天各一方。若胡建生与她一同留下来,他俩将在黑龙江携手一生,继续支援边疆的建设。但是机会难得,吴金芳不希望胡建生就此放弃。

  怎么办?这个政策对这对情侣来说倒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任何一个决定都将改变一生。是让胡建生一人回去,还是两个人一块留下来?

  这个决定让两个年轻人受尽煎熬。

  在苦苦思索几天后,吴金芳还是忍痛让胡建生返桐。正当吴金芳失魂落魄时,林场的好友提醒她,为何不打个调回去的申请试一试?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吴金芳立马打了个申请,谁知道,上天眷顾这对情侣,这个申请竟被批准了。

  1979年,吴金芳与胡建生双双返回了家乡,被安排在桐庐二轻活性炭厂及横村供销社。1980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他们给他取名胡疆,意思永不忘记这段援疆的岁月。

  如今的吴金芳早已退休升级成“奶奶”,那一段难忘的支边岁月也成为她人生的重要部分。

  “我们一起去支边的知青们常常聚在一起,聊一聊最近的生活,回忆过去的日子。”吴金芳拿出刚不久前他们923林场知青聚会的照片,虽然大家都已不复当年的模样,但知青们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

  不仅知青们聚在一起,他们还组织过一次故地重游的活动,大家一同重走当年的支边路,到曾经工作过的林场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这里的变化。

  虽然支边岁月已相去甚远,但翻看过去的相片,回忆与胡建生谈恋爱的日子,吴金芳总会不自觉露出微笑,细细品味。人生最珍贵的八年在黑龙江度过,不可惜,更不后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支边爱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