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骂丑女儿去死,她却逆袭成女神:从彻底自卑到自信,一个人要
壹心理主笔团 | 蓝莓小姐
01
中国的孩子,大多不自信。
到了今天,我们必须面对一个让人痛心的严峻事实:
中国的孩子,大多不自信。
十个人中间,大概有九个人形容过自己“不自信”。
不自信的人,内心都有一个黑洞。
无论别人怎么夸你,无论爬到多高的位置,有多大的成就,这个黑洞都可能让你瞬间打回原形。
不自信的根源是:无法自我接纳。
长大后你做的绝大部分努力:疯狂学习,拼命工作,健身,美容,学习....都只是为了完成一个目的:
接纳自己。
多喜欢自己一点。少讨厌自己一点。
偶然间看到一个整形节目。女孩因为肥胖的关系,非常不自信。
她几乎不与别人交流,不与外界接触,也没什么朋友。唯一热衷的事情就是:自拍。
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她都用电脑 p 图,上传朋友圈,等待别人点赞留言。
一次,妈妈看到后,气得一把抢过手机,让她滚回自己的房间。“不想看到你,赶紧走!”
她对女儿大叫:“不要用电脑里的那张脸生活。”
母亲骂她时,她也只是低声反驳:“不是你让我出来吃饭的吗?”
妈妈更加生气。“要是人,起码要听话吧,继续看着你,妈妈会死掉的”。
最后,妈妈情绪失控。
“干脆去死吧,要是不想活的话,去死吧,去死,去死,去死吧。“
整个过程,女儿沉默,一言不发。妈妈愤怒,“你就是长成这个样子!你认了吧!”
所有人没有看到,她比谁都痛苦。
她完全不能自我接纳。只能通过 PS,在幻想里找到一点,活着的意义。
更可怕的是,一个无法接纳自己的人,即使以后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还是走不出自卑的阴影。
一个女孩初中时胖胖的,带着高度近视镜,小眼睛短头发。因为自卑,她的青春期一片灰暗。
“从幼儿园到高中,从来没有一个男孩子喜欢过我。”
长大后,她换了隐形眼镜,减掉20斤肥肉,割了双眼皮。终于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女神。
很多人开始追求她,但她却始终没办法爱上他们。
“我拒绝过很多条件好的男人。”她找的男朋友都是远远不如自己的男生。
她说,不管自己现在多美,“内心永远是那个自卑的眼镜胖妹”。
无法自我接纳的人,一生都会不断的向外寻求存在感。证明自己有人爱,来弥补内心的匮乏。
02
一个无法自我接纳的父母,很难教出自我接纳的孩子。
有人说,你不自信,改变就好了啊。为什么不改变?
事实是,越不自信,就越难改变。越难改变,就越看不到希望,越不自信。
改变,本身就是建立在一定的自我接纳的基础上。不自信的人,内心往往有强大的无力感:
我努力就有用吗?算了吧,到死都赶不上别人。
反正你们都这么看我,我干脆什么都不做了吧。
我干嘛要为人生负责呢。就这样活着吧。
这种无力感深深盘踞于心,形成一种心理定式 —— 我坚信,我就是我改变不了自己。
这种心理定式,来源于最初的教育。
从小到大,父母关注你的衣食住行考试成绩,学校教育里包含德智体美,样样俱全。
什么教育都有,就是没有教会孩子最重要的:自我接纳。
精神分析大师科胡特认为,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
一个无法自我接纳的父母,很难教出自我接纳的孩子。
当父母的自恋发生问题,孩子的自恋必定也会发生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给与孩子的是有条件的爱。
明显好看听话成绩好我的孩子就得到的爱多很多。
小时候是:
你听话,我就喜欢你。
你好看,我就喜欢你。
你成绩好,给我争光,我就喜欢你。
长大后是:
你早点结婚,我就喜欢你。
你去当公务员,我就喜欢你。
你在我身边陪我,我就喜欢你。
每个人都有人格阴影。父母也是。
一个不能接受自己缺陷的父母,大多也不能接受自己孩子的缺陷。
他们会把自己的人格阴影投射到孩子身上。
你不能接纳自己的软弱,就不能接纳孩子做不好任何一件小事情。
你不能接纳自己不受欢迎,就不能接纳孩子内向不善交友。
你不能接纳自己的失败,就不能接纳孩子一次成绩不理想丢了你的面子。
有人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早高峰坐地铁,车厢里人特别多。一位妈妈带着孩子站在靠近门口的位置。
快到站时,有个人问孩子,下车吗?
孩子没说话,后面的人就挤到前面去了。这时妈妈在旁边急了,大声数落自己的儿子:
你怎么这么窝囊,咱们明明也下车,你怎么不说,真是窝囊!现在被人挤到后面来了,以后你可怎么办?
妈妈不停的说,孩子的头,低的不能再低。
父母认为孩子输不起,实则是他们自己输不起。
如果一个人长期浸泡于这样有条件的、扭曲的爱里,他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 :
一是极端自卑,一是极度自恋。
这样的教育之下,孩子永远无法自我接纳。取得成功和幸福的可能,少之又少。
可怕的是,这种阴影模式代际传递,重复了一代又一代。
还在继续传递到下一代。
03
至少要有一个人,对你无条件接纳
一个人要如何打破这样的模式,真正的自我接纳?
