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的女生人缘都很好
全世界只有不到4 % 的人关注了胡辛束
你真是个特别的人
上周在某个酒局上,朋友小刘说起了“缺爱”这个话题,有朋友大叹一口气喝口酒,砸吧砸吧嘴说:“唉,什么呀,不就矫情呗。”
“我看起来缺爱不?”介于上位朋友以“矫情”形容尴尬开头,小刘不得不半开玩笑地问身边人。旁人倒是回答的认真,“你这么外向,人缘又好,心看起来挺大的啊,怎么会缺爱?”
似乎缺爱的人一定是阴郁的,愁眉苦脸的,无时无刻都会散发出对爱的渴望。另外一位朋友回答小刘,你一看就不缺爱,如果真正缺爱的话,那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去找人爱,哪儿像你现在还单着啊。
“你们说的都对,干杯!”
没人知道小刘脸上熟练的笑除了适应当下的环境之外,还有什么意思。
造成缺爱的心理原因主要还是来源于家庭,有些人是因为父母不对路的爱,只有物质满足,却忽略精神上的需求,慢慢地就容易用讨好来求爱;有些是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一味的贬低,让自己慢慢地开始与人隔离。
小刘的笑意味深长,仰头把酒灌进喉咙的时候,有个人的样子就像在脑子里被烟花炸开一样,里面落满落零零散散的碎片。
因为缺爱,就容易在爱情里用力过猛,一旦用力过猛,必定会产生伤害。
和那些人描述的不太一样,缺爱的人反而人缘很好更外向,因为他们要把和所有人的关系都按在一条平稳的线上,因为害怕会有想要的远在这之上,压制欲望才是最安全的方式。
他们不知道,小刘在上一段感情中,和他们眼前这个没心没肺大笑的女孩不一样。
# 我不确定你爱我 #
即使两个人已经确定关系,小刘也没有“他爱我”的底气。对于自己得到的一切保持怀疑态度,甚至在过程中吹毛求疵地抠一些细节,加工并自己安上罪名,“他这么做,就是不爱我。”
会在生活中拼命去找各种“他不爱我”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怀疑正确,但内心又极其渴望所有“证据”的导向是他爱我,患得患失的情绪一闭一合,不消失也不波动,成为一种习惯的情绪。
小刘那时候会不停地来问我的意见,明明知道我会告诉她是爱你的,但她始终都在一种不确定的天平上摇摇晃晃。
这样的女孩儿,到底需要什么才能消除内心的不确定性呢?无论怎么做,都无法斩钉截铁地把她从摇晃的天平上拽下来。
我想她心里一定有个阙值,她把自己当成便利店收银台旁边的口香糖,有人买是因为找零钱时凑整,但她一定在等那个人,那个从出家门就确定自己要买口香糖,心里也有一份不容置疑的人。
小刘和父母的关系停滞不前,从小内心就留下一大片空白,她习惯用迎合去讨好求得爱。
# 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
青春期的小刘为爱情吃尽苦头,对方不念书她就丢下课本陪着,对方需要钱小刘不吃饭也得省下来给他。
迎合,成为小刘表达爱的方式。小刘也正视过自己这个问题,她说:“如果不这么做,我不知道怎么让对方明白自己有多爱他,有时候我也会想我到底是爱他,还是爱爱他的感觉。”
在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里,实时播报自己的即刻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能感受到对方的感受,能明白并清晰地组织语言回应,爱是打兵乓球,不是打高尔夫。
单方面的输出,迟早有一方会饱和而爆炸。小刘知道对方想要的,她也要告诉对方自己要什么,想要一个拥抱就张开双臂,想要对爱的肯定就说“我也爱你。”
# 狂欢成瘾 #
当小刘受挫时,安慰她的方式很直接,准备足够的酒和食物,去她家开party。
她并不是一个嗜酒成瘾的酒鬼,也不是常去夜店的辣妹,她只是需要刺激。当感情在心里刨去一大块空间时,她会需要放大其他感官,好去掩盖那块空缺的地方。
缺爱的人看上去被人操控,其实操控欲最强,她会极力地想要操控别人认同自己地幻想,而小刘会对狂欢成瘾,也许正是给自己一个重新幻想的机会。
有时候会表现的很幼稚,小刘毫无防备地在我们面前时,大多数时候行为像个孩子,单纯也野蛮,似乎能让人看到她的小时候,空无一人的房间里,只有她坐沙发上,电视屏幕不断闪烁,直到小孩睡着。
无论是心理建议还是作为在一段感情中应该有的样子,小刘都被告知要在关注别人之前,关注自己,即使内心有那么大的空白,也应该打开那扇门,让门前的人看见,才知道要填什么东西进去。
也许你也是小刘,每个人爱人的方式不同,你需要解开那些幻想的禁锢,去感受实实在在的爱情。
也许你是小刘的对象,可能小刘们的行为幼稚可笑,但她们脆弱的爱摇摇晃晃却很持久,争锋相对的时候也许一个拥抱更有效。
爱是主动的产物,只要有一人逃避就不如当初。爱一定是又跋山涉水,又祥和平静,而在这条旅途中,两人只要并排站立,对着夕阳燃烧,对视彼此眼里的银河。
最后再用漫长的一生回顾这次远行,两人之间便只差一个末日。
头图 / 阿仁Aaren
配图 / 电影《超脱》
文 / 阿飘
「你可能还想看」
赏饭请联系邮箱
想我可以来微博 @胡辛束 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