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莫非我们的“文字”是天地间最美的瑰宝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莫非我们的“文字”是天地间最美的瑰宝

2018-10-17 20:26:16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莫非我们的“文字”是天地间最美的瑰宝

  语文教学的效率是萦绕在教育人心头的难题,始终压在语文教师头上的一块巨石,让人透不过气,缓不过神来。十年课改之路,语文教学的“城头”不断变换着“大王旗”,实际的教学效率有多少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得到了质的改变?这个问题,我不敢说。当读了《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本书,听了这些教学专家的演讲,我感受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是在语文的门外徘徊,还没有理直气壮的走进语文的大门。专家们的观点激发了我的思考,引起了思想上的共鸣,使我这个曾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过怀疑的人,头脑中生出一个大胆的看法:莫非我们的“文字”是天地间最美的瑰宝?

  还是从我认识到的传统文化说起吧!“开篇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中华文化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文化的基因,铸就中华民族的性格。”还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许多的说法,使我明白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重要,没有它的滋养、润泽就不会有什么成就。但转念又一想,别的国家没有我们的传统文化,不照样有诺贝尔文学奖吗,不照样人们生活的幸福快乐吗,是不是我们在自我吹嘘,自我陶醉?难道我们的文化能有如此的优秀?《对课,快乐的语文游戏》让我看得入了迷,从中我了解到我们的文字不但能够表情达意,还能够让人玩味。一幅幅才子的绝对,令人惊羡不已,我们的祖先造这些字时,是不是有意的安排?怎么一个个单个的汉字,一旦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美妙得意境,和现实完美的对应,并且是音形意集于一身。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文字能有这些功能,传达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传统的经典诗文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在读每一首诗词是,几个词句变会激发人的想象,仿佛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画面,那情景只能浮现在每个中华传承者的脑海中,那意境令人久久回味。只要你领悟到诗词中的韵味,它会让你百读不厌,阅读越有滋味。我自己有过这样读诗的经历,朱淑真的《蝶恋花》读过几次,一直不得要领,就是觉得绕嘴。前两天,领着这届学生又读这首词,当读到第三遍的时候,头脑中一下子浮现出一幅画面,春雨绵绵,满山苍翠,布谷声声。奇怪,再回头看这首词,一点也不觉得绕口,忽然觉得每个字变得可爱起来,不知不觉中竟能背诵下来了。这样的诗词,这样富有灵性的文字,只有我们中华民族所拥有吧。拼音文字不可能表达这样深的意境,他们的文字不可能具有如此的文化内涵。

  我们的文字有着音乐美感,平仄相间,阴阳上去,古代还有入声。对联更是讲究,声调上平仄相对,意思上还要相对,并且都有所对应之后,还能从意境上区分个高低。这样高难度的融合,或许只有我们中华的文字才能做得到吧!

  《打开文言文诵读之门》是朱文君老师的演讲。朱老师对于文言文的见解我是有同感的。文言文简洁,表达意思更丰富,留有回味思考的空间,它有着一种特殊的美感。读书了文言写的文章,再读译文,感觉如同白开水,淡而无味了。我第一次读《弟子规》时,我就想把教室里张贴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撕下来。为什么?太罗嗦,重复又太多。本来几个字就能说明白的事,干嘛非要罗嗦这么多?都是说规矩的,你能说从《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学到为人处世的的道理吗?读国学经典就可以做到既懂得了规矩,有提升思想境界。我们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缺少了联系,使得我们变成了没有文化的教书人。当人们放弃“回”字的四种写法时,却一种写法也没留下。五四新文化运动抛弃了文言文,现在许多学者想把它寻找回来,因为它是我们文化的根脉。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能说这话,敢说这话的人中多数把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成为受到人们认可的学习方式,对课、诗词、文言文进入了我们的语文教材。经历了千百年锤炼的文字,以一种厚重、深沉又崭新的面容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文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它富有灵性,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也优于任何一种文字。读书使我心中的疑问更迫切:莫非我们的“文字”是天地间最美丽的瑰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