必须通过他人,重新建立健康的自恋。
最关键的一步:打破。打破“我无力改变自己”的心理定式。
首先,生命中,至少找到一个人,对你无条件接纳。
心理学家马斯洛这样定义自我接纳:
“自发、坦率、真实,真实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并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掩饰自己,自然而单纯地表现自己”。
你必须在一个人面前展现真实的自我,真诚的袒露你无法接纳自己的原因。
很幸运,我遇到了这样的人 —— 我的心理咨询师。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抗拒和不信任后,有一天我终于决定打破这样的思维定式,坦承自己无法接纳的一切:
我曾因外表自卑,而放弃很多珍贵的机会。
我曾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想法,而变得对社交恐惧。
我也曾因为抑郁,而与梦想擦肩而过。那段至暗的时光,差点摧毁我。
神奇的是,当你说出这些时,你会发现,你会变成完全不一样的、全新的你。
你重新获得了面对生命的勇气。
你在一步一步建立,你所需要的,健康的自恋。
你开始,一点点,爱上自己。
那些我曾经无法接纳的,差点摧毁我的缺点和过往,现在都不再困扰我。
当我开始接纳,内心自动产生动力去改变。
我开始锻炼身体。开始主动争取工作机会。阅读大量书籍,各处旅行,结交特别的人。
后来,当我自己决定成为心理咨询师时,问了她一个问题:
你觉得一个有缺陷的人,能成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吗?
“正是因为你能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才会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自我接纳,意味着接受“生命的有限性”。
在认清自己潜力的基础上,追求可行性高的目标,而不是因为离目标很远彻底放弃努力。
《被讨厌的勇气》里如此描述:
自我接纳不是对得了六十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一百分”。
而是在诚实的接受六十分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一百分”。
当你开始接纳自己时,你会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你甚至会觉得,那些曾经加诸在你身上的负面评价,其实很可笑。
04
当你接纳了自己是谁,
反而可以做出改变
有人说,接纳自己是一剂空洞的时代毒鸡汤。
它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再努力去改变。
事实正好相反。
接纳本身,是一种巨大的能量。
作为一代人本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在经历了无数心理咨询案例,研究了一生自我接纳的问题后提出一个“可怕”的悖论:
奇怪的是,当我接受了自己是怎么样的人以后,我可以做出改变。
接受你现在的样子,不会让你止步不前,而是让你更有力量去改变。
你越不能自我接纳,就越没有动力改变。
反过来,你越无法改变,就越不能自我接纳。
这是一个死循环。
罗杰斯坚信:当人有了自我接纳,就会趋向“自我实现”。
我们看到的那些没有动力改变的人,没有动力去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人,所谓颓废的、自卑的、一无是处的人....
无非是没有接纳自己而已。
几年前,有一个 20 岁的男孩对我说,你觉得我这样的人,有未来吗?
那时他拿着每个月 3000 块的工资,背负着家里沉重的债务,刚刚跟女朋友分手。
他非常帅气,却因原生家庭极度自卑。
他努力工作,却觉得自己是人群里那个,最无能的那个人。
也许在成长的 20 年里,没有一个人真正的接纳他。
我们都需要一个开始 。 打破这种死循环。
我告诉他,我的眼里,你十分耀眼。坚强,孝顺,帅气,努力.....
命运没有给你最好的,但你可以给你自己。
自我接纳,意味着,我们将真实面对自己的一切不完美。
不完美的外表,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不够好的能力,不完美的伴侣,曾经美好但最终破灭的感情......
这的确很难。我也花了很长时间去接受真实的自己。
但我也发现,接纳是让我发生改变的最大动力。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认为,世界上所有人都有自卑的一面。
自卑的人不一定要变得自信才可以。
自卑的人也可以自我接纳。
接纳自己的自卑就好。
一个人一生的终极任务,就是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程度越高的人,就越容易幸福和成功。
我希望所有教育者,都能意识到,我们需要身体力行,接纳自己,如此才能接纳一个孩子。
我希望每个无法自我接纳的人,可以开始寻找打破“我无力改变自己”的心理定式。
这种悲惨的模式,需要在我们这一代身上终结。
对了。
那个因讨厌自己肥胖而整天沉迷 ps 的女孩,没有接受任何整容手术。
在很多人的鼓励下,她参加了节目的减肥训练,咬牙坚持减掉 32 斤后,开始了新的人生。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心理咨询师
以及我亲爱的读者
愿你有一天,你可以开始接纳自己
哪怕一点点
- The End -
为你推荐
一个人想要最大程度做到自我接纳,必须先最大程度改变内在的“低自尊”。
低自尊者,往往:
不能接纳自己,也不能建立健康的自恋
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拼命让自己优秀
要么极度自卑,要么极度自恋
不敢拒绝,渴望别人肯定,却有无法与人真正亲密
低自尊的人,甚至连幸福都会害怕,连好的机会都会恐惧,而一个无法自我接纳的父母,也很难教出自我接纳的孩子,这种阴影模式代际传递,会重复一代又一代。
向你推荐新西兰资深心理师王亚南课程,她将5000+小时咨询经验浓缩成《21天走出低自尊,成为一个自信的人》,通过破+立真正做到接纳自我:
打【破】除不合理定式信念
建【立】新的积极思维模式
↓长按扫码开始学习↓
↑分享邀请卡可赚奖学金哦↑
» 长按扫码关注,回复 急救 领取《心理急救手册》 «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开始学习